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2022-02-09 04:44王立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7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王立新

(吉林省医药中等职业学校 吉林长春 130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产教融合已上升到国家教育改革的制度层面,这有力地推动了校企合作,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政府不断推出众多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下,发展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主要突破口[1]。预示着产教融合工作已经从理论探索走向了教学实践。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主动顺应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性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2-3]。本文主要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内涵、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内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产业与教育之间的融合,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其具体内容包括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达到共同育人、共享资源、互利互惠的目标,形成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企业的“产”和学校的“教”,在人才、信息、资源等诸多方面的有效融合,利用学生到企业实习、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科研学习与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完美对接,依托职业院校、企业共有资源,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实现校企双赢[4]。随着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职业院校应抓住机遇,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5]。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一系列促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文件陆续出台,政策层面的布局才渐渐形成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从“试水期”逐渐进入“融合期”,现在已经成为政府、学校和企业多方共赢、协同推进社会发展的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我国职业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

该模式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是根据学校和用人方的单位依据社会和企业需求,双方协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双方利用各自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招生时就与企业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教学、实习实训、师资等方面进行合作,使人才培养达到预订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教学和实践,最后学生毕业后按照协议直接进入用人企业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6]。

2.“工学交替”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方式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育方案,学生在企业参与生产实践与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相互交替,理论和实践结合,采用紧密融合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会把各学期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第一学期就是工作学期,学生首先到企业实习,由企业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了解企业管理和生产技术,第二学期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技能学习,之后再交替,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理论,较好提高了学习时效性。该模式不仅能使企业主动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实践环节、考核标准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能使学生兼有“员工”和“学生”的两重身份,让学生用“员工”的意识来思考问题和学习理论知识。

3.“建立职教集团、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将多个企业和多所学校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充分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组建成一个大的职业教育集团,在集团内部可以形成产学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全方位融合。同时集团内成员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得到合理使用和分配,这样不仅强化了不同成员之间的合作,而且还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开阔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通过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设备与场地,也可使学生的实习实训更接近一线的场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也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可帮助企业考查和了解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表现,为以后择优录用奠定基础,促进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互补,从而也促进了双方的资源建设和发展,

4.“现代学徒制”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创新的,能够深化校企合作以及完善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校企双方联合招生,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人才评价方案等,并通过师傅与教师联合传授技能和知识,实现校企双元育人。学生不仅是学校的学生,还是企业的学徒,进而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通过学校、企业的双重教学,让学生提前进入到工作角色,可以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强化职业院校教育育人体系,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7]。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存在的困境

1.制度性保障机制的欠缺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多种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但相关文件和规定中,对于校企的责任、权利以及利益的规定比较模糊,普遍存在政府制度保障不够成熟和完善这一共性问题,制约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操作性。另外,对学校和产业,责任和权利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多是学校和企业自行摸索,尝试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政府、行政部门法律政策的保障完善也不够,保障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相应的开展,更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校企做出积极的指导。

2.产教融合力度欠缺

企业和学校之间由于利益导向不同,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分配不明,致使学校在其中占据了主动地位,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部分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专业人才只是学校的职责,与企业的关系不大,企业只是注重学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过度注重对人才的需求,而忽略对学生在学校针对性教育与培养。部分企业片面地认为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实习,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对正常生产管理秩序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认为参与校企合作开展人才的培养,不如到人才市场直接招聘相应的人才,致使双方的合作难度加大,较难激发双方合作热情,导致双方的融合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水平。

3.校企合作双方协同和约束机制欠缺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中,由于企业在合作中缺乏切实的利益保障,对于双方融合模式投入精力很少,很多企业都舍不得把优秀技术性人才派送到学校。职业院校也没有真正在教学中采取适合的产教教学模式,致使培养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差。校企合作双方协同中,对于企业、学校和学生的约束机制也是相对缺乏的,企业和学校在合作中都是处于自己完成自己任务的状态,很少存在双方共同约束,职业院校与企业缺乏强有力的交流沟通,对人才的培养企业参与度少,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由学校主导,这就导致产教合作力度不紧密,不能较好地实现产教融合的真正目标。

4.校企双方监督评价机制欠缺

校企合作双方由于缺少质量评估体系,双方合作多流于表面。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学校在开展产教融合中通常会瞻前顾后,怕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较少,达不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很多学校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标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监督管理缺少规范,没有建立相应标准,质量无法保证。学校对学生的界定和评价标准不够合理,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监督管理不够完善,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不到位,导致学校产教融合效率和质量不够高[8]。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困境的对策分析

1.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相关法规政策是助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由之路。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在合作实践中的权责和合法利益,比如制定出台降低参与产教融合企业的税率,提高校企合作双方的师资实力及培训水平,为双方技术型人才提高生活保障,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待遇等产教融合优惠政策。其次,政府方面也要不断完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行业的培养体系,构建和优化完整的校企合作新平台,同时也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行平台的管理制度。

2.建设有效的产教融合信任机制

部分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常表现为没有很高的积极主动性,这主要是因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为企业带来短期效益,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多是被动肤浅的,多是建立在私人情感之上,这种缺少企业利益的校企合作,致使企业只付出,没有相应回报,所以不可能有积极性。为解决这一困境,国家应出台相关文件以政策、资金鼓励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同时将产教融合成果归入到对优秀企业考核,并通过宣传、表彰等形式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职业学校也应当在办学标准上多想办法,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同企业共商,以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为导向,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专业人才,尽可能地化解双方因价值取向不同而疏远的隔绝,避免因利益导向不明而合作乏力。

3.企业和学校方面要构建校企合作协调机制

企业层面必须要认识到,企业从市场招聘的员工要想达到企业要求的水准,所花费资金成本、时间成本要远远大于从校企合作学校分配来的员工。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以对口企业所需来培养,进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这样就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加大对学校进行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学生在学校完成企业中的同步操作训练。职业学校也必须着眼于市场需求,以就业和服务为出发点,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制定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创办适合产教融合实际的专业,使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任务更适应现实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也应该与企业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教育标准,培养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和创新,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企业的服务能力。同时企业也可将优秀技术人才或经验丰富、资深的企业师傅派往到学校担任教学或实训任务,以教师的身份为学生面对面讲授演示实际操作方法。

4.完善校企监督评价体系、共建“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监督评价体系,要求评价的过程要做到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以及过程与主体的结合。例如,对教师团队的评价,不仅要从教案、教法、教学过程及学生的成绩和反馈来考核,还要对教师团队在企业的实践进行评价。对企业的导师团队的评价不仅要考核在企业的工作能力,也还要考核其在学校的教学能力、所带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其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有学校老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日常生活、学习、出勤、考试及实训实操的评价,还要有企业导师团队的评价,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等的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要把学校所重视的学生在学校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和企业所注重的所招收的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操作能力、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表现有机融合。

结语

在当前社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创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我们学校、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引领作用,迫使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思路,摒弃僵化的管理模式,采取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模式,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吸引更多校企加入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尽最大努力满足社会需求,不断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