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睐灵活就业的“00后”

2022-02-09 07:46尚绪强
中国社会保障 2022年9期
关键词:用工毕业生

■文/尚绪强

2022 年毕业季,逾千万高校毕业生的去处备受关注。他们大多是“00后”——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注重时间自由和自我价值实现成为他们“按部就班”就业之外的重要考量。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统计,2020 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占比是16%,2021 届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是16.25%,其中天津、河北、山西3 省市2021 届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超过30%。

天高海阔创业忙

据麦可思研究显示,2020—202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起薪平均涨幅(本科4%,高职3%)低于疫情前的2018—2019 届的起薪平均涨幅(本科7%,高职6%),2021 届本科、高职毕业生月收入分别为5833 元、4505 元。薪资水平的高低影响毕业生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同时,随着平台经济的兴起,灵活的就业和创业方式成为“00 后”的重要选择之一。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黄小寒,并不喜欢机械制造岗位,就业实习时直接放弃了本专业对口的单位,到京东物流青岛分公司实习,从事物流分拣、转运工作。尽管繁忙劳累,但她看中的是物流行业时紧时松的工作节奏,实习期间基本掌握了物流公司的运行模式,对各服务站点的运行模式产生了兴趣。实习结束,她租赁场所开设了一家物流菜鸟驿站,为京东、韵达等物流公司服务,刨去经营成本,第一个月收入过万元。

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崔会文,在入职大型设计公司和自由职业中选择了后者,创立了自己的文创产品设计工作室。他说喜欢在晚上进行设计,工作时间灵活自由。尚有余力的他还兼职在一家培训机构担任平面设计专业课的老师,他坦言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和收入都非常满意。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园艺专业的毕业生陈峰毕业后直接回到家乡,计划依托父亲的草莓种植基地进行草莓立体栽培和产品品质提升,正着手建立“绿地头电子商务销售平台”,销售自家的草莓和周围的农产品。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杨亚洲在就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就一直从事英语笔译工作。迈出校门之前他就想好了当一名自由职业者:“直接从网上平台获取翻译订单,收入稳定、时间自由。”

灵活就业方兴未艾

2011 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非标准就业”概念,即没有标准的劳动合同关系,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没有直接管理者并受其管理的、更加灵活的就业模式。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用“灵活就业”这一说法则更加形象,相比正规单位的标准就业模式,体现出组织与雇佣关系的灵活性特点,存在自营就业、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承包就业等多种形式。从分布产业来看,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包括酒店、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和以信息密集、知识密集为特点的现代服务业;从发展趋势来看,咨询师、设计师、教师、医生等专业性人才未来选择灵活就业的可能性较高,这是因为在灵活就业模式下,他们的自由程度、收入水平、满意度和幸福感可能更高。

当前,我国灵活用工的规模在1 亿人左右,灵活用工人员约占全国总用工数的27%,灵活用工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深刻影响着上亿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首先,灵活就业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面对就业压力,政府出台促进就业政策的同时,鼓励人们进入“零工经济”等形式多样的灵活就业市场中,2020年7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3 个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其中明确:“支持自主就业。进一步降低个体经营者线上创业就业成本,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22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支持引导灵活就业,各地各高校要积极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的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多个领域灵活就业。

其次,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商业模式推陈出新,以及生产技术更新加快的形势,企业不得不寻求更灵活的资源组合方式以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灵活就业能有效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一些企业经营具有季节性特点,采用传统用工方式,人员和刚性成本较高,而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企业短期内降低用工成本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调整工时和人员。

再者,灵活就业可更充分开发人力资源。这种可松散、可兼职、可合伙甚至可以单干的多形态、多模式、多种类的新工作方式,降低了就业门槛、拓宽了就业范围,吸纳了更多劳动者从业,也成为不少“00 后”的从业选择。

灵活就业蓬勃发展,吸纳就业作用显著,但相关问题仍需进一步规范。一是概念界定问题。灵活就业概念过于宽泛,需要进行科学界定,如果考虑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对就业的影响,使用“就业灵活性”这个表述更为准确。二是统计体系。目前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就业统计未将灵活就业纳入其中。三是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有待提高。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制度体系应尽快建立。

此外,就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还存在缺乏组织归属感和安全感、职业稳定性差及职业能力提升有障碍等问题。

规范灵活就业市场

平台经济迅猛发展,越来越多“00后”的毕业生青睐灵活就业。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职和调研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健全就业育人体系。根据萨维科斯(Savickas)职业构建理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就是不断调整自我认知、不断增加自身资源、最终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高校要建立健全就业育人体系,充实就业认知内容,扩展就业认知渠道,完善学生就业认知;将灵活就业纳入相关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在生涯发展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评估,协助他们做好灵活就业规划,使毕业生了解灵活就业政策,评估灵活就业的选择路径、收益和风险。对准备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进行分层、精准、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第二,高校在专业教育中要渗透更多行业性知识。开展灵活就业相关行业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灵活就业的能力。“三百六十行,行行能立业”,要教育广大高校毕业生冷静看待“考研热”“考公热”“考编热”,帮助高校毕业生理性分析就业形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树立普通劳动者观念,增强责任意识,扩宽就业领域,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才观。

第三,高校对已经灵活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跟进灵活就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为更精准的就业指导积累素材,可成立相应的校友组织,共建协同就业育人体系。

第四,做好灵活就业服务。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灵活就业服务,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存在巨大的潜力和社会效益,而数据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努力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建立健全就业信息中心,将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政策信息、招聘数据、就业指导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求职意向、企业用人需求的相关数据整合起来。现有条件下,可以通过整合各类高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形成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将分散的数据集中起来,减少数据重合交叉,实现数据精准,减少数据放大效应,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企事业单位用工、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第五,关注社会新职业的需求动态,及时向毕业生发布信息,对于新职业和灵活就业政策进行动态解析,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按区域、分行业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工会组织,维护灵活就业者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增强灵活就业者的组织归属感和安全感。

第六,落实扶持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包括落实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大众创业扶持项目补助、场地支持政策等;运用社保补贴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多渠道灵活就业;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制度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扩大用工政策中对灵活就业的包容性和灵活性;积极探索灵活就业这一新型人力资源市场制度建设。■

猜你喜欢
用工毕业生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最“叛逆”的毕业生
政企联手应对“用工荒”困境 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