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勇
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民小组地处中缅边境,是一个景颇族、傈僳族聚居的抵边民族村。因茶马古道途经此地,商队为通行在陡峭山崖上开凿阶梯而得名“石梯”。截至2021年底,全村共有农户52户229人。石梯村所处的伊洛瓦底江流域,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属典型的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植被。吸引了350多种鸟类在此定居,包括极为罕见的花冠皱盔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棕颈犀鸟和白喉犀鸟,有“中国犀鸟谷”之称。近年来,石梯村依托“鸟类”资源,护绿增绿、护鸟爱鸟,全力打造“石梯观鸟”品牌,走出了一条“生态品牌引领型”脱贫路子,是成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范。
2016年石梯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50人(当时有农户85户363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高达50.5%,发展观鸟产业后,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不足20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1818元,村民住房由杈杈房、毛草房变为安居房,全村由无1辆车到有21辆车,水电路和通信全部畅通,村民徐小龙等8名草根“鸟导”9次走进央视,为鸟代言。2018年石梯村率先脱贫出列,实现了“直过民族”的千年跨越。截至2021年底,石梯村已建成村集体农家客栈1个、特色民宿24家、农家乐饭店4家,建成了1条旅游专线及1个客运服务点,组建了1支民族特色文艺表演队。2016年被中国鸟网授予“中国观鸟基地”,2019年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典型案例,2020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边境小康村,2021年11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脱贫攻坚相结合。石梯村利用地处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势,结合保护区、社区基本情况以及国内新兴观鸟产业特点,采取社区参与式生态保护发展模式,构建以提供观鸟、拍鸟体验为主的社区参与生态补偿模式。促进保护区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提高林区群众就业率,增加林区群众收入。开展观鸟、拍鸟、自然观察等体验活动,加大对民宿、餐饮、乡村自然导赏员等专业培训,组织村民到保山百花岭实地参观学习观鸟拍鸟旅游经验,鼓励村民引“鸟人”、建“鸟点”、赚“鸟钱”。村民蔡四在家里开客栈,自己当“鸟导”,丈夫是志愿者,儿子接送观鸟人,儿媳提供送餐服务,全家都吃上了“观鸟饭”,3年多时间收入增加40多万元。
坚持制定“村规民约”与保护鸟类资源相配套。村民小组制定了4章11条“村规民约”,将“保护生态、爱护森林、呵护鸟类、不砍伐树木”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在“村规民约”中建立奖惩机制,“捕鸟、砍树”,发现一起扭送一起;随意开荒,罚违约金用于生态修复,并上报林草部门;严格落实林业政策,严禁毁林开荒,严厉打击盗伐林木、猎鸟等行为;“村规民约”有“主动上报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奖励200至2000元”等具体内容。成立犀鸟谷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强化鸟类知识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实行“红黑榜单”管理制度,对不规范、瞎操作、乱收费等行为进行治理、公示,规范“鸟导”行为。成立护林队,发挥“前哨员、技术员、带头员、宣传员、信息员、巡边员、护林员”等“七大员”作用。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党员积分、“最美+”等评选活动。结合民族“五用”“五化”宣讲措施,组织党员、妇女、“草根民嘴”等,采取“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小品歌舞等形式宣传环境保护政策。村民小蔡伍说:“以前打鸟砍林,穷开心。现在护林爱鸟,生活是真开心。如今,全村人都知道,没有好的生态就留不住犀鸟,犀鸟不来,幸福的日子也就不会有。”
坚持发展观鸟产业与发展林下产业相融合。石梯村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大力发展“林木+林旅+林下”的“三林”绿色立体循环产业,发展微果园、微菜园等庭院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截至2021年底,全村共种植桃树1300余株、芒果500余株、荔枝500余株、西蕃莲500余株,各种林下经济作物3300多亩,年产值达30余万元。村民向观鸟人出售本地野生蜂蜜、土鸡蛋、竹笋干、鸡菌等土特产,拓宽增收渠道。村民蔡四说:“以前我们只会砍树卖、打鸟吃,自从这里的鸟给我们带来经济收入后,我们才真正懂得保护森林、保护鸟类的重要性,现在我们不砍树、不打鸟了,大家在集体林里建起了观鸟点,在房前屋后种了蔬菜和果树,为游客提供服务,现在大家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比过去真是好多了。”村民尝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甜头”,纷纷放下“油锯、斧头、砍刀、兽夹、弹弓”等“家当”,“以前进山背刀,现在进山当‘导’”;以前端着“金饭碗”过穷日子,现在护好“金饭碗”过好日子。
滇池畔人与红嘴鸥亲密相处 刘建明/摄
坚持提高经济收入与提升文明素养相协调。林草、农业、文旅等部门对村民进行各种培训,帮助村民开农家乐和民俗客栈,石梯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带动大批村民返乡创业。县政府成立观鸟协会,举办犀鸟保育国际研讨会、国际观鸟节、生态旅游发展论坛、“美丽德宏·醉美盈江”旅游摄影大赛、观鸟分享会、生态保护公众教育等公益活动,提升村民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养,改变了当地群众千百年来形成的“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方式。“要致富,少砍木头多种树”“有山才有树、有树才有鸟、有鸟才有幸福”的理念深入人心。
注重顶层设计。盈江县委牵头制定了《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石梯边境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犀鸟第一村”规划》。为打造好“中国犀鸟谷”“中国鸟类资源第一县”两大生态品牌,职能部门制定了《盈江县生态文明县建设规划》《盈江县关于生态文明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建设“生态、绿色、和谐、宜居”特色村寨措施。落实“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以产业帮扶、安置就业、技术培训、捐款捐物、助学助医等多种形式全面扶持石梯村。加大对鸟类栖息地、物种资源保护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扶贫,找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
强化资金投入。过去,鸟类爱好者到石梯村观鸟、拍鸟,因基础设施落后,都是早出晚归,村民很少能赚到“观鸟”钱。石梯村被列为全县美丽乡村后,各级政府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修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新建和改造提升特色民居45户、提升道路等级36.4公里,新建人畜饮水管网10公里,逐步完善了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客栈和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还同步开展清“六堆”(粪堆、草堆、土堆、石堆、柴堆、垃圾堆)、建“三园”(微田园、微果园、微花园)行动,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开发保护并重。盈江县在石梯村开设了盈江犀鸟拍摄地,由负责保护犀鸟的村民做好拍摄犀鸟游客的接待服务工作,并获取相应报酬。在开展“林旅”服务的同时,对公益林、天然林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专人管护。每年安排必要的生态补偿基金,对参与护林护鸟的原住村民给予“生态补偿”。林草部门以“拍到一张野生动物照片奖励60元、发现一个鸟窝奖励50元”的方式,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爱鸟护鸟科研监测行动。截至2021年底,共实施国家公益林生态补偿6595亩,天然林停伐保护6160.5亩,年均补助资金12.7万元,聘用生态护林员40名。
延伸产业链条。石梯村边境民族风情独特,村里的景颇族、傈僳族与缅甸的克钦族同宗同族、同语同俗,相互通婚、世代友好。必须把观鸟产业与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休闲康养等结合起来。一是加快建设中国犀鸟谷综合集散服务中心、观鸟区、树桩仿生科考工作站、鸟类监测站、鸟类博物馆、旅游产品展示销售区等配套设施,以点带面打造观鸟全产业链条。充分发挥石梯生物多样性集中、独特、丰富的资源优势,延伸“鸟类+休闲康养”“鸟类+娱乐健身”等产业链条。二是把石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南方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利用石梯村抵边的地理特征,银洞老寨至石梯古道等沉寂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出“观犀鸟、走古道、品历史”精品边境观光步道,打造一条“生态+历史+文化”走廊,让游客漫步古道中、体验异国情,促进农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实施“生态立县”。盈江县委出台《关于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实施意见》,细化生态保护措施,划定鸟类生态保护红线,加快生态修复、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采取最严密的保护、最严格的执法,给“人”套上“紧箍”,给“鸟”戴上“护身符”,历届党委、政府都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
石梯村通过打造观鸟生态品牌,种大树吸引鸟、聘专人保护鸟,“砍树人”变“护林人”、“狩猎人”变“护鸟人”、“贫困人”变“鸟导游”、“贫困村”变“旅游村”,真正做到了护“鸟巢”、当“鸟导”、赚“鸟钱”。寄情山水中、体悟大自然,点“绿”成金,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边境美丽画卷,走出了“生产落后—生态破坏—生活贫困”的怪圈,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