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能仁中学 施宾健
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中国精神的培养。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对中国精神的培养并没有落实到日常教学当中去。而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是立德树人,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将中国精神培养落到实处,而这又离不开对中国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理论理解与实践探究。
中国的教育应当体现中国精神,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这一论断与初中地理教学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中国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理论架构,应当体现为初中地理教学应当以知识教学为基础,以中国精神的培养为旨归。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自然渗透。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精神与初中地理课程的育人目标有较高的契合度。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中国精神,其中的逻辑关系在于: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关注自然与社会,并能够在这种关注当中了解到中国以及世界的环境特点、发展脉络。当中国与世界存在差距时,就存在着激励学生的教学空间;当中国领先于世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自豪感。当然,这其中不排除一种可能,那就是少数同学可能产生反向认知。即使在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这是一个教学契机,应当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并以此培养学生的中国精神。
除此之外,中国精神在与地理课程相融合的时候,也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如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与红色革命文化相关的诸多素材,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人开创精神、开拓精神、奋斗精神相关的素材。学生在加工这些素材的时候,也蕴涵着中国精神的培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具体到日常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寻找有效的中国精神培养途径。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到中国精神培养的实效性,笔者更倾向于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渗透的思路,对学生进行不着痕迹、润物无声的中国精神培养。
例如,在中国疆域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我国的陆地疆域总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与整个欧洲的面积基本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洋……
初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对这部分背后蕴含的中国精神往往理解不透。所以,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提出问题:中国有如此之大的地理疆域,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学生刚开始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觉有一些突兀。随后,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疆域变化的情况,讲述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并综合。结果,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每一寸土地都值得珍惜,中国只有好好发展经济和军事,才能有保卫国土的坚强力量……很显然,这些认识的形成,就是中国精神得以培养的体现。这也说明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中国精神,关键就在于在教学时要向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延伸。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中国精神是可行的。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注意,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知识的积累,更要关注学生精神的发育成长。因此,用中国精神来引导初中地理教学,是一项很迫切的任务。
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树立起清晰的培养学生中国精神的意识。教师让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得到相关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指向中国精神,于是也就实现了中国精神的培养。
用中国精神引导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获得关于中国精神的理解,要避免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事实证明,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中国精神就可以在地理教学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这种状态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学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