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常 亮 张 文 马 琳
教育部于2018年5月开展了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简称“双创”工作)。“双创”工作实施以来,一大批优秀的高校党组织、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脱颖而出,昭示了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随着各地各单位创建标杆院系的实践不断深入、工作成效的不断显现,标杆院系的创建思路也在调适、校准、碰撞中逐渐清晰明确,初步形成了以“高举一面旗帜、确立两高目标、履行三项责任、紧盯四个落实、遵循五条原则、落实六大任务、力求七点突破”为框架的总体创建思路。
1.高举一面旗帜。在标杆院系创建过程中,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举旗定向中强化使命担当。
2.确立两高目标。通过高水平创建标杆院系,确立高校院系党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开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院系事业发展新局面。
3.履行三项责任。在标杆院系创建过程中,标杆院系党委(党总支)必须全面肩负起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三项重要政治责任,坚持标杆院系创建的正确方向。
4.紧盯四个落实。通过标杆院系创建,在高校院系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最新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5.遵循五条原则。在创建标杆院系过程中,遵循“党建为本、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同创新、提质增效”的基本原则,点面结合、协同共进,稳妥有序地推动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6.落实六大任务。按照党中央和教育部提出的最新要求,在标杆院系创建过程中重点落实“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创新高校党建方法、打造党建思政品牌、提升整体宣传效力、推动党建理论跃升、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六大任务,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7.力求七点突破。通过标杆院系创建,实现以完善党对院系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为保证锚定学院事业发展新方位,以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文化创新为驱动力激发党建发展新动能,以推进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目标拓展党建工作新纬度,以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向凝练党建发展新内涵,以高水平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支撑引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风向,以推动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牵引攀升学院党组织体系建设新高度,以新技术应用为抓手助力营造党建智慧化发展新生态。[1]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部门的领导和创建单位所在高校党委的指导下,各创建单位聚焦高质量党建发展目标,在落实标杆院系创建六大任务过程中,开辟了以高水平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为牵引推动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1.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标杆院系创建目标、任务的落实,归根到底要靠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加以实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工作总要求,[2]各创建单位党组织应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学科专业特点优化党组织设置形式,织密建强院系党的组织体系。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全面覆盖”的原则,将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在立德树人、学科建设、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最前沿,推动党组织覆盖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当前,随着高校党员队伍的扩大、党员类型的增多,很多高校都以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团队等为单位组建了教工党支部、师生联合党支部、研究生“硕—博”联合党支部、“本科生—辅导员”师生联合党支部等;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院系里,有的单位还组建了教师党总支、研究生党总支和本科生党总支,以此强化院系党委对不同类型党员群体的分级分类指导。实践证明:有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党建工作体系的支撑,确保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对所有人、所有事、所有领域的全覆盖,使党组织及其功能在高校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机构)中实现了覆盖无死角、工作无盲区。
2.创新高校党建方法。改革创新是党组织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永恒主题,也是标杆院系创建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标杆院系创建实践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做到党建创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卓有成效。面对院系党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需要综合运用问题梳理、机制重构、流程再造、系统重塑等党建创新方法,用“新”的思路和“实”的办法解决“真”的问题。实践中,相关创建单位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在党建质量和成效上“做加法”,在基层负担上“做减法”。例如:有的标杆院系通过建立“四学四亮”制度,打通了“学”“做”结合的“最后一公里”;有的标杆院系通过开展旨在提升党支部建设质量的“五个一”工程,赋予了师生党支部以更加深厚的组织内涵等。[3][4]
3.打造党建思政品牌。打造具备示范效应、推广价值的高校党建思政品牌,既是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标杆院系创建的目标和任务所在。创建党建思政品牌,应坚持品牌创建与“点题”“破题”相配合、与党建质量提升和院系中心工作“双融合”、与制度化建设品牌化运作相结合的实践原则,[5]按照有基础、有制度、有载体、有管理、有创新、有保障、有成效、有影响的品牌创建要求,努力提升品牌功能、内涵和价值。入选标杆院系培养计划的单位大都在基层党建的某一领域或几个领域具有良好的工作积累、传统和比较优势,这些都是高水平、有侧重地打造党建思政品牌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党建品牌要突出“破题”—破解高校党建工作难题、瓶颈,思政品牌要强调“点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创建有效破解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瓶颈的党建品牌,坚持以人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通过建立党委统筹、书记挂帅、党政同责、群策群力、协同攻关的工作机制,以此来创建高水平发展青年教师党员的工作品牌。又如:创建思政类品牌,紧密结合本单位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特点,在推动院系“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完备有院系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4.提升整体宣传效力。提升高校院系的整体宣传效力,是标杆院系创建的重要任务,关键在于拓展宣传思路、创新宣传载体、强化宣传本领、提高宣传感召力。为此,一是要全面提升院系党组织的宣传话语能力。其中,院系党委书记要在班子和师生中当好表率、做好示范,在言传身教中带动班子整体宣传意识和话语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制定面向专兼职党务工作者的宣传能力提升规划,通过施以教育、培训、调研、观摩、实践“组合拳”,练就“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理论宣讲能力。二是探索建立院级融媒体中心。针对高校院系宣传报道力量普遍薄弱、资源分散、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可考虑以“内强引领、外树形象”为目标建立院级融媒体中心,全面整合院系宣传资源。通过构建院系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学—团—群”五级联动工作体系,组建以“指导教师+团学骨干+新媒体创新实践类社团”等为框架的工作队伍,统筹各类新媒体平台资源,围绕立德树人、学科建设、文化传承创新、标杆院系创建等重大专题,有组织地策划重大宣传报道选题,有侧重、有节奏地向主流媒体推介标杆院系创建成果,逐步提高标杆院系在主流权威媒体上的宣传报道强度,不断扩大标杆院系的品牌影响力。
5.推动党建理论跃升。高校的学术属性决定了高校党建理论创新在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和学科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从基层视角、师生实践的角度探索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新规律,既是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理论跃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凸显标杆院系理论价值的责任和意义所在。作为党建理论创新主体,高校专兼职党务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要抓住国家建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机遇,依托高校优秀的科研资源、标杆院系创建中的鲜活案例,主动寻求党建实务与理论研究、多学科专业的全面融合,探索“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还原到实践”的闭环式党建理论跃升路线。实践中,标杆院系创建的全员全要素参与,使党务系统显著强化了与学术系统、行政系统的协同联动,也使得发挥高校专长推动多学科助力党建理论跃升成为可能。为此,应以各方协同创建标杆院系为契机,通过组建跨学科、跨系列的高校党建理论创新团队,就新时代党建理论与实践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当然,作为理论跃升的重要标志,除了要产出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还要将标杆院系创建中形成的做法和经验理论化、科学化,积极向上级党组织提交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政策建议;通过创建高校党建类新型智库,有组织开展前瞻性预研,努力提高服务和引领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学术保障能力。
6.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标杆院系作为全国高校院系党建和综合改革的“领头雁”“排头兵”,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头作用发挥得如何,是检验标杆院系创建成效的“试金石”。为此,可以尝试通过建立“一拖X”的跨院系甚至跨院校的标杆院系创建共同体,强化标杆院系面向身边院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工作中,可按照“一套方案、多院实践”的原则,边建设、边探索,边思考、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实现建设与培育并举。同时,受“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的启发,在标杆院系创建过程中也可以适时考虑建立“党委书记工作室”,以“出思想、出理论、出方案、出建议”为己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通过开展理论宣讲、调查研究、学术研讨、工作论坛、经验交流、案例展示等活动,不断汇聚党建创新成果,强化标杆院系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