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一项根本组织制度,对于保证党的领导,促进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夺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新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政治报告的起草、主题、框架、内容、宣读、学习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从党的六大开始,我们党逐步把党代会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报告称为政治报告,宣读政治报告成为大会的重要议题和任务,并逐步形成了这一传统。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传统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通常由上一届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组织专门班子撰写并向大会宣读政治报告,具有号召和动员全党高举旗帜、总结过去、明确目标、作出部署、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有学者把政治报告概括为“是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是夺取新胜利的思想武器,是继续开创伟大事业新局面的行动纲领,是新阶段党的自身建设的行动指南”[1]。正确认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地位作用及其科学内涵,是全面把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共召开了9次全国代表大会,形成了9个政治报告,这些政治报告是党的政治宣言和纲领性文献,很好地诠释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地位和意义。
从狭义的角度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特指按照党章规定以几年一次的规范会议形式召开的全党性的代表大会,集中体现为党从一大到二十大召开的20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广义角度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不仅包括业已召开的20次全国代表大会,还包括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召开的相关工作会议以及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因为这些会议是党的代表大会这一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履行职能的重要体现[2]。但是,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探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根据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的分期,我们党召开的9次全国代表大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召开的6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第二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召开的3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具体而言,9次党代会的基本情况如下。
党的十二大召开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9月。政治报告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共32000多字,分为六个部分,分别论述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对外政策、党的建设。报告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奋斗目标和全面开创新局面的正确纲领。
党的十三大于1987年10月、11月在北京召开。政治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共32000多字,分为七个部分,分别论述历史性成就和大会的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建设。报告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党的十四大于1992年10月在北京召开。政治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共26000多字,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述过去十四年伟大实践、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国际形势与对外政策、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集中论述,对其科学内涵进行了九个方面的概括。
党的十五大于1997年9月在北京召开。政治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共28000多字,分为十个部分,分别论述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过去五年的工作、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祖国和平统一、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党的建设。报告着重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方略,规划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大于2002年11月在北京召开。政治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共28000多字,分为十个部分,分别论述过去的工作和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经济建设和改革、政治建设和改革、文化建设和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党的建设。报告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10月在北京召开。政治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共28000多字,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别论述过去的工作、改革开放历史、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建设。报告提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在北京召开。政治报告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共29000多字,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别论述过去的工作、取得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强国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人类和平与发展、党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在北京召开。政治报告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共32000多字,分为十三个部分,分别论述过去的工作成就、党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民生与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从严治党。会议提出并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二十大于2022年10月在北京召开。政治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共32000多字,分为十五个部分,分别论述过去的工作与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成果、党的使命任务、高质量发展、科教兴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从严治党。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全面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的9个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是党的这一时期历史的真实反映,明确宣示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的集中体现。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定位既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地位作用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地位作用的准确概括。
第一,从报告的背景看,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党代会报告都打上了不同时期的烙印。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时代特点看两个阶段有所不同,前一阶段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4]。后一阶段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5]。具体到每一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既充分反映了这样的时代性特点,也具有各自的阶段性特征。比如,党的十二大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召开的,党完成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的任务后,面临的主要课题是如何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二大报告为此进行了部署。党的十三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并继续深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如何持续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当务之急。党的十四大面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和加快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回答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通过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明确方向、增强信心。党的十五大召开之际正值世纪之交,如何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全党面临的时代课题,因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大会的重要背景。党的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必须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面对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报告必然要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性会议。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二十大召开的背景更具时代性,一方面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另一方面恰是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端之年,迫切需要通过大会政治报告正确把握形势,及时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明确奋斗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党的二十大政治报告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很好地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形势与政策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二,从报告的起草看,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党代会报告都是发扬党内民主的典范。作为党代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草一份凝聚全党全国智慧、反映人民意愿、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在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大会政治报告,是开好大会的重要环节[6]。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的起草工作地位凸显,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起草程序日益规范。总体来看,一般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负责,组织专门班子进行起草。在起草的过程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也会经常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并给予直接指导。与此同时,报告内容也会在全党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初稿后在党内再反复征求意见,即使提交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对于会议代表提出的意见也会高度重视,其中合理的便及时吸收,最终形成完整的文稿,并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及时予以公布。因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不愧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发扬党内民主的典范。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来说,其起草过程更是集中全党智慧、广泛发扬民主的集中体现。从2022年1月党的二十大文件起草组正式成立起,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亲自担任组长,而且给予了多次指导,提出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文件起草组共召开6次全体会议,数十次小组和工作班子会议以及专题会议,形成了报告初稿。这期间中央专门围绕报告议题在全党范围内征求意见,同时征求部分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还创造性地通过网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外,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征求意见稿,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共提出修改意见1570条,大部分得到采纳。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过程,真正成为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过程,成为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成为充分解放思想、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7]。
第三,从报告的主题看,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党代会报告都反映了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主题是报告的灵魂。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必须有一个统摄全局的主题,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精辟指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主题“既要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主题一脉相承,又要充分体现新时代、新征程、新阶段的新要求”。研究确定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牢牢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精神[8]。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确定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9]。同时这一主题在标题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实际上,通过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的标题,我们可以真切领悟到会议的主题。比如,从党的十二大到二十大政治报告的标题依次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二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三大)、《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四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五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十九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二十大)。这些报告均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四,从报告的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党代会报告都体现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更加成熟和定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一项根本组织制度,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一百年来经历了一个逐步健全完善、成熟定型的过程。如从会议周期看,经历了从“年会制”、不规范到逐步规范再到坚持五年召开一次的过程;从会期看,从党的十二大到二十大,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会期基本上都是七天左右,会期制度日益规范;从政治报告看,经历了从没有政治报告到有政治报告但不规范再到政治报告更加规范的过程。诸如此类的制度细节比比皆是。就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看,其框架日益全面丰富、健全完善,彰显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更加成熟和定型。就党代会报告的组成部分看,党的十二大报告共六个部分,集中在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民主、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几个方面,表明我们当时对党的全部工作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党的十三大报告共七个部分,相对于党的十二大报告在框架上增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党的十四大报告非常简洁,只有四个部分,既聚焦加快发展主题,同时也表明对于当时客观形势的把握。党的十五大报告扩充到十个部分,增加了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等内容,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沿用了十个部分的框架,但调整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文化体制改革等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扩充,形成了十二个部分,比较而言,调整增加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等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维持了十二个部分的框架,但调整增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三个方面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框架上又有微增,设计为十三个部分,调整增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等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部分的数量上创新高,达到十五个部分,主要是增加了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工作、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内容。内容的扩充反映了党的工作视野和领域的扩大,也体现了党的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第五,从报告的内容看,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党代会报告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二十大不仅要谋划未来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还要在党的十九大部署基础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谋划,在思想理念、政策举措上既要继承,又要勇于创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优良传统要弘扬,又要创造新办法。”[10]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工作的指示也反映了党代会报告在理论创新上的一般要求。党代会报告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载体,所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在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阐述和确立的。党的十二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此后,党代会报告继承发展这一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向前推进。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具有极大的理论创新意义,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这一最大的国情之上,从而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四大报告集中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其主要内容归纳为九个方面,为正确认识这一理论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五大报告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并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党的十六大报告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要求深入贯彻,体现了党的理论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报告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作出六个坚持的概括,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通过比较改革开放以来党的9个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基本结论。
第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是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章规定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修改党的章程等六项职权[12]。这些职权集中体现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党内最高领导机关地位。作为党内最高领导机关,担负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及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职责,这就决定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必须以适当的形式阐述党的主张,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从而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确立的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也使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召开党代会的过程中,我们党找到了政治报告这一重要形式,并逐步确立下来,使之成为宣示党的主张、明确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载体,并赋予了其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定位。可以说,党代会领导作用的发挥,越来越需要以起草和通过代表全党意志的正确科学的政治报告为前提,只有把全党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代会政治报告的精神上来,全党的团结统一才能实现,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才能完成。
第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的成功起草和审议通过,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党创新理论,作出正确决策,都是一个立足实际、源于实践不断提炼的过程,更是一个广泛吸取各方意见、集中全党智慧的过程。我们党是一个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先进政党,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结合,是党的领导和组织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来说,它承载着回答全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奋斗的重大问题,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关系党的性质方向,决定党的生死存亡。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党才如此重视党代会政治报告的起草,重视在起草过程中对各方意见的吸收,也重视审议通过后组织全党加强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
第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伴随党的事业发展而不断健全完善。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甚至从党的百年历史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更加完善的过程,今后也必然会伴随党的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在内容、主题、框架等方面继续有所创新,这也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9个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报告的起草工作更加注重发扬民主,听取意见的范围、方式都在不断扩大;报告的结构与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相适应,视野和领域逐步拓展;报告的创新点呈现明显增多的趋势;报告的宣读已经从读全文过渡到宣读主要内容;报告精神的学习也越来越形式多样。这些都会融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促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会议制度、党的领导体制不断发生变革,并更加趋于完善。
第四,正确学习领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精神是学习党代会精神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为了促进全党准确认识和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共中央出台《决定》,要求“深入理解内涵,精准把握外延”,“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3]。从《决定》要求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最核心的就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政治报告精神。因此,全党要把“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放在首要位置,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深刻领会报告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概括;深刻领会报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报告阐明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深刻领会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相关内容;深刻领会报告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的重大部署,在教育科技人才、法治建设、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重大部署[14]。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作为党的政治宣言,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集中体现,也是党不断前进的行动纲领[15]。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9个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理解党的初心使命,从而切实增强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报告精神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