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大数据赋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作用

2022-02-09 07:17:49○徐
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信息

○徐 勇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事件,具有公共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其应对工作涉及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行各业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极其考验领导干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领导干部要逐渐建立并强化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数据思维,充分发挥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重要作用,建强用好大数据系统,将大数据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一、优化体制机制,实现数据共享

(一)健全大数据支撑的多元协同机制

要围绕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公共卫生体系目标要求,从国家层面出台刚性制度文件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明确政府、相关部门、专业机构等各方开展公共卫生建设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及考评标准,协调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医疗保障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各方行为。要建立完善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党政干部形成科学政绩观,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重视“防”也重视“治”。

要建立合理的公共卫生决策机制,合理分配决策中各主体的权重。公共卫生系统主要分为两个系统:专家系统和行政系统。这两个系统的职能是平行的,专家不能介入行政决策;行政负责决策,但由于行政人员不一定精通专业知识,可能会决策失误,造成时机贻误。因此,必须理顺行政系统和专家系统之间的关系,要给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士以相应的职权,以便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二)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数据开放共享

在不改变现有信息系统与数据资源的所有权及管理格局的前提下,要明晰责、权、利,指导行业、社会组织等进行数据建设。

要推进政府部门之间、层级之间、区域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建立政府大数据中心,与卫健委、公安、人社、民政、交通、住建、生态环境等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三融五跨”,凸显“数据本位”,保证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将公共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优先推动卫生、交通、气象等高价值数据向社会开放,推进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预测、联勤联动。推进医疗机构数据、疾控中心数据和医药研发机构数据开放共享。建立区域医疗大数据信息系统,打破业务系统之间的条块分离,实现医疗机构与专业机构间的相互协作和数据共享。推进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范围内的数据共享。进行常态化的资源协调和数据共享,激活各类主体所有数据的价值和潜能。要做到数据共享,实时掌握人口流动、物品流动与购销、重点场所及重点人群的就诊情况等数据。面对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做到数据综合应用,进行数据汇集、数据有机衔接、数据相互推送、数据深度融合,从而实现特定情况下更大范围的快速协作和应急处置。

二、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数据应用

(一)加强事件的监测预警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风险长期存在,造成危害的严重性与发现时间、城市规模、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发展水平及开放程度以及陆海空客流量大小等因素都相关。要整合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分析事件发作规律,建立符合实际的预警指标体系,实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早期警报乃至传染性预报。探索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桌面推演和仿真模拟,提升技术赋能水平。一方面要运用大数据捕捉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热点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反馈来制定相应策略并提供相应支持。推进预防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的“战备”能力。通过全面掌握各类设备设施的数据做好预案,一旦出现传染性疫情,就马上进入战时状态。另一方面要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引导相关企业之间、企业与职能部门之间加强联合攻关,不断提高数据应用精度,提升大数据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成效。

(二)强化事件的应急处置

一是建立人员健康监测信息平台,形成“大数据+网格化”闭环健康管理体系,精准掌握分类人员基本情况,实施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研判网络信息排查潜在人群,实时推送相关信息给防控管理人员,提高人员健康监测防控水平。二是建立社区生活保障信息平台,动态获取民众诉求,及时提供服务保障,形成“信息收集、分析研判、转办交办、结果反馈”的闭环社区保障体系,线上对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管控和服务措施,提升社区保障能力水平。三是建立应急资源调配信息平台,形成物资调配信息闭环,做好“医疗物资—医院”供需对接、“生活物资—社区”供需对接,提高资源调度精准化水平。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提升议程设置和节奏引领技巧,拓展数据发布渠道,丰富数据开放内容,满足公众多样化信息需求。

(三)拓展新技术的应用场景

信息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带来了制度创新、治理创新、组织行为创新,形成了更多新应用、新模式、新生态。人工智能、5G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已初步显现,并将在今后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扮演重要角色。区块链技术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公益慈善金追溯、患者及密接人员行程追溯、网络舆情监管、病毒溯源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要坚持以技术为起点,以技术创造场景;以场景为起点,场景牵引技术,形成技术、场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急群众之所急,解决他们当前面临的现实难题。要找准业务工作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通过新技术在小场景中的应用,推动数据整合与分析应用,提高政府部门、行业等的数字化认知水平,不断积累数据经验,逐步提高基于数据的决策应用水平。

三、促进公平正义,保护数据安全

(一)完善数据安全防护的法规制度

要完善法规制度,对数据的采集目的、应用范围、使用权限、安全职责、惩戒机制等进行明确。具体可包括:明确数据采集的目的、采集主体的安全责任,防止任何人以“事件处置”的名义滥用信息;明确在数据的共享应用中,必须根据《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关于个人敏感信息的规定,进行必要的数据脱敏;明确各单位的数据应用权限和共享范围,防止肆意扩大所采集信息的应用范围;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职责,防止出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泄密行为;明确按照“非必要不公开”原则,发布内容应与疾病传播、公众防疫、公共卫生安全相关。

(二)确立数据安全应用的技术规范

要按照安全防护要求,在各级数据中心构建统一的数据分析运行机制,按照原始数据“可用不可见”原则来进行数据分析应用,最大限度减少数据泄露带来的隐私侵犯等隐患。指定专业机构负责推送数据到各个融合分析模型中执行,按照“最小化”原则等,对由各数据来源汇聚而成的全量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挖掘,根据防控需要将结果推送到不同的应用平台。将数据存储和数据应用分开,不改变数据归属所有权和存储位置,只推送不含敏感数据的分析结果,实现防控数据隐私安全防护。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信息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6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0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中国卫生(2014年11期)2014-11-12 13:11:26
公共卫生安全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6
信息
建筑创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