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凌奂传略*

2022-02-09 13:20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湖州313000关新军王娅玲
中医文献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藏书医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湖州,313000) 关新军 王娅玲

归安凌氏 医学世家

凌奂(1822—1893年),原名维正,字晓五,一字晓邬,道号壶隐,晚号折肱老人,晚清浙江著名医家。凌奂出身归安凌氏医学世家,系明代御医凌云第十一世孙。他少习举业,留心岐黄,后师从湖郡儒医吴古年先生,尽得真传,学成悬壶,廿余岁即名满湖城,与湖城诸士绅善董发起创设仁济善堂,施诊送药。临证之余,凌奂重视著述,撰有《饲鹤亭藏书志》《医学薪传》《本草害利》《外科方外奇方》《饲鹤亭集方》《凌临灵方》等,以晚年撰写的《医学薪传》指导弟子治学之门径。凌奂性喜藏书,书斋名饲鹤亭,庋藏善本古籍万余卷;精于翰墨,解音律,善拳术;向慕道,素笃奉金盖山龙门正宗,兼精正一五雷法。凌奂仁术济世,立言垂教,堪称吾湖国医先哲之典型。

凌氏先祖可追溯到东汉校尉凌操,到明代凌云(字汉章)已是三十九世。湖州的凌氏族系自平章公景夏始,随宋室南渡,定居在安吉县铜山乡,系元朝秘书监吴兴郡侯吉川公之后。其先祖在明初由安吉分散外迁至浙西各地,其中一支迁居至湖州归安之双林,是为凌氏湖州双林支,即凌云之族系[1]。明代御医凌云,得一道人传授,善针术,被明世宗征召为御医,其后辈皆以针术擅名于世,归安凌氏遂成为医学世家,以医学传家,代有闻人。《明史·方技传》载:“海内称针法者,曰归安凌氏。”凌氏针术,代代心法相传,汉章之后四代皆为太医院御医。到了道光年间,太医院永久废除针灸一科后,凌氏世医遂行医于民间。凌奂之前辈行医情形虽无详考,然今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嘉兴市桐乡市濮院镇仍有凌氏后人从事针灸,可证凌氏世医传承不绝。凌奂系明代御医凌云第十一世孙,其族系从双林迁至归安之苕濠(今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路村苕濠自然村有苕濠里凌宅)。至其曾祖汉飞,又由苕濠迁居湖郡城南之横塘,遂世为归安人[2]。凌氏世医传承至凌奂、凌德、凌及甫及其子、侄等多人,亦多以医闻名于世,可见赓传有序,不坠家声。乾嘉年间由归安迁居青浦县城的凌氏青浦支,也以世医传家。凌云第十二世孙,名涵春,号竹西,行医于青浦,医术精良,著有声望。民国时期有凌氏十五世孙名医凌禹声,其女十六世凌耀星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至今其弟子、后辈仍活跃于医林[3]。

弃儒从医 师承名家

凌奂在《本草害利·自序》中云:“从幼年来,体弱多病,思阅方书。适值织里书贾携乌镇名医、浙西三大家之一逸舲所遗旧藏医书秘籍求售,遂不惜重金购置之。遂自轩岐仲圣逮今诸家注论,靡不收采,略得心领神会。”[4]因为攻读举子业,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又有凌氏世医家风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拜师从业前,凌奂已具备了良好的医学理论基础,并不时参加临证实践,所以弱冠后其医名就传遍乡里,以至于其母舅吴古年先生(名芹,字瘦生,号古年)看到他的处方脉案也赞叹不已。凌奂遂放弃举业,师从湖郡城南下昂村儒医吴古年,侍诊身旁,将历代名医著述探本穷源,随时就正。由于天资警敏异常,学有根柢,复有名家明师指点,学业大进,不数年即学成而归。凌奂于男妇大小方脉以至疮疡损伤诸科,无所不精。治病多奇效,生死一言可决。而真正使凌奂声誉鹊起的,是1849年湖城霍乱流行,他不避艰险,悉心诊治,发挥针灸家学,用隔盐艾灸神阙穴之法,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经此疫后,老幼妇孺无不知其者,凌奂遂有“凌仙人”之誉,医誉日隆[5]。

济世活人 精诚医事

凌奂既承家世医学,又得名师传授,勤学善悟,精通内科、针灸、疮疡外症及祝由等科,无论时病、杂病,皆有效验,医名颇震,当时有“凌仙人”之称誉。他五十年如一日,临证不辍,不言劳,不责酬,对贫而病者兼施诊送药。当时之名吏大臣,如侯官郭远堂制军、番禺杨黻香太守,皆曾求其诊治而获佳效,并有题赠[2]。凌奂治病不拘一格,或投方药,或以针灸,或施刀圭之术,总以拯危疗疾为要。道光十九年,湖城遭遇大水,继而霍乱流行,病死者很多,当时凌奂学成行医不久,但仍不顾危险,发挥家学之长,针刺委中、曲池、少商等穴,以盐填脐中,隔附片艾灸神阙穴,挽救了众多生命。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攻占湖城,忠王李秀成、慕王谭绍光闻“凌仙人”之大名,特聘请他用鸡皮、桑白皮为太平军将士缝合刀伤,用鸦片作为麻醉药剖挖枪弹[5]。凌奂曾一日出诊,见病家已在料理丧事,但他并不立即返回,而是让舆夫去询问病家,听得患者是刚死,就主动上门诊治,发现患者胸口尚有气息,手不冷反觉灼手,脉沉伏,乃知是暑热闭厥,并非真死。凌奂刚好看见旁边有西瓜,马上令人切开,用西瓜汁频频灌服患者。过了一段时间,病人长叹一声,两目转动而苏醒,遂再给予诊治而愈[6]。凌奂诊务繁忙,几无余暇,他的医案诊籍由弟子们整理抄录成册,名之曰《凌临灵方》。后由其再传弟子、现代著名老中医沈仲圭录存,民国名医裘吉生校刊,收入《秘本医学丛书》中传世。通览其医案,共收录一百余则,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外感时病、疑难危重症均有,案语简略,处方不拘一格,惟效是求,乃医案中上乘之作[7],久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置之案头,以备临证参考。

传道授业 训导有方

凌奂弃儒习医,承家学,从名师,勤学善悟,勤于实践,二十余岁就名闻遐迩。故四方负笈来从学者,不下百余人,归安凌氏医学世家,及门之盛,一时湖城无两。凌奂课徒甚严,教导有方,尝谓:“若辈志图,力矫凡庸,必多读书,而加以临证阅历……时师恶道幸勿效尤。”[8]由于诊务繁忙,故专门聘请名师,从“五经”入手教育学生。所谓“五经”者,《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也,复取古今医家著作,按必读、参考而分授之。他认为“医家之五经,学者上口讽诵,悉心参究,乃称有本之学……本有师承,再择后贤注释善本,参稽参订,庶几融会贯通,窥测旨趣”[8]。有鉴于此,遂组织弟子生徒,就其宏富家藏医书慎择精选,分门别类,编撰成《医学薪传》一书,计有“提纲”“挈目”“则古”“宜今”“学案”“名家”“旁稽”“宗旨”“合撰”“分科”“时术”“异端”12类,下具书名,附有自撰提要钩玄之评介,意欲使学者得循序渐进,而无望洋之叹[9]。凌奂此书不仅具有目录学之价值,也有医学文献价值,因其学验俱丰,抉择精严,对于临证亦有相当之实用价值。及门诸弟子成名者不乏其人,其中尤著者,如“苕上七才子”之俞劲叔,镇海王香岩,新安王少峰,乌程蒋杏泉、李季清,归安朱皆春及长子绂曾、四子绶曾、侄凌詠等,因学有所本,师承名家,故皆医名藉甚。可见凌奂不仅是仁术济世之良医,亦堪称传道授业之明师。

著书立言 艺擅众妙

凌奂临证之余,重视著书立言。晚年讲课授徒,为指示读书治学之门径,乃选取所藏医学经典及古今医家著作,分为12类,并提要钩玄,编撰了医学目录专著《医学薪传》1卷。凌奂对本草之学研究有素,在业师吴古年撰著《本草分队》的基础上,更改其体例,撰著《本草害利》8卷,创“药害理论”,每药先言药害,次言其利,示人用药须谨慎,很有特色,切合临床实用[10]。凌奂对于方书搜集研求有年,集得效方甚多,尤对《眉寿堂丸散膏丹集》载方列治法未详药物引为憾事,乃按方编注,而成《饲鹤亭集方》2卷。后又得秘藏外科方,历经验证于临床者,纂成《外科方外奇方》4卷。并校订《六科良方集要》。凌奂临证医案经弟子整理抄录,名曰《凌临灵方》,后由其再传弟子现代著名老中医沈仲圭录存,民国时期名医裘吉生校刊,收入《秘本医学丛书》中传世。凌奂著述宏富,且多刊刻以传世,至今仍造福世人,堪称学术寿世。

凌奂专精于医50余年,向少余暇。然出身书香,少习举业,故于经史大义皆能背诵,旁涉佛书、道藏。应世余闲,不废翰墨,书法、绘画亦颇擅长。书法宗米襄阳,兼工篆隶。亦擅绘事,写水墨鱼龙,尤饶有生趣,然其书画之艺多为医名所掩。少解音律,通元人词曲,老而豪气不减,岁时逢吉,宾朋满座,兴至则引吭高歌,唱大江东去一阙,以助笑乐。又善拳术,为人任侠好义,勇于赴事,但不自矜膂力。向慕道教,于道藏经咒符箓无所不通,道教龙虎天师张真人遣法官至湖,授公天医院治病仙官,并颁经录。素笃奉金盖山龙门正宗,为费拨云衣钵弟子,派名来苏,道号壶隐。费拨云乃闵苕旉祖师一得之弟子,故先生亦金盖山全真教龙门嗣派之正宗嫡传。又尝受业于章元敬法师,精正一五雷法。

饲鹤亭主 藏书万卷

凌奂本湖郡世家子弟,自幼攻读举子业,志在科名。无奈自小体弱多病,兼系医学世家,家学渊源,耳濡目染,所以自学医书,稍有心得。湖州织里多书贾,恰有以乌镇名医逸舲所遗旧藏医书秘籍求售者,凌奂一见即爱不忍释,时近岁末,倾囊而出,仍不足偿付书款,于是将新置尚未及穿之裘衣典当而换取之。以后又陆续收藏,前后聚书达万余卷,多为海内珍本。凌奂藏书斋名曰饲鹤亭,所藏医书冠盖湖郡,可见其是一位具有医学专科特色的藏书家[11]。曾著《饲鹤亭藏书志》3卷,于所藏书籍版本考核精详,可惜早已亡佚。凌奂晚年纂辑的方书也以《饲鹤亭集方》命名,去世后由子辈刊行于世。凌奂长子名绂曾,得父医术真传,精于方术,在饲鹤亭藏书的基础上,继续购蓄,有鸿术堂藏书20,000余卷,其中多宋元精刊,庋藏海内称富。故父子不仅医术相承,藏书也得相传。抗战前,湖州诸绅为振兴湖郡公共文化事业,在海岛(湖城地名)成立吴兴图书馆,先生裔孙凌铭之悉数将其父凌初平之鸿术堂藏书捐助,成为吴兴图书馆藏书的主要来源,一时在湖城传为佳话。可惜抗战期间,吴兴图书馆不幸毁于战火,藏书已荡然无存,这无疑是湖州文化界的重大损失[12]。

道德学问 流芳后世

凌奂系清门世胄,代有隐德,乡邻称羡。少时身体孱弱多病,更遭多难,蒙犯风雪,致罹哮喘之疾,但平居善摄养,中年后气体转益强固,处境亦渐顺遂。一生行医济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故德泽久长,枝叶蕃衍,殆无与伦比。凌奂育有七子二女,子孙繁衍生息,蔚为湖郡大族。长子绂曾(字初平)毕业于杭州诂经精舍,为高才生,少有文名,并承家学,精医术,尤擅治时疫,如霍乱、痧症、烂喉丹痧等。清光绪间,凌绂曾两次膺命特招为醇亲王治疾,叠蒙两宫召见五次,独封二次,有“医学颇有根柢”等语褒嘉。后入仕途,历任粤鲁牧宰,任海丰、肥城、潍县、齐河等县知县,自署安静之吏,所至多惠政。公事余暇为乡民诊治疾病,官俸多半购求古籍,有鸿术堂藏书20,000余卷,多宋明精刻。次子汝曾(字颖士),曾任闽省某县知县,以能吏闻于时。三子可曾(字定孚),附贡生。四子绶曾(字爽泉),亦能医,于侍诊时辑有公临证医案四卷。四子皆能医,得父真传,无时医习气。凌奂六弟凌德,字嘉六,亦精医,有著述,兼擅书法。凌詠(字永言),凌德之子,曾从凌奂学医,后入仕途,晚年寓居沪上行医。凌奂长孙祖寿(字铭之),绂曾所生,侨寓沪滨,遵母命捐资兴学,曾任湖州旅沪公学校长,兼南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乐育多才,成绩久著[2],并乐于湖州地方公益事业,将其父之鸿术堂藏书捐入吴兴地方图书馆,以供公众阅览。

凌奂对于湖城地方慈善多所倾心,竭力为之,受益者众多,妇孺皆知,官民仰赖。1860年(庚申年),太平军进攻湖城,城防告急,凌奂独奉双亲避兵于新市东五里之新开河村。并悬壶于新市镇,行医所得微薄收入,大部分用于资助避难之族姓亲朋,所剩仅能温饱。1864年(甲子年),太平天国败退,清军收复湖城,在战乱、饥荒、疾病中死亡之官民多达数万人。凌奂携家眷从新市甫归,就命其长子协助地方官员收埋战乱所遗尸骨以万计,帮助恢复湖城地方秩序。战乱后疫疠流行,凌奂与湖城诸士绅善董发起创立地方慈善机构——仁济善堂,拯荒救生,其中尤以施送医药为急务。凌奂以名医身份,施诊送药,出力尤多。遇到有贫民持善堂联单求医者,一律待遇,一视同仁。辛亥革命之后,旧时地方慈善事业半多中辍,只有仁济善堂施医送药历久不废,推原本始,实因凌奂提倡之力为多。凌奂尤关心乡曲,遇有不平之事,力为排解,有鲁仲连之遗风。如曾为受灾之乡民请命,申请减征租赋,安定民心。凌奂虽为名医,医道大行,但不事居积,家赀随手散尽,财产不及中人,也从不计较。

纵观凌奂一生,出身于医学世家,仁心仁术,济世活人,五十年如一日。立功立言,传道授业,可谓功德圆满,堪称国医先哲之典型。其流风遗韵,嘉言懿行,至今仍脍炙于人口,为湖州中医人所津津乐道。

猜你喜欢
藏书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写作的概念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伦明藏书思想比较研究
小毛驴藏书
让医学大数据给你解答
天一阁藏徐时栋藏书题跋考释
珍惜每一本藏书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