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农业农村局 杨艳峰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处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
林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占8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海拔最高1632 m,市区平均海拔306.8 m,全市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年平均降水量670 mm,降雨主要集中在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林州市以种植小麦、玉米、红薯、中药材、谷子等作物和小杂粮为主。冬春干旱是制约林州市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林州市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需要填写3 个时间节点(1956年、1981年、2014年)的基本情况,涉及部门多、内容丰富。为完成任务,林州市农业农村局采用到地方志、档案、教育、公安、民政、国土、林业等多部门进行查阅资料以及走访老农技员等多种普查形式。截至2021年底,经多次数据复核修改,已完成审核上报。
统计资料显示,1956年林县辖6 区42 个乡,548个村,县城所在地属城关镇,年降雨1 052.4 mm,人口52.838 4 万,少数民族2 个。生产总值3 679.78 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31.98 万元,农业总产值3 347.8 万元,生产总值以农业总产值为主。解放前至20 世纪70年代末,林州市以种植小麦、谷子、玉米、红薯、大豆、棉花为主。
1981年林县辖15 个公社,528 个大队,年气温12.7℃,年降雨量425.1 mm,总人口80.938 7 万,少数民族7 个。生产总值30 408 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 682 万元,农业总产值19 726 万元,工业、农业产值同比增长的情况下农业产值仍然占主导地位。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农作物种植在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的基础上又增加蔬菜、油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统计资料显示,林州市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山林间生长的中药材中有药用植物92 种,素有“太行天然药物园”之称。
2014年林州市辖20 个乡镇,542 个行政村,年均降雨量563.9 mm,总人口110.725 4 万,少数民族17 个。生产总值4 464 927 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 219 816万元,农业总产值232 435 万元,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50%。2000年至今,由于灌溉、种子农药等种地成本的增加,种植小麦经济效益降低,甚至赔钱,农户从种植效益出发,小麦种植面积越来越少,杂粮及农产品加工逐渐占领市场,林州手工粉条、洪河小米等农产品享誉国内市场,种植效益提高,中药材太行菊走入市场。
截至2021年底,工作人员累计走访了16 个镇,500 多个行政村、800 多个自然村、2000 多家农户、征集到105 份资源,上报普查办81 份资源,提交征集表数据81 份,已提交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种子类资源数量34 份,已入圃资源总数量12 份,已有开具接收证明数量15 份,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交国家库数量14 份。目前,农作物种质资源全部提交完成,果树枝条在2022年3 月左右完成提交。另外,马铃薯属于块根繁殖,黄花菜、红葱、山韭菜等属于分根繁殖,这些作物在常温下不宜保存,等待上级通知后再及时提交实物。
资源普查收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经验性,为了更好地开展该项工作,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林州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亲自过问,并挂帅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普查专家小组,同时为普查收集工作配备了高清照相机、GPS 定位仪等样品采集所需的设施设备,在人员、资金、车辆等方面全面保障,为普查与收集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后勤保障。
林州市为了确保普查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林州市农业农村局先在红旗渠网站公示《林州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公告》,并到各乡镇村醒目位置张贴《致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封信》,到深山区走访喜欢种地的老同志,同时向村里热爱农业的老人了解本村的特色作物,发放《林州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通知》6000 多份,多渠道加大宣传和征集力度。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经验性,为了更好地开展该项工作,林州市在组建资源收集组的同时,建立了专家会商制度,将查找、收集的线索提交专家组甄别,从中筛选出符合征集范围和有价值的资源。
资源普查与收集作物种类多、范围广,地域分布宽,且野生资源分布多数处于边远地区,距离中心城市较远,交通、生活不便,再加上这些地区人员居住分散,道路状况较差,调查、采集人员对地点、道路不熟悉,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尽管如此,林州市普查与收集工作人员不畏艰辛,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