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
2020年5月,国家颁布了《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政策明确要求要减少学生作业时长,并对学生学习时间有良好的规范。通过该政策可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着重地从学生的学习环境出发,在课内和课外做好协调,保障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减轻学习压力[1]。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之下,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方面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教师的高效课堂的打造。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想要更好地推动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教师就需要加大力度,减轻学生的数学作业负担及学习压力,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状态探究数学知识。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难以较好把握减负增效的力度,出现了减负过度的情况,无法充分发挥出双减政策的优势。如一些教师过度缩减数学题目的数量,却没有注重数学题目质量的提高,所布置的数学作业当中的题目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难以帮助学生有效巩固数学知识,深化学习。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着一定的难度,尤其涉及一些公式时,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教材之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部分青年教师对于教材的了解不够深入,课堂的教学经验存在不足,难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一些难点知识。并且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根据“双减”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仍旧采用之前的教学模式,没有运用正确的“增效”手段,只是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增加了课堂知识教学的密度。学生本身对部分公式、解题方法的理解并不深入,教师又采用了不合理的“增效”手段,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课堂看似增加了更多的知识点,可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教学改变,没有从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知识点做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上的引导与帮助,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学习乐趣,以达到双减目的[2]。但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只关注到了自身的教学工作的开展,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未能关注到学生对学习的看法,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这不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有所影响,阻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创新,无法达到“双减”政策的要求。
(1)读书增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通过渗透德育元素,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有效地达成我们的目标。教师既要关注数学本身的知识教学,同时还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人品德的培养,要符合教书育人的初衷。对此,教师在教学上应注重德育的渗透与融合。
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二十四时计时法》教学当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以引导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有关时间的知识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基本的时间概念的同时,可在教学中规范学生的一日生活作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如周末休息时,应在早上七点起床,九点至十一点读书、写作业。下午两点至五点休息娱乐,晚上九点准时睡觉。在上述的周末时间安排当中,具有相应的学习时间,同时也有娱乐休息的时间,很好地遵循了“双减”政策的要求,做到劳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在周末休息的时候,既不能一味地学习,也不能一味地休息娱乐,要合理地安排时间,以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的周末进行规划,然后分析和检验学生表述和运用时间的正确性;对学生的周末安排计划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进行引导和纠正,把更为规范有效的周末生活安排内容教给学生,引导学生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想要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倾向和学习的情况选择对应的教学方法。想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时观察的形式,在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动向,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例如,《统计与可能性》是小学数学三年级课程,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客观事件中出现可能性的概率,并能够运用分数进行具体的表示,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游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假设一个班有40名学生,教师可以准备这样的教具:①号袋、②号袋、白球4个、黄球15个。40名学生分为两组,每组20人。第一次游戏:①号袋内放入1个白球和1个黄球,②号袋内放入3个白球和3个黄球,第一组学生逐人随机摸1个①号袋的球,放回袋内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摸到白球、黄球的数量,第二组学生对应②号袋。随着参与学生的增加和黑板上数据的变化,他们应该能够逐渐感受到两个袋子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接着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第二次游戏:①号袋内放入4个白球和15个黄球,40名学生逐人随机摸3个球,放回袋内并记录数据。随着游戏进行到尾声,可能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就会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大致说出原因了。
所以,教师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展开教学,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能解决学生在生活当中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还能促进整个数学课堂的高效开展。
(3)坚持劳逸结合,调整学生学习状态
一些教师为了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相关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时常会出现拖堂占课的现象。虽然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但会导致学生的休息时间受到挤压,影响到学生的正常休息,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排斥心理。对此,教师在教学上应坚持劳逸结合,贯彻双减教育理念,合理安排课堂的教学内容。如在即将下课的前三分钟,教师应当及时停下课堂的教学,在这即将下课的时间里让学生进行课堂的总结,确保在规定的时间里下课,不占用学生的课下休息时间。
(1)问题融合,减少作业总量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减少作业的总量,提高作业的质量,对此,教师需要重新优化作业设计的内容。为了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需要减少课后的作业总量,但为了要保证一定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教师可以把课后的作业内容与课堂进行融合。如教师把原本需要布置的一些作业内容进行规整,转化为课堂的教学问题,在课堂当中通过提问的形式,无形中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通过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考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减少课后作业的总量。
(2)科学划分,细分作业内容
以小学数学三年级《小数加减》一课为例,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为所有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这种方式,对于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而言,会让他们产生枯燥的心理,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分层教学的理念,合理设计出不同难度的作业内容,具体如下。
①学困生
5和47至少加上()才能得到一个整数。
比0.56多3.5的数是()。比21.8少17的数是()。比4.5少0.56的数是()。
②优等生
小马虎在计算1.39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1.84,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小明在计算6.45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误将一位小数当成了整数,结果是25.5,这个一位小数是(),准确的和是()
以上的题目对比于根基差的学困生所做的题目难度高了一点,但是不至于让学生完全无法接受,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上这样的题目提高优等生对于小数加减法的进一步思考,锻炼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
(1)开辟课后服务渠道,满足学生各项需求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通过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还能在此基础上减轻家长的压力。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在课后服务中,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及时回应,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其次,教师还应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家中学习遇到困难时可通过网络向教师获取帮助[3]。在开辟课后服务渠道的措施上,可以采用“1+X”的课后服务体系,“1”指的是基础的课程,如数学教学课程,在基础课程中落实提优补弱的教学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X”指的是其他的兴趣课程,如舞蹈、绘画和书法等,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2)引导教学回归生活,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作为连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引导教学回归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所熟知的事物着手,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此,如何合理使用教材,创造性的挖掘教材内容展开生活化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
①关注时事热点与地方文化
关注时事热点,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时事新闻能引起学生的热议。教师合理地选择时事新闻作为教学的素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比如,小学高年段的学生的思想相对成熟,会更多地关注到时下的社会热点。教师通过掌握小学高龄段学生的思想特征,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一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的热议,并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②加工与改造素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谈道:教材的作用只是辅助教师授课,如果想要更好地运用教材,还需要教师的加工与改造。
数学教材属于静态的出版物,在发行之后于某段时间内其内容是不变的,但学生的生活却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导致了教材当中的内容逐渐出现落后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上不能只束缚在数学教科书当中的内容,针对一些不合时宜的教材内容,教师应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相应的改造。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总是以从a地到b地的说法为主,这种情境过于普遍且显得笼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无过多帮助。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把实际的地图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让生活化教学更加贴近实际。
基于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落实减负增效的要求,注重高效课堂的打造,尽可能避免拖堂、占课、布置过多作业等现象。对此,教师一方面要优化教学的模式,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着手;一方面通过分层教学理念,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另外一方面还要优化课后服务内容,保证既有数学教学,也有其他的兴趣课程。总之,对于孩子,我们要切实做到“双减”,但不减责任,不减成长,不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