文_ 高世名 张爱国
张爱国 Zhang Aiguo
张爱国,别署老爱,1967年生于江苏淮安,本、硕、博皆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师从王冬龄教授,200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书法系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日本岐阜女子大学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兰亭书法社副秘书长,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逸仙书画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访问艺术家,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对谈人: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张爱国(老爱)
时间:2022年8月20日下午1:30—5:00
地点:乐夫雅楼(老爱工作室)
1.张爱国 醉墨89cm×96cm2022
2.张爱国 古今对话大开通141cm×259cm2022
高世名:你围绕《大开通》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展现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命题,一是“空间”,一是“字法”。你的师祖林散之先生就极其注重空间的表达,在他的草书作品中,运笔的轨迹构造出了一个丰富、灵动的空间,一个“活”的书写空间。《大开通》的空间感也是活的,它不单单活,而且错综、灵动、坚实,有一种奇特的秩序感。今天的书家要认真研究,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把这件作品还原到那块石碑、那片山崖,而不是眼前这平面化的拓片。《大开通》是在摩崖刊刻过程之中形成的,今天我们却往往把它当作平面作品来解读。刻工在凹凸不平的坚硬崖壁上凿刻,在粉本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岩石的状况随缘而化、信手而为,在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一种偶然的秩序感—无数的偶然性构成一种“自由中的秩序”。这就像以前山野间那些用石块垒成的老墙,无数石块之间有一种错落有致的构成关系,这种关系不应用美学的框架来分析,因为它本不是为审美而创作的,它的产生来自日常的劳作。在劳作者随意的摆放与搭建中,石块之间建立起一种奇特的次序,一种无数随机与偶然凝聚而成的命运般的“任意的秩序感”。
我觉得,《大开通》那种奇特的空间和秩序感,还跟“字法”有关。字法不只是结体,它更加是本质。比如“万”的那一横,“九”字的那个弯,等等,这样的处理使得字本身生出一种空间上的表现力。现在,大家对“书法”和“字法”的注重程度不一样,实际上应该先“字法”再“书法”。虽然书法专业的学生都上过古文字的课,但是其目的大多是不写错字。实际上,书家的每一次书写都是在“造字”,每次认真的书写都是这个汉字的一次新生。你作品中的“舞”为什么要那么写?当你以这样的方式书写“草”的时候,“书法”的现代意识就已经发生了。“醉”字走得更远,更加难得,透着种酒酣耳热后的意气;这个字被解构了,被重构了,从中生出一种画意、一种字象—单字成象。
再说笔法,在《大开通》中,笔法实际上是刀法。摩崖石刻原本有底稿,最初也曾是墨迹。我们一方面通过“刀痕”来追摩“笔意”,另一方面我们沉醉在这刀的运作、刻的锋芒中。我们现代人讲空间、字法、笔法、刀法甚至线条,这些都是一些比较机械的概念。就书法本身的美学体系而言,我觉得主要的是两个字—一是“式”,另一个是“势”。“式”“势”之间的关系是书法的要害。我们常说“形式”,其实“式”跟“形”是不同的,“式”有形而上的意味,同时也有规矩、标准之义。而“势”则凝结着行动,书写之势寓于书写进程之中,动而暂停,动状犹在,动意犹存,是对情状、意态最具意义时刻的把握。
《大开通》的美学,借用黄宾虹先生的话来讲,就是“不齐之齐”。在《国画之民学》中,他说:“大篆外表不齐,而骨子里有精神,齐在骨子里。自秦始皇以后,一变为小篆,外表齐了,却失掉了骨子里的精神。西汉的无波隶,外表也是不齐,却有一种内在美。经王莽之后,东汉改成有波隶,又讲外表整齐。六朝字外表不求整齐,所以六朝字美。唐太宗以后又一变而为整齐的外表了。借着此等变化,正可以看出君学与民学的分别。”黄宾虹先生倡导的是“不齐之齐”,这既是美学又是他的社会理想,背后是所谓“民学”的自由、刚劲、奋发之精神,《大开通》就是这种精神的典型表达。
3.张爱国 郭沫若《题关山月画》210cm×53cm×62022
张爱国:“齐与不齐”就有点像您刚才说那个无意的秩序感,二者完全是相通的嘛!表达的就是“自由中的秩序”,这个是最根本的东西。
高世名:对,我觉得这是最本质的东西。你这些年从《大开通》里找到了打开“现代书法”大门的钥匙?
张爱国:其实《大开通》就是“自由中求秩序”的一个典范,也是“不齐之齐”的典范。你看它这个“道”字的捺笔多漂亮,可以想见凿刻的时候“咔嚓”一刀就下去了,使得整个“道”字都很有力道,今天的人怎么会想到要这么写呢?但是,你看《大开通》里又不全是直线,它在很多地方也有弯曲。此外这件作品还有很多个点可以讲,比如其单字的个头在汉碑里是绝无仅有,等等。另外,有人说《何君阁道碑》和《大开通》很像,我觉得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高世名:要论“活”,《石门颂》也活,但是《大开通》更显锋锐劲健的力道。《石门颂》是“酒”,而《大开通》还是“曲”,带有一种生拙活泼的力道。
张爱国:《大开通》还更“简”。再如“官”字的那个点,它是不弯的,就直接一刀刻下去,把那些繁文缛节的东西都省掉了。《大开通》看似几乎都是些直来直去的笔画,但是又不显得呆笨,因为它往往在直线之中微微来一点弧度。摩崖石头表面的不平整所带来的直曲之变化,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韵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书法专业师生下乡主要是为了访碑,因为那些碑刻可以让人胸襟壮阔。尤其是汉中及山东的几个地方,有泰山经石峪、云峰山刻石,等等。
4.张爱国 许安仁《望少室》54cm×55cm2022
高世名:是的,访碑是极为重要的经验。1995年至1996年间,我去参观山东石刻博物馆,印象最深的是巨大的铁山摩崖《大集经》拓片。我在地板上坐了一个多小时,从眼前拓片遥想这北齐年间巨大的摩崖石刻,字体在隶楷之间,还带有一点篆籀气息。一个个字像天上的白云一样飘浮,悠远而切近,这种感受非常奇特。后来去摩崖实地探访,我从摩崖石刻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人胸襟中的那种豪兴,那种书写、刻画是可以“印证于天地”的。摩崖这种“印证于天地”的艺术,源自中国古人对山岳的崇拜。从泰山到徂徕山,从铁山到岗山,再到洪顶山,伟大的北朝摩崖石刻遍布北方山林。那些镌刻在幽岩绝壁上的巨大碑文,历经千古,独对天地。许多摩崖石刻隐迹于深山,并不期待观众的光临,然而,它却为山林打开了一个新的时空。随着岁月的消磨,碑刻逐渐漶漫无踪,重新隐入大地,但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为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去细细探究。
张爱国:是的,我想表达的,就是不要去纠结于那种明显的“创作感”。比如我现在写作品的时候,就不去想什么“现代书法”“传统书法”,甚至也不想“书”“非书”了。我唯一想的就是怎么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就如之前讲的“自由中的秩序”,就行了……
5.张爱国 泉从茶自七言联141cm×14cm×22022
6.张爱国杨守敬《评碑记·汉开通褒斜道刻石》一则235cm×53cm2022
7.张爱国 王世贞《玉泉寺观鱼》183cm×35cm2022
8.张爱国 蒲华题画诗141cm×35cm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