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修读模式背景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思考*

2022-02-09 04:52于智清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跨校教研室学分

李 星 于智清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2014 年9 月,辽宁省教育厅正式启动普通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开展省内高校跨校修读学分互认。2016 年1月,中共辽宁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省教育厅(省委高校工委)2016 年工作要点》,明确强调“推进基于精品开放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的跨校修读课程、学分互认工作”[1]。跨校修读课程教学模式就是以发布在线上教学平台的优质课程为依托,选课方高校确定课程之后,建课方课程主讲教师与选课方任课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大纲、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课程相关内容。这种区域性的教学团队或组织正契合2021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2]可见在跨校修读课程模式下,积极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双提升的目标要求,是值得高校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内涵

为了充分利用区域内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鼓励区域内高校联合开设优质课程并推进师资、课程的共享与学分互认,学生可根据校际间协议跨校修读课程,在他校修读的课程学分(成绩)由本校审核后予以承认。[3]建课方教师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发布线上课程,包含教学大纲、学习指南、知识内容短视频、随堂测验、随堂讨论、章节测验、章节作业、线上考试等内容,选课方教师根据建课方的课程安排,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承担日常导学、课程辅导、学生答疑等工作。建课方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在线考核,给出考核成绩,选用课程学校组织考核、认定学分。跨校修读学分,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带动区域间的交流,促进学校间同一课程群的合作与竞争以及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校课程资源不足的矛盾,通过充分利用其他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和发展。

二、高校建设虚拟教研室的内涵

当前,国家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建设如火如荼,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四新”专业建设蓬勃发展,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教学理念超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先进的课程团队,他们具有崭新且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能力,并且结合互联网和智慧教学平台,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构建了比较完备的课程知识体系。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师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力不均衡。为了实现同一学科不同高校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同领域的协同建设,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需要各高校树立联合培养理念,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协作,虚拟教研室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虚拟教研室一般是由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或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牵头,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以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的共建共享为原则,将有志于有相同研究方向和学习目标的教师聚集起来,以期在科研课题、学术前沿、教学研讨、教学资源共享、课程和专业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三、在跨校修读模式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意义

跨校修读课程要求建课方和选课方教师分工协作,课程开始后选课方教师要与建课方教师定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双方汇总学生学习线上课程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建课方教师需要定期到选课学校进行课堂面授。但是在后疫情时代,这一互动交流过程只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开展,交流过程具有随机性和碎片化的弊端,因此有必要组建一个常态化的跨校跨区域的线上虚拟教研室,双方教师借助虚拟教研室进行广泛的合作和交流。虚拟教研室具有如下的现实意义。

(一)虚拟教研室为跨校修读课程中教师的校际交流开启了门户

在虚拟教研室成立前,跨校跨区域的教研活动以该区域教学指导委员组织的学术研讨为主,研讨活动往往在各高校本门学科带头人的小范围内进行。基于跨校修读教学模式要求选课方教师与建课方教师定期进行面对面的工作和课业情况汇报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交流等,这种交流方式是点对点的,选课方基于自身对建课方一流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理解,往往在参与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模式伊始,对跨校修读项目要求、讨论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方面存在滞后;创建虚拟教研室,将区域内各个选用同一门一流课程的教师聚集起来,这样各选课方教师的用课经验就可以通过虚拟教研活动互动分享,形成以建课方一流课程的“点”带动区域内多个选课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面”,进而形成区域教学研究的共同体。

(二)虚拟教研室为推广一流课程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提供了平台

教育部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优质的课程资源做好示范和辐射作用。一流课程首先具备的是正确的教育方向和突出的育人能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来体现一流课程的育人理念。在跨校修读课程模式下,提倡选课方教师选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通过虚拟教研室的交流和研讨,选课方教师能够学习建课方课程在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方面开展协同育人的方法和课程思政的融入模式,从而在自己的教与学活动中,实现全方位育人。

同样,一流课程的学术性要求其紧跟学科发展和行业发展前沿,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一流课程的学术性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的。其中教学学术研究围绕着教师对教与学规律的掌握和学生对知识学习规律、个人成长规律的掌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运用自己对于教学学术的理解,使课程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做好课堂主导,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进而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是新时代每一位高校教师的使命。在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模式下,建设虚拟教研室,成员共同解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共性、基础性、前瞻性问题,形成教育教学的新方法与新模式,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可以使一流课程的学术性价值发挥得更广。

四、在跨校修读模式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内容

(一)明确育人目标

在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模式下虚拟教研室开展的教研和学术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展开的。无论是建课方的线上课程还是选课方的线下课程都要围绕如何让教师抓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主线,以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抓手,从人才培养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过渡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虚拟教研室的互动优势和开放理念,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使每位参与者首先在认识层面上提升课程育人的高度,才能在内容层面和行动层面将课程思政和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

(二)确立规章制度

虚拟教研室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区别于虚拟教研活动,要设立其规章制度、组织架构、运行规范、工作职责、考核指标等。与传统教研室不同,在跨校修读课程模式下的虚拟教研室成员来自不同院校(主要来自省内院校),成员对跨校修读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有着共同的目标、兴趣和使命。这就需要虚拟教研活动要在负责人(虚拟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在各高校联络员的配合下,遵循一定的目标和规划来开展;每学期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培训安排,教学资源搜集、整理、筛选、分享的机制应该以教研室章程的形式来确定,同时明确教研室的保障和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形成良性长效的发展态势,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虚拟教研室中,进而参与到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教学改革中来。

(三)搭建虚拟空间

虚拟教研室的线上活动主要围绕线上教学、云端录制、文档协同、资源共享、小组讨论等活动展开,因此虚拟教研室的线上活动空间应具备教学研讨、互动教学交流、分组讨论、超大文件上传和下载、课程定制等功能模块。虚拟教研平台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远程互动教研,加强教学交流,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提升教学质量,以共享和共建资源,促进协同创新发展。

(四)促进教师教学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虚拟教研室创建的最初目标。在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有明显的区别。跨校修读学分的具体实施模式主要是建课方教师录制视频,发布到线上教学平台,布置线上作业与测试题;选课方任课教师的工作则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下面授主要承担日常导学、课程辅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复习答疑等工作,线上则需要根据课程进度布置讨论题、参与学生线上讨论、检查学生的视频观看进度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并随时与学生展开互动。可见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模式需要教师提升混合式教学的能力,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在观念上将自己的定位从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过渡为学生学习经历的陪伴者和学习成效的激励者。通过虚拟教研室建设,在内容层面上推动教师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推广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在技术层面上,能够为教师随时随地呈现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教学心得的分享,开展教学和学术研讨,并能够保存会议纪要。不同学校之间定期在线上平台举办讨论式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云观摩与互动点评,不定期通过虚拟教研平台就课程建设和教研成果进行交流评价;固定时间举行线下教研活动,进行线下实地观摩、听课考察与学习交流,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共建共享资源

虚拟教研室具有开放性、累积性和共建共享的特点。[5]为了将教研成果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虚拟教研室的内容建设要求增强合作氛围和专业指导,并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注重教材特别是新形态教材建设,鼓励各高校发挥自主创新的力量,开发适合研讨式以及融合教学内容基础信息与前沿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的蕴含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新形态教材。其次,要注重研讨性和启发性教学的经验分享,推进教学案例、教学图谱、视频习题资源和头脑风暴等优质资源共享。再者,注重线上资源建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跨校修读线上平台的教学视频内容,以课程基本内容讲解为主,融入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较少,虚拟教研室教师应承担起共同打造网络育人资源建设的责任,充分利用集体智慧,将数字化优质资源升级再造,提升网络育人的新高度。

(六)重视成果积累

虚拟教研的成果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层面上有课程大纲、教学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课程建设文件、多媒体资源、知识图谱、习题库等,从教研成果上有教研立项、微课和慕课、学术专题讲座等,从能力获得层面上有教学和创新大赛经验分析、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样板示范、一流课程的申报指导等。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过程也是成果的累积过程,是参与成员自身素质提高和各参与高校课程建设水平提升的过程。以成果为导向鼓励和吸纳更多的高校和教师参与到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和活动中,能够形成正向激励机制,促进虚拟教研室的蓬勃发展。

结语

在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模式下,积极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将虚拟教研室打造成集跨校教师交流与合作、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示范与推广、课程资源共建与共享、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与提高的平台,从而推动教研实时交流活动的开展,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凝聚教学研讨合力,丰富课程创新研究,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跨校教研室学分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跨校修读模式
跨校体育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与机制的研究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河南省高校音乐学院教研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项目学习共同体的跨校美术教师协同发展实践
学分美食
陆台两校“资源共享,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研究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