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讯员 屈赋
我国是世界上养鹅生产的大国,肉鹅出栏量占世界90%以上。养鹅具有投资少、耗粮少、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其养殖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大,但在肉鹅大规模养殖的同时,传统养殖方式污染严重,疾病易传播等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传统的肉鹅养殖业需要新的技术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鹅作为一种食草动物,适应环境能力强、耐粗饲、抗病能力强。让鹅在污染小、水质好、草质优良的环境中生长,从而减少养殖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减少疾病的传播,同时可以提高鹅的肉品质,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收益。
目前,鹅的生态养殖模式分为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几种养殖方式有林下养殖模式、鹅鱼立体养殖模式、种草养殖模式和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模式。
当鹅生长到4 ~7 日龄进行放牧,可以将鹅群放入山林、果林等地进行放牧饲养,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增加放牧时间,20 日龄时即可全天放牧。让其自由采食林地中的杂草,林地中的杂草可以占到鹅总采食量的60%以上,极大地节约了养殖的饲料成本。同时鹅通过采食杂草也达到了清除杂草危害的效果。而后鹅粪便可以作为肥料为林地利用,此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饲料和肥料的利用,减少了饲养和种植成本,减轻了环境的污染。
当牧草长到25厘米时,可以选择分片区轮牧的方式进行放牧,将每33 300 平方米分为一个区,每区中可以放入雏鹅2 500只,育成鹅800只。每天放牧4~5小时。在放牧时,尽量将大小相近的鹅群赶为一群,防止大鹅走得过快,导致小鹅跟不上而无法吃饱。如果草料丰盛但林地较小,可以将鹅群赶在一起。如果林地较大但牧草不够丰盛,可使鹅群分散采食。放养状态的鹅一般3~4个月就可以达到3.5~4千克的重量。
这种模式通过在鱼塘边建鹅场,为鹅提供活动的水面,鹅粪便排入水中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浮游生物可以被鱼苗食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进行鱼鹅混养时,鹅可以为鱼塘增氧,防止鱼塘因天气变化而缺氧。
但在鹅鱼混养时也有一些缺点,如果在鱼采食时鹅群下水,鹅划水会影响鱼的采食。如果鹅群下水时间过长,容易导致池塘受到污染。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要控制好鹅群的下水时间。禁止鹅群在投放鱼料期间下水。不要让鹅群下水时间过长。鱼塘养鹅的密度主要取决于鹅的排粪量,一般来说平均1亩地放养约50~60只鹅。
在稻田或林地中套种牧草,牧草供给鹅群采食,鹅粪便又可以被牧草利用。这种养殖方式节约了耕地资源,极大地降低了肥料的成本。在种草的过程中,要选择成本低、产量高的草种。在种植过程中可以采用轮作的方式来提高牧草的产量。
在种草中应注意根据种植面积来调控鹅的养殖数量。由于鹅的育肥前期消化能力差,营养需求高,要在育肥前期补饲精料。在鹅的育肥后期也可以补饲精料来使鹅增膘。生态养鹅时期以饲喂牧草为主,容易导致缺钙,所以在养殖期间要给鹅补充矿物质饲料来提供足够的钙质,同时可以饲喂一些维生素D,促进鹅对钙、磷的吸收。
近年来,沼气发酵技术已经成为处理养殖场垃圾的一种最有效的技术。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一部分鹅的粪便排入鱼塘,其余部分则与秸秆一起投入沼气池发酵,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供电。沼液和沼渣可以为牧草提供肥料。牧草可以供给鹅群采食。形成了“草—鹅—鱼—沼气”的种养模式。这种方式使能量得以循环利用,节省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污染。
如果选择种草放牧饲养,放牧草地要离鹅舍较近且坡度平缓,便于鹅的行走,在草场附近要有清洁的水源。选址位置要远离居民区,同时要远离主要干道、污染源、环境保护区等地点。尽量在水源充足的地区建场,并且注意与其他畜禽场保持足够的距离。
在进行鹅的生态养殖过程中,如果天气较为闷热,需要提供一定面积的池塘供鹅戏水。生态养鹅最好采用天然形成的池塘,如果没有,可以在地表径流交汇处挖一个0.5米深的水塘供鹅群戏水或者在已经建好的鱼池、水库附近搭建鹅舍。也可以将鱼池的一部分用尼龙网围起一定的面积,作为游泳场。通常尼龙网上部高出水面40 ~50厘米,下部离池底40厘米。水面下的尼龙网不接触鱼塘的底部,使鱼群可以从网下游入摄取食物。这种方式对鱼群影响较小且便于管理鹅群。
生态养殖肉鹅极大地降低了饲养成本,只需在林地、果园中建造一个比较简易的塑料鹅棚用于遮风挡雨以及保温即可。在支架上铺上塑料网,并在塑料网上放塑料桶和饮水器即可作为饲养设备。鹅舍要尽量建立在背风向阳的地区,选用木条或竹竿埋入地下做立柱,棚舍最好采用坐北朝南的方向,用竹篱或砌砖墙围绕,并在棚舍留一扇活动的小门。塑料薄膜应处在可以活动的状态,在温度高时将薄膜打开,阴雨天将棚舍关闭。要注意鹅舍的载鹅量不宜过大,每个鹅棚不宜超过1 000只,每平方米养鹅6~7只为宜。
在生态养殖过程中常用的品种有吉林白鹅、四川白鹅、浙东白鹅、扬州鹅等。在选择时要挑选体形大小适中、站立平稳、羽毛柔软蓬松、叫声洪亮、反应敏捷的雏鹅。
鹅的生态养殖以放牧饲养为主,但在雏鹅期要先饲喂一段时间的水和饲料,直到雏鹅超过10日龄时再进行放牧,在开水和开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开水方面。鹅第一次饮水称为“潮口”,当雏鹅羽毛已干并且能自行行走时,就可以开始第一次饮水。如果给水太迟,就会导致鹅脚蹼脱水干瘪,饮水时间应当在出壳后24~36小时内。可以先将部分雏鹅嘴压到饮水器上调教饮水,其余的雏鹅就会进行模仿。饮用水必须是温开水,以25℃为宜。
开食方面。在饮水后就可以开食,处在雏鹅期时,应当尽量让雏鹅采食容易消化的饲料。最好使用雏鹅的全价料,可以将青绿饲料切碎拌入全价料中,均匀播撒,让雏鹅自由采食。3日龄后,使用饲喂器饲养雏鹅,每天的饲喂次数4~6次。饲料应该注重精粗料配合,以玉米、米糠等饲料为主,另外补喂豆粕等蛋白料和黑麦草等青饲料。
刚出壳的鹅苗体温调节能力差,雏鹅需要注意防寒保温,通常在鹅舍中安装红外保温灯来调节鹅舍温度。先将鹅舍升温到27~28℃再让雏鹅进舍。在雏鹅1~5日龄时维持鹅舍温度在27~28℃,以后每五天降低2℃,在20日龄后维持15~18℃即可,要注意观察鹅群,适当调节温度,防止出现鹅群“打堆”的现象。
雏鹅达到10日龄以上时,即可采取放牧饲养。初次放牧应选择气候温暖且无风的天气,以300只一群为宜。放牧时要早出牧,让鹅群能吃上露水草,同时要安排好鹅作息时间,按照采食—游泳—采食—休息—采食的步骤,让鹅充足饮食和饮水并且有足够的运动和休息。采食后将鹅赶入平坦的场地使其休息1小时左右。20日龄后即可全天放牧,放牧应尽量避免阴冷天气,避免鹅群休息时间过长,导致鹅群受凉。放牧后应检查鹅群是否吃饱,并及时进行补饲。
鹅群在饲养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防疫,在日常管理方面要注重对疾病的防控,同时也要及时进行预防接种,防止疫病的传播。
选址时要避免离其他的养殖场过近,也要防止饲养过密,防止疾病的传播。平时要注意保持卫生,场地与食槽要定期清洁与消毒。要经常查看鹅群的粪便,及时处理健康状况不好的鹅。如果发现死鹅要及时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
预防接种是控制急性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有小鹅瘟、副黏病毒病等。在生态养殖过程中,常使用的免疫程序为:1日龄皮下或胸肌注射0.5毫升抗小鹅瘟病毒血清或精制抗体,14日龄胸肌注射0.5毫升鹅副黏病毒蜂胶灭活疫苗,21日龄胸肌注射0.3~0.5毫升鹅副黏病毒蜂胶灭活疫苗,30日龄胸肌注射0.5毫升禽霍乱与大肠杆菌病多价蜂胶灭活疫苗。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鹅的品种不同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稍作调整。
鹅虽然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但是仍然有一些疾病需要养殖户密切关注,生产中常见疾病有小鹅瘟、禽霍乱、鹅流行性感冒。
4.3.1 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3日龄以内的雏鹅经常发生而且发病、传染速度快,3~5 天之内就会波及全群。造成大量雏鹅死亡。该病可以通过母源抗体来取得免疫力,可以在留用种蛋的前2周、4周对种鹅注射小鹅瘟疫苗进行免疫。或者采用接种疫苗的方式来进行预防。
4.3.2 禽霍乱 禽霍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这种疾病发病快,持续周期长,而且康复后的鹅仍然携带该种病菌。预防此种病的方法除了增强鹅抵抗力外,还要严格防止病原体的传入。严格禁止从疫区市场买入种禽和种蛋。不要使用屠宰场的下脚料饲喂鹅。在禽霍乱流行的地区要做好接种并且结合药物预防来防止禽霍乱的流行,禽霍乱的防治通常使用喹诺酮类药和磺胺类药,使用药物时要使用已批准上市的兽用药物,并且注意使用量,防止抗生素残留。使用药物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
4.3.3 鹅流行性感冒 鹅流行性感冒常发生在15日龄以上的雏鹅,通常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和天气巨变的原因导致的。在鹅的生态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管理来防止鹅的流行性感冒。
牧草及水源是鹅生态养殖的必备条件,通过稻草轮作的方式可以四季为鹅群放牧提供优质稻草。选择草种时要注意一年生与多年生牧草相结合,并要尽可能地使各科属的牧草搭配。
选择牧草时,如果采用林下养鹅模式应尽量选用低矮、再生能力强、无特别发达的根系、适宜在阴凉处生长的牧草,这样的牧草能较好地在果树下生长且不会与果树争夺营养。如果采用种草养鹅模式,最好选择具备苗期可以间苗饲喂,中期可以让鹅群自由活动采食,成熟后可以用于青贮的高棵牧草,同时还要具备叶片多、分蘖强、营养含量高等特点。在鹅的生态养殖过程中常选用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等牧草。此外,可以种植胡萝卜、生菜等蔬菜作为雏鹅前期饲料的补充。
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通过科学的方式来确定鹅的营养需要量,平衡饲粮营养水平,从而减少氮磷排放,减少抗生素及药物的残留,为鹅的生态养殖提供污染少、效率高的饲料。鹅作为一种水禽,在水面上容易将粪便排入水中。所以减少鹅粪便的氮磷含量可以降低池塘受到的污染。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降低氮排泄量又能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另外,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添加剂代替抗生素等传统添加剂可以减少对人和环境的危害。
生物发酵床技术主要是通过将一些高效的无害微生物和垫料混合在一起建造发酵床,鹅群只需要将粪便排放在发酵床上,通过人为的翻耙,使粪便和发酵床混合。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将粪便分解形成菌体蛋白。鹅群可以采食这些菌体蛋白,提高自身营养,发酵床中的有益菌进入到鹅的肠道中,促进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分解。发酵床养鹅技术节省了饲料的成本,减少了精饲料的用量,并且减轻了粪便对鹅舍的污染。
在鹅生态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厌氧发酵法对粪便进行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以用来照明和取暖,但单一的处理方法效率低下。近年来使用粪便多层次循环利用,有效地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多层次循环利用技术通常先将粪便进行固液分离,将固体成分进行堆肥,可以用于饲喂蚯蚓,蚯蚓可以用于生产蛋白饲料。将液体成分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供电。这种通过固液分离技术和厌氧发酵技术的综合处理,有效提高了粪便处理的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