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我们党百年征程中的第三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一篇新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决议》站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政治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党的事业发展和自身建设规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作为党校教师要采取各种途径、各种方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用历史视角和历史智慧,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用四个“伟大成就”和“伟大飞跃”,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四个阶段取得的非凡来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尝试过许多救亡图存之路,最后都一一败下阵来。就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前夜总结这段历史时指出的:“在这个反抗运动中,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挫折和失败的实践痛切地告诉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百废待兴、物资匮乏,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共同富裕”。先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四个“伟大成就”和“伟大飞跃”,鼓舞人心、振奋精神、催人奋进,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下取得的成就和飞跃,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广阔前景。
党校教师要宣传阐释好四个“伟大成就”和“伟大飞跃”,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一方面,围绕中国道路实践开展培训。运用党校培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与实践”等专题的处级领导研修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新任领导干部培训班等主题培训,深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以及与西方发展的比较,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道路的认同。另一方面,围绕中国道路开展宣讲。运用各级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宣讲报告、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中国道路在地方实践形势报告会,共同交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民族边疆地区带来发展繁荣,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缅怀党的丰功伟绩,充分认识民族团结伟业与中国道路的胜利,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科学理论,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无可比拟的真理力量。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始终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自信,以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作为各类领导干部集中学习的“第一议题”,引导领导干部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坚定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阐释,坚定理论自信。依托党校举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培训班次,引导党员干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演变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讨,坚定理论自信。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开展理论研讨,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正确理论,要切实学懂弄通做实,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要内容,推进党员干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带动一片,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才是最可靠、最管用的。要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学习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色、优势。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经历了我国历史与现实检验,得到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发展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这个制度方向。组织党校教师多深入基层一线单位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集中宣传阐释好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从不同视角,比较中西方不同制度的差异,让群众充分认识我国的政治制度,既能反映人民意志,又能保证国家机关高效协调动员。引导干部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发展起来,壮大起来了,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了。特别是近年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展示,提升对中国制度的认同和自信。大力开展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展览展示,大力宣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引导党员干部及各族群从全方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我国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稳定的“中国奇迹”,其文化基因密码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精辟论述的“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要深入解读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题,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深化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认识,宣传解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引导各族群众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载体,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广场、文化主题街道建设。大力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践行;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两馆一站”“小广场”“小文艺队”“大喇叭”等文化阵地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涵养中华文化,厚植爱国情怀,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梦想照亮未来,奋进正当其时。党校教师要始终坚持“党校姓党”原则,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四个自信”,认真履职尽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党校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