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国
(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校要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着力解决“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积极探索各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新路径,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使所有课程都能发挥思政治教育的作用,把思政工作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长期以来,高校的外语教育局限于对外语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外语教育的德育功能。部分大学生对外国的文化习俗很了解并且十分崇拜热衷,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却知之甚少,这就很容易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遭到西方文化的侵蚀,甚至引发母语危机。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外语作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外语教师既要承担起传播知识的重任,也要扮演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积极贯彻党中央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部署,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外语教学,在给学生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出既有优秀的外语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国家情怀且兼具全球视野,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长期以来,高校外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体现外语课程的工具性特点。然而,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语言必然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正如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之一,涵盖了西方上层建筑各个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必然会受到目标语言国家文化的浸染。有些学生熟悉所学外语所承载的社交礼仪、风土人情、传统节日等浅层文化,但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致对外国文化盲目推崇。在当下,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西方文化的渗透,文明多元的互相激荡,这些因素互相交织,使高校思政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高校外语教育中,往往存在本土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面临外来文化侵蚀的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过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却很陌生。实际上,以大学英语为核心的外语类课程是我国高校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具有德育人文性的重要性质,但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外语教学侧重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工具性方面的能力,忽视其具有的德育人文性,这导致大学外语的德育功能被严重弱化,进而使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所以,高校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决定了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对外交流所需要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高校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决定了需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这方面正是当下高校外语教育的短板。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要求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要有育人职责,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渗透到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政教育,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1]。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外语教育肩负着培养国际化综合人才的重任,思政理念与高校外语教育的融合也势在必行。因此,高校外语教学在课程设计上必须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灵魂和主线,深度挖掘外语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外语教师要从教学团队、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专业教学同等重要,二者应该相互统一;传播中华文化与借鉴先进经验相统一;尊重外语教学规律与突出中国特色相统一”[2]。从我国高校外语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开设时间长,课时比重大,涉及学生人数多的特点。大学一、二年级,正是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英语作为人文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材大多蕴含着思政教育的内容,这就使大学外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正如有学者指出:“外语类专业课程因其人文性、直观性和实用性,对广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3]。因此,大学外语教学也必然可以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新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4]。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强调价值观念的引领,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单纯的外语教育或思政教育在以往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已然存在很长时间,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思政理念有机融入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研究还未完全成熟。为把课程思政理念有机地融入外语专业课的教学中,我校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式、外语教师发展和外语第二课堂建设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外语课程内容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课程教学方式是外语课程思政化的主要实现形式,外语教师的思政能力与外语素质的提升是推动课程思政的关键,第二课堂是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外语教学的重要补充。
外语作为人文课程,大学外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主题丰富、形式多样、思想多元,既包含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能产生积极正面影响的西方优秀文化思想内容,也包含可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外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涉及思政教育的内容和题材,教材的每个章节和单元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性内容,外语教师可通过对教材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发现其中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素材,通过外语语言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在教材补充内容的选取上,外语教师可选择包含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语料,如CHINA DAILY, 21 Century中“中国故事”等内容。通过深度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思政知识,并结合补充内容中当代传播中国好声音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内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外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水平,同时也要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外语是打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钥匙,我们学好外语的终极目标是为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我们不应该忘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在学习中不妄自菲薄本国文化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前提。外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外来文化,通过兼收并蓄、取精去糟等方式拓宽自身视野,做到守正与创新并举。
为推动外语课程教学思政化,外语教师首先要破除“思政教育是灌输,专业课与思政课不相关”的观念,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努力推动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样的教材,由于教师水平不同、教学设计不同,其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如果在外语课堂上介绍与思政相关的内容时过于教条古板,尽管英语教师的观点正确,教学效果也不会好。传统“说教式”“灌输式”“宣讲式”的显性培育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专业课教师应在专业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内容的价值观呈现方面,有意识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想在大学外语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有外语专业知识还要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既具有授课技巧也能熟练运用教学多媒体;既钻研教学又不关注科研,这对教师来讲是很高的标准。外语教师要严于律己,强化育人意识,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钻研精神,用心、用脑钻研教育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教育改革实践,将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统一。外语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结合专业背景,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教学目标的制订过程中注重发掘不同专业课程特点的“思政资源”,深度拓展教学内容。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自身政治素养和德育意识的提高,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及时关注时政热点信息,随时收集思政教育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1.课程思政理念导向下的教师发展与提升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一线的责任人。外语学院作为高校具体落实课程思政责任的二级院系,为有效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对外语教师在思政方面的培训培养,将教师发展与“课程思政”建设统一结合起来,确保外语教学、教师发展与人才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使“协同育人”的理念和举措得到真正落实。高校人事、教学、科研等管理层面可以充分利用入职教师培训、思政专题培训,设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邀请思政领域专家教授办讲座等方式对专业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外语学院可以通过整合思政外语教学资源,组建“外语课程思政教研室”,举办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等活动来推动建设良性互动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师作为学生价值观引领和专业知识传播的重要队伍,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提高外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实效。
2.外语第二课堂建设契合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政教育要求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释放青春活力、凝聚聪明才智、发挥主动积极性的课外平台,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弥补和延伸。外语第二课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是高校推动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第一课堂所学的语言技能和人文精神。外语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既提高了大学生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也使大学生浸润在浓厚的外语校园文化氛围当中。通过外语角、英文演讲比赛设计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英文话剧节融入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既调动学生参与的能动性,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互动协商、寓教于乐,自然而然地在外语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外语第二课堂的建设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以发挥,完成了思政教育的要求,例如,我校外语协会通过阅读英语版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收听中英文时政新闻、欣赏中西方文化影视作品等活动,使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提高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文化。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共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重要举措,这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各学科都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广大外语教师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用具体行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既要做好外语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要更好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要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积极地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让学生“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