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梦菲 刘春梅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专业化人才的职能,为了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凸显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关键作用,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社会变革,也深刻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态势。但在教育实践之中,信息技术变革教育实践难、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融合难、技术异化教育等问题常有发生,如何进一步优化在线教学模式,如何实现在线教学中师生高质量教学互动,如何充分地让技术服务于教学,如何有效地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建立常态化的融合教育机制,提升在线教学质量和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厘清高校在线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尤其凸显其重要性。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者对在线教学的研究逐渐加强,杨晓宏等人结合对88所高校在线教学质量报告和16个高校在线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了组织统筹、资源保障、教学实施、支持服务、监测督查五个方面提出了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指标[1]。杨翠针对当下高职院校在线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五环共振”的高职院校混合教学模式“在线教育质量”保障机制[2]。
现有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以反映当前线上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或者是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较少采用多个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以湖北省某高职院校为例,搜集其实施在线课堂教学中的优秀案例,全面分析高职院校在线教育教学的设计、过程、评价等环节,总结在线教育教学的特征,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凝练其成功的经验,为高职院校应对疫情常态化提供案例参考,为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范式的全新转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以湖北省某高职院校为研究案例,该校位于武汉市,是一所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近年来,全校采取在线教学,积累较为丰富的实践案例。本研究从学生和教学行政机构两个主体出发,遴选线上“典型教学案例”,兼顾学生评教和教学督导评价,考虑学科门类覆盖的全面性,挑选典型教学案例,最终筛选出了“Python实现数据查询”等30个典型教学案例,涉及公共课、专业课程两大类别,艺术、管理、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门类。
国内现有的文献研究和相关调查问卷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由于本文聚焦微观层面的教学案例分析,因此在研究指标的选取上会侧重关注教学实施过程环节的各个要素,最后本文采用“在线教学环境、教师、学生、在线教学资源、在线行为活动、在线多元评价”6个指标来分析高职院校在线教学质量。
笔者基于上述教学案例分析框架对所选的在线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当前在线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适切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开展、教学资源供给等方面无法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
在线教学活动串联起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是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行,达成高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然而,在案例高职院校中,在线教学活动存在以下4点主要问题:①在线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行为特点不匹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线上教学活动,智慧职教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课前准备的活动参与率不足50%。②在线教学环境无法满足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处于在线教学的虚拟空间中,空间距离感导致师生、生生之间联结的情感减弱,削弱了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教师教学的反馈。③在线教学活动形式无法满足师生深度互动。教师为了方便组织在线教学,除了自己讲述外,仅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但问题的延展性和开放性不足,师生互动质量低,生生互动几乎为零,缺乏小组学习氛围和班集体学习的临场感。④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不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从评价的时效性来看,由于教学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根据学生课上表现及时地给予相应的言语或肢体反馈。从评价指标的确立来看,线上教学的考核主要采用出勤率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指标,作业和测评作为结果性评价指标,进而根据两个维度的指标综合评定最终成绩,整个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指标略显单薄、且定量评价偏多。从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来看,教师评价的比例过大,自评、互评、小组展示等评价方式较少。从评价的对象来看,过程性的评价所覆盖的学生对象较少,更多的是在课堂问题回答中表现比较积极的学生群体,难以兼顾到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笔者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教学环境的改变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也呈现着明显的学科和课程类别差异。从不同学科来看,在线教学对计算机软件技术、机械工程、环境与生化工程等对硬件条件要求较高的理工科影响较大;从不同课程类别上,在线教学对需要实地实践操作的现实一体类课程、顶岗实习课程影响较大。教师普遍反映,在线教学在操作层面难以“实质等效”传统课堂教学。其一,学生无法完成课堂特定技能操作,部分学生由于没有电脑,如理工科课程《MongoDB的安装与应用》,学生只能手写记录操作流程,而在手写流程时系统无法及时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只能与课堂教学实践“相对等效”。其二,学生无法进行实地实践,这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实一体类课程,部分教师由于教学环境改变,采用虚拟仿真实训室来进行课堂实训教学,如斯沃、Proteus、e-Labsim_c仿真软件,但是教师均反映仿真教学并不能代替真实的加工环境,在虚拟仿真实训中学生即使不知设备类型,无法区分信息点类型也能根据给出的图纸完成任务,实训与理论脱节,无法训练学生故障检测排除能力,也容易造成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是顶岗实习课程,在这一部分的在线教育主要依赖于学生通过校友邦平台提供周日志的形式来完成,无法保证学生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频率。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也有悖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在线教学的实施本质上是依赖于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的支撑。目前使用的在线教学平台包含腾讯会议、钉钉、雨课堂、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等搭载课程资源在线教学软件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灵活选用多平台组合应用,虽能满足基本要求,但仍存在两点局限:①平台技术限制。网速不稳定、计算机故障和平台拥堵等因素都会对在线教学过程带来麻烦,从而影响在线教学的质量。例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都曾出现因瞬时用户规模剧增导致的平台崩溃问题。此外,较多大一学生还未配置电脑等电子设备,导致依赖计算机平台软件的实践操作无法实现,如Python程序编写运行等。最后,教师反馈在教学中教学同步性受限,多屏幕实时共享无法实现,如虚拟仿真实训室的操作无法在直播平台时时同步呈现,降低了教学效率。②课程资源匮乏。高职教育教学以教材为基础预设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而教材关键是体现“新”“实”,要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3]。在众多数字资源中,除公共基础课以外,高职专业课程很难找到与教材匹配的教学资源,仅有“智慧职教”是支持高职教学的专业资源库,但其线上课程资源的学科分布不平衡、实训课程资源短缺。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主要针对全国高校学生、医护人员、社会学习者,也不能有效解决高职实验课资源短缺的难题。在疫情发生前,案例高职院校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个别教师自建在线教学资源以满足个人教学需求,而在面临大规模线上教学需求时,仅有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需求,更多的教师只能向外求索,难以兼顾课程自身的知识模块性和系统性,也无法适切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新浪潮的不断涌现以及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高职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趋势不可逆转。在新时代下,高职学校在线教学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改善,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家长对在线教学也有了全新的认知。为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学质量,应深刻总结在线教学实践经验,创新符合智能时代特征的信息化高职教育在线教学体系。对高职院校在线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作为探析高职教育在线教学经验的一个视角,为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带来诸多启示。
优化教学活动设计,以有效教学活动整合教与学。第一,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深度学习意愿,促进学习行为持续性保持的教学活动。开设高职在线课程学习的激励活动,如课程学业积分激励、作业完成质量激励、深度学习探索激励等课程深度学习活动,用任务和问题串联教学过程,层层推进,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在线课程的内在驱动力[4]。第二。要创造临场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利用班级社群加强“临场感”。在线教学时,师生分散各地,班级管理面临困难。此时教师需要一个共同的网络空间,以学习者社群作为学习共同体密切交流的纽带,形成虚拟交互的土壤。第三,要丰富教学活动形式,促进师生深度交流互动。在视频播放、知识讲授和一对一问答的基础上,可穿插更多讨论、小组合作、头脑风暴、优秀案例作品展示和实践环节,还可将教学活动内容拆解进行分点讨论,采用互动性更强的分步讨论法,此外,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注意开放性和挑战度、以此增强在线交互的频率和强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提升师生、生生互动的有效性[5]。
优化平台建设,建设多媒体录播室,实现多平台多场景共享功能,尽可能还原真实场景,满足实训类课程实践教学需要。持续优化仿真在线实验操作平台,解决平台卡顿、闪退、实验数据无法提交等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提升用户的体验度。优化课程资源建设,加强对高职教育领域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数字资源库,开发适应高职学生学习行为特点的课程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加大产学研力度,打造本土化交互共享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填补职教领域专业课、实训类课程不足的资源缺口。
增强评价的及时性,及时点评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引导学生形成乐于交流讨论的氛围。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注重考查学生在线学习的行为表现,除出勤率、课堂纪律外,还应纳入学生过程性投入指标。丰富结果性评价内容,在线教育效果的达成需要教师设计必要的练习或作业,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基础与学习状况,依托技术平台优势,分层设计检测性、巩固性与提高性三类作业,并让学生展示优秀作业及相互学习交流,既尽量避免产生在线学习的“马太效应”,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