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兴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国土曾经达1000万平方千米以上,人口一度占世界四分之一,科技长期领先,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国家。但近代以来的一段时间,面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中国军队的抵抗连连受挫,普通人民的反抗无济于事,中国政府越来越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中国人民没有享受到西方传来的近现代科技的成果,却在被奴役的深渊里越陷越深。特别是历来被中国士大夫当成蕞尔小国的日本,竟然通过甲午中日战争逼我们割地赔款,订立城下之盟,最后甚至想灭亡我们。对此,我们的先辈一度极其悲愤并进行过殊死反抗,但慢慢地他们发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团结,缺乏凝聚力,侵略者面对的不是中华民族的反抗,而是这个民族中少数人的挣扎。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强烈呼吁把中华民族凝聚起来为自身的独立自由奋斗,兴中会宣言中就提出了“特集志士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的主张,孙中山最后时刻的愿望之一就是“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但这个前贤的善良愿望直到中国共产党产生并逐渐充分发挥出领导作用时,才一步步得到了实现。中国共产党把俄国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式,赋予了中华民族新的灵魂,从而把一盘散沙似的中华民族逐渐团结成一个强大的整体,使其完成了浴火重生,以傲然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丛林之中并走向复兴。
士大夫精神来自于春秋以前的贵族,是那时的贵族中的优秀分子与其特权相称的义务自觉。到了春秋战国时候,出身于没落贵族的知识分子们将这些源远流长的精神进行整理、拓展、论述、记载,使其逐渐定型下来并保留在典籍之中,为后人在阅读、思考中发挥、弘扬奠定了基础。这一精神中的优秀部分包括早就形成的贵道、尊德、崇仁、讲信、民本、尚和、修睦、公诚、力行、追求修齐治平、努力格物致知、充满忧患意识、看重舍生取义等,后来又充实进张载的“四为”、范仲淹的“忧乐”、王阳明的“致良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自我而始”等。历代优秀的中国人都十分注意继承、弘扬前人的精神,激发自己的灵感,想出新的办法指引他们应对各种危机,修复中国社会遭到的破坏,保持中国道统的延续。中华民族也因此而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强大应变和自我修复能力,以至于千百年里无论遇到什么变故,都能够浴火重生,找到复兴自己的办法并成功脱困。产生于民族危机极为深重时刻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中的很多东西,如贵道原则、民本思想、力行精神、理性态度和高尚气节进行了时代化转化,使人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解放的切实希望和正确的解放道路,并形成了追随的强烈自觉。
一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真理。这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朝闻道,夕死可矣”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后,一直在其指引下,努力认识“道”,在实践中消化“道”、驾驭“道”、运用“道”、捍卫“道”,以便得道多助,并为此“视死如归”“鞠躬尽瘁”。因此,中国共产党有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十分情愿地“为共产主义牺牲,为苏维埃流血”的方志敏,有了包括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伟大人物和无数在具体岗位、具体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实践化的各级干部甚至普通党员。这样,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吸收,变成了中国人手中的真理的一部分、现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指引、鼓舞着中国人民为了自己民族的复兴、自己和同胞的幸福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是始终希望每个人都好起来。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中的崇仁,就是崇尚儒家“仁者爱人”,崇尚韩愈所说的“博爱”,就是通过自己有节制的行为,使社会充满包容和谐精神,每个人获得幸福。继承这些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很容易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设全面发展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不忘人民、不忘国际主义,承诺强大起来也绝不称霸,自己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这一票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但也充分注意到人性的“恶”、丛林规则仍发挥着作用的现实,汲取了近现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拉帮结伙、党同伐异,把人类推向战乱、饥荒、相互屠戮,在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的同时选择了“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方式处理自己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给自己拓路时也给别人留路,并欢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我们相信,我们中国人抱着这个善意与其他民族相处,一定能够事久见人心,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以庄严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承诺。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立德很大程度上就是见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这一点,在革命时代一直真心实意地努力为人民解决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把现代化问题提上日程,进而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美丽的中国作为自己的目标。
四是始终充满忧患意识。在中国士大夫精神中,“忧患意识”是确保其“日新”的基因,是创造其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基本动力。生于忧患的中国共产党人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点,一直努力通过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理论,发现发展中隐藏的危险,不断校正前进的航向,努力驾驭自我革命这个工具,保持自己和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充分地意识到自我革命的风险,并在实践中努力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不断提高社会运行各方面的制度化水平,在保证改革永远在路上的同时不犯颠覆性错误,从而创造促进发展的最佳公共条件,保证发展和秩序良好始终得到统一。
这个工作就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形势进行清晰的理论分析,形成关于各类中国问题的新的科学的解释并提出有充分说服力的思路,使更多的中国人对此“拳拳服膺而不返”。
一是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水平不断提高。我们最初从俄国人那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是有限的。因此,在发现这种有限性和局限性的同时,我们一直通过更精准地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亲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例如,从陈望道翻译出《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全本开始,我们就不断推出更精确的译本。其中仅导言部分,中央编译局2014年出的单行本就把1971年版的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徘徊”改成“在欧洲游荡”,把“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改成“都联合起来”,“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对抗”改为“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
二是创造了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包括中国共产党领袖们自撰或以他们的名义发表的一些著作、各类会议上的正确文件、一些国内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作品等。例如,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光辉著作,党的七大、八大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央委员会的决定等,还有大量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典成功案例,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延安整风、解放战争、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甚至包括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三是摸索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践化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阐释的“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有能力或多或少参加的工作,也吸引着无数有志者做出成绩,看到新的目标,作出义无反顾的选择。
四是逐渐创造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体系。其中很重要的环节是有完备体系的党校教育,使党的各级干部、普通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其他拥护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均有机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讨,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当下要求、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形式、党的主张的合理和正当、每个人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角色、党的事业与每个人的关系等,并把这些东西宣传出去,引导社会。
进入近代,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在努力认识中国的国情民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同胞团结起来,实现国家的振兴。但只有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国化程度越来越深的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观察、认识中国,影响中国人民团结的根本原因和克服方式才得到理论上的正确解释,行动的顺序才更加清晰。我们坚持“要求解放要求自由,是无论任何人都有份的事,就应该联合各种各色的人”的观点,坚信只要“全国人民大众一起起来和我们一道挖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就一定能够挖平,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人民幸福就能在自己手中变成现实。在革命年代努力“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建设时代逐渐认识到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们坚持用理想教育引导人民,这个理想就是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并通过此基础上的不断变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们选择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路径,努力通过包括党内法规完善在内的党的建设以保证自己的纪律严明、作风正派,通过国家法治建设促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创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自由又有纪律、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制度化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参与国家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在参与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便通过自己的各种努力,使自己成为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充分发挥出对中国人民的领导作用。而这种领导作用,则使中国人民越来越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迈向自己的目标,纠正前进中的错误。
一是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和建立统一战线,使人民坚信这个党指引的道路是唯一能够实现民族独立自主的道路。这使人心向着共产党,人民有了目标和依靠,共产党能够依靠人民坚持了14年抗战并充当抗战的中流砥柱,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有一往无前精神的人民军队。
二是领导人民完成了土地革命和国家制度的改造。这样,不仅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建成了国家现代化所需要的治理能力和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能力,还使社会主义制度有了强大的民意基础,为改革开放在发展中保持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问题上有了足以主动的话语权,能够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业生产力,为其他改革开拓出巨大的回旋余地。
三是领导国家逐渐富起来强起来。20世纪70年代末,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发现世界主题已经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着手领导人民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保持了连续40多年的社会稳定中高速发展。这样,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永久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贫困,正在迈向共同富裕并赢得世界的瞩目和尊重。
四是领导人民正确驾驭全球化的新局面。我们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积极主动扩大开放,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很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在推动自己开放发展的同时,真诚欢迎各国各经济体在合作共赢基础上搭中国的车,还率先抑制住了肆虐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不仅使我们的人民在比较中感受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的重要,也能在比较中感受到自己国家的伟大、自己制度的优越、自己生在中国的幸福与安全,更加坚定“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