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更多更先进的航空枢纽、更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既是中央、省委的明确要求,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先导和基础,也是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快建设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需要补齐发展短板,科学选择路径。
“十三五”以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水运建设补短有力。长江武汉至安庆6米水深航道建成投运,实现万吨级江海船直达;汉江武汉至碾盘山段千吨级航道实现贯通,沟通“一主两翼”、通江达海的水运主通道格局基本形成;武汉阳逻、黄石棋盘洲、宜昌白洋等一批专业化港区建成运营。铁路建设全面提速。武九高铁、汉十高铁、郑万高铁等建成通车,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铁城际网加快形成,已建在建高铁覆盖全省所有市州;浩吉等普速铁路开通运营。公路建设持续加快。武深、枣潜等高速公路通道建成通车,武汉城市圈环线和武汉市四环线成功“画圆”,青山、石首等10 座世界级长江桥梁相继建成,“七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骨架全面建成,中心城市基本形成多向放射格局,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国省道提档升级工程、瓶颈路段畅通工程加速实施。航空布局加快完善。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成通航,鄂州花湖机场开航运营,襄阳刘集机场改扩建工程、荆州沙市机场新建工程相继完工,“双枢纽、多支线”航空网络体系基本成形,航空服务可望有效覆盖市州。全省公路总里程、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均进入全国前三,综合交通网已形成规模优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提速,港口资源整合加快推进,民航客货双枢纽已显雏形,铁路枢纽地位不断强化,依托主要港口、重要机场、铁路场站等,建成了武汉天河机场交通中心、武汉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一期等一批综合客货运枢纽。虽然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上适应、支撑甚或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对标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新部署,仍存在以下五个短板。
湖北地处华中,“得中独厚”,坐拥长江最长岸线,“得水独优”,但铁、水、公、空多种运输方式之间“连而不畅、邻而不通”,区位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交通枢纽优势。如,沿江港口与铁路衔接不充分,38 个港口中可开展铁水联运的不到10 个。主要原因是各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多为各种运输方式规划自下而上的“汇总”和“叠加”而成,自上而下的指导性和约束性不强。“铁水公空”四网规划布局和建设实施相对独立,缺乏科学统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对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内主导型运输方式、设施规模研究论证不够,各类运输方式平行规划,通道内线位布局和建设时序缺乏有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存在抢占线位资源的倾向,导致综合利用土地、岸线等资源水平不高,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
三大都市圈交通各有优势。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中,已有武冈高铁、武石高铁、黄咸城际、武九铁路等,基本形成“十字”高铁枢纽;武汉的轨道交通也延伸至鄂州。公路、水运也较发达,亚洲最大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已正式投运。襄阳都市圈中,襄阳有汉丹、浩吉、襄渝、焦柳四条普铁,规划建设有郑万、呼南、武西三条高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民航机场一座。宜荆荆恩都市圈中,宜昌有汉宜、焦柳两条铁路,呼南、沪渝蓉两条高铁尚在规划建设中;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水运、民航上略强于襄阳。但是长期以来三个都市圈的各种运输方式单独规划、单独设计,缺乏各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一规划,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和优势互补,导致整个路网优化度较低,既有路网的重复,也有路网的缺失。
一是高速公路主骨架存在瓶颈路段。湖北全省六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里程占比仅为7.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武汉等中心城市部分出口路通行能力明显不足,京港澳、沪渝等国家高速公路主通道技术标准亟需提升。省际通道布局尚不完善,鄂西片区省际纵向通道较为单一,与湖南、江西等长江中游都市圈互联互通水平仍需提升。城际骨干通道仍待贯通,十巫、宜来等支撑全省“九纵五横四环”高速公路网的城际通道尚未打通,襄阳与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间以及武汉都市圈内城际联系仍不顺畅,服务“一主两翼”快速连通能力仍需提升。
二是高速铁路覆盖面窄且量少。铁路运输仅占全省货运的2.9%,铁路线路覆盖面不足。十堰市下辖的竹溪、竹山、房县等3县没有通铁路;宜昌市下辖的远安、五峰等2县没通铁路;恩施州下辖的宣恩、鹤峰等2县没有通铁路;荆州下辖的监利、洪湖等2市没有通铁路;黄冈市下辖的罗田、英山等2县没有通铁路;咸宁市下辖的通城、崇阳、嘉鱼、通山等4县没有通铁路。
三是枢纽集群、枢纽港站联通不足。湖北省铁路、民航、公路、水运的枢纽站场布局分散,功能单一。目前,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港口集疏运体系中,疏港公路占比仍然较大,仅阳逻、宜昌、黄石、鄂州、荆州等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其他港口港区内仍需要公路短驳,且部分港口进出道路是城市公共道路,不利于货物运输。
在交通运输处于“瓶颈制约”时期,为鼓励各种运输方式加快发展,实现分割管理、自成体系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现实性。但必须认识到,当不同运输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果保持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就会造成资源浪费,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必须向各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融合发展转变。与此相适应,在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也由分散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这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走过的道路。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整体协调机制仍有待加强,受制于体制机制掣肘,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和跨部门协调能力不足,各种运输方式管理体制不一致,“一单制”实现还有难度。
虽然湖北省的智慧交通发展很快,效果很明显,但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部分关键核心产品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并且跨区域、跨部门之间信息缺少互通共享,铁路运输部门、道路运输部门、港口、机场、口岸包括物流园区之间,货主与承运人之间还存在“信息孤岛”,难以开展并实现运输服务的无缝衔接。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的首要任务是规划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发展或建设高效的综合运输网络需要研究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可替代性。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尤其是主要运输通道在发挥各自优势、承担运输任务的同时,应相互衔接,以使任意两点间的运输需求能够在时间、费用、可靠性及舒适性方面获得最优的运输服务。综合运输网络规划需要强调保证运输服务的效益、效率、对地域的影响以及环保等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综合运输网络中各种运输方式的比例关系协调,使整个网络结构合理。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必须从整体上规划出最佳的综合运输网络结构,实现上下左右贯通,形成综合体系规划“一张图”。
三大都市圈是湖北省的三个增长极,要围绕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合理配置通道资源,统筹安排通道内各种方式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合理利用有限通道资源,将一个个重大项目“连点成线、连线成网”。一是加快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网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之间的城市轨道交通网,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二是对湖北省内主要的综合运输通道公路、铁路进行统筹规划,确定选择标准,科学确定建设时机,并对既有线路进行合理利用,全面合理利用通道资源。三是全面评价城市密集地区铁路、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线位选择问题,优先重点考虑集约利用土地的建设模式,加强空间利用率,最大可能地减少地面交通压力。四是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要做到“赋能存量”与“做优增量”并重。一是开展铁路和水运扩能改造,优化铁路、城市轨道和航道的网络结构,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能力紧张区段的供给能力。二是大力推进重点工矿企业、港口、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减少公路的货物运输量。三是加强枢纽港站的衔接管理,提高综合客货运枢纽的运输组织效率,控制换乘或换装的时间成本,大幅提升以铁路、水运为主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服务水平,提高铁路、水运和城市轨道的全过程时效性,进一步提升绿色交通方式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四是加强交通运输需求侧管理,推进交通全产业链协同规划,从运输需求的源头控制客货运输的总量和分布,优化运输需求结构,引导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与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紧密结合。
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是武汉都市圈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交通网络体系互联互通,以交通一体化为示范,加速武鄂黄黄都市圈融合发展,为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坚实支撑。一是建设一批重大交通设施项目。武鄂黄黄4市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提升工程、武鄂黄黄交通强链补链工程、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二是武汉都市圈内部加强协调发展。武汉当好“主引擎”,加快建设武汉新城;鄂州、黄石、黄冈主动融入、深度融合;其他市主动找位、竞相出力。形成协同联动、组团发展的格局。三是建立都市圈交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开展交通大研讨、大规划、大建设、大提升,形成发展合力,共同建设运营好交通“一张网”。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考虑人对各交通运输方式的服务需求以及安全、智能、便捷、舒适等因素,尽最大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出行获得感和满意度的现实要求。综合交通服务共享一网运行,应以市场为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统筹考虑各地、各运输行业现状,推进统一行业技术标准,建立全国安全、高效、分级的清分结算体系,建立较为完备的行业监管制度体系,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出行和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