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困境及对治之道*

2022-02-09 05:40杨英洵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价值观国家

杨英洵

(东莞理工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

一、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时代意义及发展趋势

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对国家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拥护,以及对本国社会共同体的认同。国家认同作为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深植于人民心中的归属需要和结群意识,通过各个方面各层次的爱国教育和认知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主人翁意识,探究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进程。

二、大学生国家认同困境的主要问题

网络空间的技术发展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技术场域和载体模式,但是也出现了新的隐患、新的挑战,这些都从不同层面制约着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现。大学生俗称网络原住民,是网络的活跃群体,对网络新鲜事物捕捉接受能力强并且善于运用,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牢固的思想根基,也容易受其影响,致使部分学生出现网络空间国家认同的困境。

1.网络空间下部分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思想困境

大学生对国家的认识不足、认同不强可能会使大学生对国家认同陷入思想困境。如果大学生对国家政治性的认知层面、对国家理性的把握层面没有一个深入系统的认识和学习,那么对于国家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而也极容易受其他政治学说的影响。大学生认同教育中需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思想,认识国家本质制度,对国家政治性、阶级性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但是网络空间容易受到传播渠道、话语表达、社会思潮等多方面影响。而且,有些大学生在获取资讯方面具有态度浮躁化和行为功利化的倾向,对国家政治性质的认识不够深刻,也未能通过自身学习和实践深入认识国家政治性质基础之上形成的国家认同。

2.网络空间下部分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情感困境

网络空间下,国家认同的情感认同是来源于国民对国家政治性质形成的积极情感认同。个体用户在网络场域的情感取向不是一致的,也不是只有一种,而是复杂多样的,面对不同事物会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对国家的政治情感认同不深而表现出疏离的态度。有学者研究,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去政治化是大部分网民的在数字世界的表现特征,特别是有很强的“娱乐倾向”。大学生对长城、故宫、黄河、炎黄子孙等符号和对黑头发、黄皮肤等共同生理特征是有深刻感情的,在五千年源远流长且硕果累累的历史传统文化中挖掘激发属于中华民族国家认同情感的符号,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标志形成的“同宗同源”的情感。然而这些只能激发一时的“原始”情感,但是却没有进一步升华形成国家政治性的情感认同。

3.网络空间下部分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价值困境

首先,部分大学生长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侵蚀,过于看重个人利益,注重实现个人价值,崇尚个人主义,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价值不惜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其次,需要将自我认同融入国家认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国家的坚强后盾为前提,并且在这个过程享受着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一切物质资源和条件。但是有些大学生将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分离开来,未能认识到国家认同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国家认同困境的影响因素

网络空间具有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才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挣脱现实社会所给的压力和束缚。当前信息时代,网络空间赋予大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表达国家认同,传递爱国声音、汇聚爱国潮流、增强爱国主义的时代感和号召力。但同时,由于网络空间的负面信息影响的加剧,多样化传播的冲击,多元利益诉求的误导等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国家认同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

1.网络空间负面信息影响的加剧

网络空间是各类信息的“聚集地”,参差不齐,有些丰富大学生对新鲜热辣资讯的需求、提供便利的,但有些也影响着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网络空间充斥着虚假信息、垃圾信息,还有网络谣言、网络诈骗、“人肉搜索”等侵犯个人隐私、诋毁国家形象的行为,网络不再是一片净土。加上人本身的“窥探欲”和“掠奇欲”作祟,更加考验着当代大学生对负面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2.网络空间多样传播形式的冲击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更新迭代,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同时扩大了受众的传播范围,但不可避免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其离散化、碎片化、虚拟化的特点影响着大学生对国家的认识,从而影响对国家的认同。离散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的裂变,也就是说,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是信息的传播者,该用户将获得自认为有传播价值的信息通过转发、推荐等方式继续向周围的人传播扩散,而下一个用户可能通过同样的方式再继续传播,因此传播中心通过转发宣传等方式被一次次分散,信息内容也逐渐曲解,甚至偏离本意,弱化了认同的效果。网络空间的传播,大部分都是用于填补碎片化的时间,结果却被其越切越碎,碎片化的认识必然不能与系统化的学习相比拟,碎片化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和狭隘性的缺陷,加上与多元符号的共同侵蚀下必然会加剧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异质性。

3.网络空间多元利益诉求的误导

信息时代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也使得大学生更能表达自己的多元利益的诉求,但同时使得在认同国家时会受到多元利益冲突以及主流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之间较量的影响。网络空间的价值多元必定会产生了多元的利益诉求,而这背后的难免会产生利益的冲突。比如主播、网红是网络发展的产物,而在利益分化的时候,这些群体是较低的准入门槛和获得更多的受益回报,这种现象影响了青年一代对于付出和收益之间差异的不同理解,怀疑是否真的“勤能致富”。而且,主流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之间的较量在网络上经常出现并引起围观,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传播空间受到挤压,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频频亮相,高举民主的旗帜,推崇个人利益至上,长期作用下左右大学生的价值观。

四、大学生国家认同困境地对治之道

1.加强网络空间国家认同的信息管理

网络空间的信息充斥着海量的数据,有些不良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着国家认同的顺利实现,因此加强对网络空间多元信息的管理,规范责权意识,有助于规范网络空间环境,为大学生国家认同创造条件。

第一,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符合大学生的利益。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督导,利用网络舆论监测技术预测对信息的发展走向,利用过滤、屏蔽或删除等技术,避免不良信息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除此之外,还要构建网络监管队伍,辨别网络中负面信息的渗透。

第二,引导网络空间的多元社会思潮。社会的开放程度越高,必然会导致文化的多样性,当然多元不代表一定会导致“价值诸神”的杂乱无序,但在百家争鸣中必定要有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的精神引领,在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指引下仍然可以创设一个有序的多元。如果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政治生活图景就会充满多元的迷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像一盏明灯,指明了公共社会的价值取向,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价值平台,其文化的宽广性和价值的指向性为我们拨开迷雾,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国家民族自信。

2.优化网络空间国家认同的传播方式

实现国家认同传播方式的优化,需要充分考虑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生活化和持续化传播,促进大学生主动性和动态性认同。

第一,结合网络空间特点开展生活化传播,促进大学生主动性的认同。国家认同教育的传播本身就有鲜明的政治特点,在传播的过程中,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大事、小事、身边事要及时报道更新,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信息资源吸引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内容的主动关注和学习,引导大学生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开展生活化传播,促进大学生的主动性认同。

第二,发挥“意见领袖”作用进行持续化传播,促进大学生动态性的认同。“意见领袖”一般都是拥有几十万或上百万粉丝,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在社会热点事件中设置议题,发表看法,甚至能够改变舆论走向。在特定条件下,“意见领袖”可以主导舆论方向,是大众传播与“二次传播”的中枢。在当下的网络社会,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意见领袖”,将抽象的、碎片化的社会舆论,通过“意见领袖”塑造一个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意识形象,通过持续化传播掌握网络话语权,通过意识形态建设促进大学生动态性的认同。

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主导,将国家认同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以马克思主义观教育为重点,夯实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动态发展的,在历史各个时期都给了人民前进的勇气。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拔节孕穗期”,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在国家认同教育中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论,抢占思想教育制高点。

第一,以思想政治课为圆心,辐射“课程思政”同心圆,推进协同效应。“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这就是体现了要以思想政治课为圆心,辐射“课程思政”同心圆,推进协同效应。高校是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课肩负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理论教育的重任,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决不能被课程形式的浅表性所窒息。从本质上看,当代学生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欲望,且需求多种多样,应给予关注,教师要了解时事热点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依托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讲好学科中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榜样,凸显家国情怀。国家认同教育理应借鉴课程思政理念实践国家认同教育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将国家认同教育贯彻落实到高校教育全过程,扩大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和范围。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接受国家认同最直接的渠道。

第二,建设高校“网络思政”文化平台。校园文化是一个高校的灵魂,也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而且陶冶情操,引导大学生建立阳光向上的价值观。高校应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建立一个融合知识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国家认同文化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国家认同教育活动,形成线上线下教育的合力,筑牢网络宣传阵地,发扬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网络文化。灵活运用平台资源,创新国家认同教育方式,以弥补国家认同教育教材更新的滞后性。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跨时空的文化互动成为常态,习惯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表达。当代的国家认同教育要善于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促进国家认同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高度融合,使国家认同教育具有时代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让当代大学生自觉主动将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国家认同不仅仅体现爱国之情,更关系社会成员的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实践证明,国家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可和坚定等情感将转化为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价值观国家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把国家“租”出去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