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焦作品质检察

2022-02-09 06:42谢晓辉
法治新闻传播 2022年6期
关键词:许衡焦作市检察院

■谢晓辉

焦作,古称山阳、怀州,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朱载堉、许衡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辖内有关遗存、传说星罗棋布,灿若星河。近年来,焦作市检察机关结合新时代检察工作实际,注重从当地历史文化中挖掘、借鉴和吸收传统法律文化、廉政文化和家风文化精髓,为推进检察队伍、检察文化建设,提升司法办案水平,打造品质检察产品,增添了一抹浓重的地域文化亮色。

将韩愈文化特质融入信访工作

在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有一座巨大墓冢,墓冢南边不远,有两株唐代侧柏,据传系筑墓时所植,距今千余年,依然枝繁叶茂,遮蔽着多通高大石碑,墓冢周围还坐落着一座座牌楼、神道、飨堂、碑廊、雕像等,松柏掩映之下显得格外寂静清幽。这便是号称“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墓园。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泰斗式人物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韩愈一生命运多舛,自幼父母双亡由兄嫂养大,青年时期刻苦求学,通过六次科考才得入朝为官。他关注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有见则言,也因此忤逆圣意,多次贬谪。在他被贬令阳和刺潮期间,虽身处逆境,仍以济世利民为己任,扎扎实实地为当地百姓兴利除弊,做实事,谋实惠,赢得“江山易姓韩”和“百姓生子名韩”的美誉。

孟州是韩愈故里,孟州市检察院充分借鉴韩愈仁政爱民、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的思想,将其与检察机关所倡导的司法为民、“办信也是办案,就是办别人的人生”等理念结合起来,积极打造具有孟州检察特色的信访工作品牌。聚焦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扎实开展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工作,通过公开听证、释法说理以及司法救助等工作,多措并举推动群众信访实质性化解。孟州市检察院领导带头办理信访案件,亲自接谈信访人,听取信访人诉求,“面对面”释法说理,切实推动案结事了人和。

把朱载堉“求极致”的精神运用到司法办案中

在焦作市下辖的沁阳市,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名为《十不足》:“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门前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到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还嫌低!”这首诗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写透了人性的贪婪,然而这首诗的作者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贵族,他就是明朝被封于此的郑藩第五代世子、明太祖九世孙朱载堉。朱载堉本该继承王位,享受王子生活,却七疏让国,辞爵归里,潜心著书,通过潜心钻研,证明了匀律音阶的音程可以取为二的十二次方根(即十二平均律),比欧洲人提前了数十年,直到今天,现代乐器的制造也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他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沁阳市自治街上今天仍然保留着当年朱载堉居住的郑王府遗址,已被改建为朱载堉纪念馆。馆内保存着朱载堉所发明的九九八十一档双排大算盘,一共有567颗珠子。据说,十二平均律的每律之长都是朱载堉以尺来计算得出的。为了确定尺子的标准长度,朱载堉曾三上羊头山,考察那儿的黍(小米)的种子,回来后种植培育,终于发明了在一定重量内以纵排黍100粒、横排黍80粒、斜排黍90粒为一尺的标准长度。这就是闻名于后世的累黍定尺法,四百多年来已成为计量学史上的定论。

朱载堉在学术上“求极致”,在生活上戒奢崇俭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沁阳检察人。沁阳市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张文煊说:“司法办案与法律研究同样需要缜密的思维和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做好检察法律监督工作需要像朱载堉那样刻苦钻研,做到‘求极致’。”沁阳市检察院多次组织干警到朱载堉纪念馆参观学习,要求干警将朱载堉“求极致”的精神运用到司法办案,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收获了累累硕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准监督,办理的“沁河滩区乱建行政监督案”被选为河南省检察机关典型案例,办理的“张某强国家司法救助案”被最高检评为“优秀国家司法救助案例”;二是精准服务,确定检察长作为“一对一”精准服务企业的“首席服务官”,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全方位服务,并成立“检察院服务产业集聚区企业发展办公室”,畅通服务渠道,开启多元化护航企业发展模式。

传承何瑭家风,培育清廉检风

沿着黄河遥堤行进,在河南省武陟县詹店镇人民胜利渠出河口向北,有一个何营村,村北有座何氏宗祠,里面端坐着明代大儒——何瑭的雕像。何瑭(1474—1543年),字粹夫,世称柏斋先生,官至南京右都御史,怀庆府(今河南焦作武陟)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音乐家、数学家。明孝宗弘治十四年乡试第一,第二年登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晋修撰。明嘉靖十年,告老还乡,成立“景贤书院”,设馆讲学,著书立说。明穆宗隆庆二年,何瑭被追封为礼部尚书,谥“文定”。

何瑭在京任修撰时,宦官刘瑾作恶尤甚,不少官吏百般奉迎、跪拜称颂,而何瑭却敢于蔑视刘瑾。据《明史》记载:“刘瑾窃政,一日赠翰林川扇,有入而拜见者。瑭时官修撰,独长揖。瑾怒,不以赠。受赠者复拜谢,瑭正色曰:‘何仆仆也!’瑾大怒,诘其姓名。瑭直应曰:‘修撰何瑭。’知必不为瑾所容,乃累疏致仕。后瑾诛,复官。”明世宗继位后,何瑭被重新重用,并被赐予尚方宝剑,在担任南京右都御史时,遍访民情,秉公执法,除豪强,申民冤,百姓称快。嘉靖二十二年,何瑭病危。他嘱咐两个儿子,丧事一定要从简,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家产捐给穷苦人家,希望儿子们自食其力,并写下最后两句话:“子孙胜似我,要钱做什么?子孙不胜我,要钱做什么?”何瑭去世后,葬于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城南门外何家祖茔,两个儿子把这两句话刻在石碑上,立于墓旁,警示后人。

后来,何瑭的后人、明朝人何伦从其著作中总结发展形成了何氏家规,包括孝亲敬长、隆师亲友、待人接物、鞠育教养、读书写字、出处进退、节义勤俭、饮食服御、量度权衡、撑持门户、保守自家11条,珍藏于宗祠之中,成为何氏后人恪守践行的立身之道。何氏宗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焦作市设立为何瑭家风家训教育基地、焦作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焦作市检察院领导强调:“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尤其是对党员干部来说,家风绝不是私事小事,不仅关系到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检风。”焦作市检察机关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何瑭家风家训教育基地,通过开展“廉洁从家出发”活动,组织最美家庭、出彩检察人评选,举办道德讲堂等,加强对检察人员的廉政教育和道德教育,以身边好人好事教育身边人,提升党员干警的思想道德意识、党性意识。

打造书香检察,弘扬许衡文化

在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南3公里处,有一片庞大墓群,当地人称之为“许家坟”。这里是元朝大儒许衡及其子孙的坟茔,其中,有一座高9米的墓冢,冢前有石碑,碑上刻有“元儒许文正公之墓”,即为许衡长眠之处。据《元史》《许文正公遗书》等史料记载,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博览群书并立志学以致用;成年后,“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与姚枢、窦默等讲程朱理学,“慨然以道为己任”;元世祖忽必烈为亲王时任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世祖即位后,任中书省议事、中书左丞,太子太保,与刘秉中等“立朝仪”“定宫制”,筹划立国规模,上书言立国“必行汉法”;“犯颜谏诤,刚毅不屈”,有“元代的魏徵”之称。许衡对汉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学传播和朱陆合流有较大影响,是中国13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当地所形成的许衡文化一直影响至今。

为弘扬许衡读书、治学、廉洁修身的精神,中站区检察院以“书香检察”为引领,突出品质检察特色,持续打造“书香品质检察”,提升检察人员文化素养、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打造学习型检察机关。2019年4月,中站区检察院投资兴建了读书平台,组建图书阅览室,藏书1000余册,并定期与焦作市图书馆的50多万本图书进行更换,从线上线下打造读书氛围,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实现了常态化。中站区检察院先后获得“读书点亮最美焦作城”百场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全民阅读先进集体”称号。读书也促进了检察业务的发展,先后有三名干警荣获“焦作市检察机关出彩检察干警”“出彩检察提名奖”“全市检察机关优秀接待员”等称号,10个集体21名个人先后受到市级以上表彰。

猜你喜欢
许衡焦作市检察院
骄傲的汉字
当上演员的小鸭子
扶贫队“砸锅”——记山西省检察院扶贫队员武海龙
焦作市
“轻装”后的检察机关该干啥——子洲检察院践行“人民的名义”
区别
西安市检察院依法对白雪山案提起公诉
心中不可无“主”
焦作市土地流转调查
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整合问题的思考:以某省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