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的评价资源特征研究

2022-02-09 15:38周婉珞
声屏世界 2022年22期
关键词:极差态度受众

□ 周婉珞

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各类新闻的传播,不免有虚假新闻混入其中,虚假新闻恶意蒙蔽公众,构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安全问题。在此种形势下,民众若缺乏一定的信息辨识能力,则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受害者和传播者。因此,在这个信息时代,民众必须具备足够的信息辨识能力,以免受虚假信息的困扰。

在虚假新闻泛滥的大环境下,相关学者日渐对新闻质量辨别的相关研究产生重视。对现有文献分析发现,传媒领域的Metzger[1]、Tate[2]、李金城[3]等学者都提了出辨别新闻质量的关键性特征。如Metzger和Flanagin等人总结了信源、信息及媒介三方面的特征,包括信源的可靠性、信息的准确性、信息中证据的使用、语言强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关研究者开始将以上特征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例如,Richard等人开发了的新闻可信度评分工具“Truthmeter”;[4]Hema等人研究出检测假新闻的BERT嵌入模型,以鉴定社交平台上的虚假信息。[5]这些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新闻检测效率,同时也进一步推动着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剖析新闻的特征,挖掘出更全面的真假新闻辨别方法。张辉等人用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新冠疫情新闻叙事时就指出:新闻中的溯源过程是证明新闻真实性的关键。[6]黄金研究了虚假新闻的话语生成述略,发现该类新闻中常采用二元对立叙事、残缺的事实叙说、煽情性的过度修辞、母题叙事等策略,以此加强新闻的传播效果。[7]这些对新闻语言和意义上的深度剖析不但为检测工具的研发提供更多关键特征,还为大众提供了一些较易掌握的新闻辨别方法。

因此,为进一步了解虚假新闻语言文字的特征,本研究将从语言学视角出发,在Martin评价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剖析虚假新闻中的评价资源特征,了解虚假新闻中评价资源的体现,旨在为真假新闻的辨别研究做出贡献。

理论框架

Martin的评价理论从人际功能发展而来,它关注说话人或作者如何运用言语去对事物做出评价,采取立场,从而调节主体间立场,包括态度子系统、介入子系统和极差子系统。

态度子系统与人们的感觉有关,如对事物的情绪反应、对行为的判断和对事物的评价。情感是对人的情绪、感觉的表达(如悲伤、幸福、安稳);判断指根据社会规约和法律法规对人类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如表扬、批评);鉴赏是各个领域的价值标准对无生命的物体进行评论(如残酷的、美丽的、精细的)。介入表明新闻中评价声音的来源分为篇内声音和篇外声音,篇内声音指评价资源来自说话人,包含单声、否认、公告和引发。单声指命题中只存在说话人或作者自己的声音;否认指表达说话人对其相反立场的拒绝态度(如虽然、尽管、不);公告则指表现说话人对声音或命题的肯定态度(如显而易见地、毫无疑问地、什么证明了);引发指说话人将命题表示为个人对其发生概率的判断(如可能、什么看起来、我认为)。篇外声音指评价资源与其他语篇有关,由归属类资源引入,能保留外部声音的主观性(如谁回答道、谁说、根据什么)。另外,篇外声音包括具体声音和模糊声音两类,具体声音指明了声音来源的具体身份(如姓名、职位),模糊声音未对声音来源进行具体验证(如某男子、某先生、相关人士)。极差贯穿整个态度子系统和介入子系统,是对前两个子系统进行加强或减弱的调节,包括语势和焦点。语势是对强度和数量的上下调整(如非常、很多、极其)。焦点涉及到实现值的调整(如的确、稍微)。[8]

研究方法

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虚假新闻中的评价资源占比如何。二、虚假新闻中的评价资源在文中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语料搜集与处理。本研究以《新闻记者》2010—2021年的年度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为指引,排除图片、视频类新闻后,搜集到32篇新闻原文,包括《暂免武汉红十字会救灾物资管理》《有辱家门!林则徐后裔林东被查》《退休机务副总落马南航三大重要部门全部沦陷》《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等虚假新闻,建立字数为13485的小型封闭语料库。在Martin的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对语料库中的评价资源进行逐一识别、标记,并根据上下文分析各类评价资源的特征。

结果和分析。对语料进行处理后,发现有238处态度资源、437处介入资源和140处极差资源,占比分别为29.2%、53.6%、17.2%。现对三类资源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态度系统。经统计发现,238处态度资源包括情感资源44处(18.5%)、判断资源39处(16.4%)、鉴赏资源155处(65.1%)。首先,就资源类型的占比来看,虚假新闻中的态度资源以鉴赏资源为主。由此可初步判断,新闻作者运用较多的鉴赏资源对新闻事件中的某一事物进行价值上的评价,以传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新闻作者也运用了少量的情感资源和判断资源传达自身对情绪感觉和社会评判方面的评价。其次,结合语境,笔者发现不同态度资源在新闻中的表现各有不同,对此,本文以示例进行具体分析。

例1:近日,3D《泰坦尼克号》将上映,其中露丝全裸露点的镜头被删引起了观众的质疑。

例1中的“质疑”表达观众对广电总局删减戏份的不满情绪,此处的情感资源是作者将“观众”的声音引入语篇,与观众建立联系、拉近距离,使观众对广电总局产生同样的情绪,以此将拉入自己的立场。但观察可发现,新闻作者并未给出更多的信息说明“观众”的身份,这一模糊的篇外声音并未保证引入声音的可靠性。

例2:16日,一名入境美国的中国旅客被海关告知他欧游时留下“不文明游客”记录,因此将他的美国10年签证作废,同时遣返中国。

在例2中,作者用否定的社会尊重揭示“不文明游客”记录带来的后果,“遣返”一词是作者关于社会规约的消极判断。这一判断资源向受众传递了对一位不知名中国旅客的消极评价,将“中国”与“不文明”联系在一起,从侧面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形象,但此处作者并未告知信源,传达的信息无从考证,让人不得不质疑该信息的真实性。

例3:新闻标题《退休机务副总落马 南航三大重要部门全部沦陷》。

在例3中,作者用“重要”这一鉴赏资源提升“南航三个部门”的价值,引起受众对该新闻的重视。新闻作者在标题中就以单声引入自己对三个部门的主观态度,向受众传递自己的观点,同样也降低了新闻的客观性,影响了新闻的可信度。

上述例句体现了虚假新闻中的三类态度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对某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也讨论了这类资源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经整理得出,虚假新闻中态度资源的79.8%都来自新闻作者以及外部的模糊声音,这对新闻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都有较大影响。

介入系统。在标记出的437处介入资源中,包括来自篇内的资源共360处,占介入资源的82.4%,分别为229处单声资源 (52.4%)、86处否定资源(19.7%)、21处引发资源(4.8%)和 24处宣告资源(5.5%)以及引入篇外声音相关的归属资源77处,占介入资源的17.6%。根据篇内和篇外两类声音的占比情况可知,语料库中的介入资源主要由篇内声音组成,说明新闻中的声音更多地表达新闻作者或说话人的态度和观点,而较少引入外部声音。现结合各类介入资源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

例4:证券日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在出版传媒业界引起热议。

例5:“部分字词改拼音”的消息引发网民热议,并一度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单。

例4和例5属于新闻中的单声资源,即作者以自己的声音向受众传递信息。新闻作者主观地向受众传递某事被人们所关注,以引起受众注意,这类介入资源主观性较强,且无法保证消息的可靠性。

例6:据相关人士透露,目前,还有南航集团和股份公司的一些领导在被调查中,“但不一定都存在问题,有些也可能是协助调查”。

例6中包含一处否定资源,说话人以“但”对“被调查领导存在问题”这一命题表达否定,想要将受众一同拉入该命题表达立场的对立面。从来源可看出,这一说话人是某“相关人士”,信源较为模糊,不具有可靠性或权威性,态度表达的可信度较低。

例7:据了解,该男子于2013年在大连因为购买毒品被当地法院判刑7年,后可能因身体原因,改为监视居住。

例7中的“可能”属于引发资源,新闻作者以此表达对“该男子因身体原因改为监视居住”这一命题的不确定。该引发资源引出说话人对该男子身体情况的判断,以解释改为监视居住原由的可能性,它给了受众一个可能的解释,但未提及真正原因。引发资源给命题带来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命题的不真实性,而该资源的信源更是降低了可信度。

例8:柴静认为这种提问方式是简单粗暴,无视被采访对象心里感受的行为。

例8中的“认为”属于宣告资源,作者在引入“柴静”这一外部声音的同时还表达了对其观点的认同,这一外部声音较为具体,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受众能够进一步取证,因此此处的宣告资源是较为可信的。

例9: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李晖表示,管网建设跟不上,使得目前广东污水处理项目成了一种环保“摆设”。

例9中的“表示”为归属类资源,将“李晖”的声音引入篇内。该类资源保留了外部声音的主观性,同时体现作者的客观性。此处的篇外声音较为具体,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能为受众提供求证信息,提升了新闻内容的可信度。

以上分析可知,语料库中的单声、否定、引发和宣告这类篇内资源带有作者自身的态度。经整理,篇内资源有67%都来自于主观性较强、可信度较低的作者声音和篇外的模糊声音,而能够提升新闻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归属资源在介入资源中占比较低(17.6%)。综合来看,虚假新闻中介入资源呈现出语言的主观性较强、可信度低等特点。

极差系统。经统计,140处极差资源中包括124处语势调节资源和16处焦点调节资源,分别占极差资源的88.6%和11.4%。从占比来看,语势调节资源在整个极差系统中的占比更高。现对极差资源的示例分析如下:

例10:随着广东近海水体不断受到污染,广东近海生物出现了一系列危机,包括臭油鱼、野生海豚体内大量富集石油烃、近海珊瑚大量死亡。

在例10中,新闻作者用“大量”对海水受到污染、生物面临危机的程度进行强化,以此向受众传递海污染的影响之大,引起受众对该事件的关注。但结合该处强化调节资源的表现可知,这些对污染程度、危机程度的评价来自于作者,缺乏一定的数据论证,评价表现较为主观。

例11:如今,我们是否已真正摆脱地沟油的威胁?

例11中的“真正”对“摆脱地沟油威胁”这一命题的真值进行调节,将受众的关注点都集中到该命题上,调动受众对该事件的认知变化,从而影响其观点。该焦点调节资源来自新闻作者,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

上述例句说明极差资源的使用表现了作者或说话人对意义表达强度和凸显程度的操纵。

从上文可看出,极性较强的调节资源容易夸大新闻事实,强化新闻中信息对读者的影响。从三个子系统的分布来看,虚假新闻中的极差资源占比(17.2%)相较于态度资源和介入资源虽较少,但这类资源的存在即说明了新闻作者对信息有一定程度的调节。虚假新闻中的极差资源的存在即说明了新闻作者对信息有一定程度的调节。而整理后发现,82.9%极差资源都来自新闻作者以及篇外的模糊声音,因此,这两类声音让极差资源表达的意义较为主观,缺乏可信度。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以《新闻记者》2010—2021年刊登的年度虚假新闻为指引,搜集到32篇虚假新闻原文,对新闻文本中的态度、介入、极差三类评价资源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评价系统下的各类资源都能体现新闻作者或说话人对某事物的态度表达及评价,这些评价资源影响着读者对某事物的认知和看法,并得出以下结论:一、态度资源有238处,其中的79.8%都来自新闻作者以及外部的模糊声音,这使虚假新闻文本表现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都较低;二、介入资源有437处,其中的篇内资源中有67%都来自于主观性较强、可信度较低的作者以及篇外的模糊声音,而能够提升新闻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归属资源只占17.6%,这使虚假新闻中呈现出语言的主观性较强、可信度低的特点;三、极差资源有140处,其中的82.9%都来自新闻作者以及篇外的模糊声音,因此源于上述两类声音的极差资源表达的意义也较主观,缺乏可信度,同时体现出新闻作者对新闻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夸大。

本研究为虚假新闻的特征研究提供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新闻辨别提供一些新思路,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一些警示,以帮助大众辨别虚假新闻。

猜你喜欢
极差态度受众
二次函数极差的规律与应用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在分位数回归中结构突变的经验极差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