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经伟
(北海职业学院 广西北海 536000 )
为满足广西资源优势特色产业、国家战略创新型产业和北部湾经济区重要开发战略的发展需要,以学科专业衔接生产、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养高层次综合经济能力人才、强化学科专业服务生产功能为根本任务为努力建设深度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群,更好地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积极开展重点学科建设,聚焦主体学科专业进行研究,努力发挥自身核心学科特色,形成优势学科专业群。形成与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高度结合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学科群,是实现区域科技能力集聚的重要人才集聚区,是实现学科群与产业群协调发展的途径。北海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于2016年接受自治区应用电子技术高等职业院校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评审,2019年完成项目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重点服务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产业,重点为工程电子产品、消费电子、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等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的主要内容包括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等五个学科,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国家北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应用电子技术是学校第一个高水平建设专业。
建立专业群内积极对接市场动态调控计划,具体措施主要有:成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发布《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和《工作细则》,准确跟踪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通过研究指导、协调群内各学科的专业定位方向和发展目标,对专业群实际职业工作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开展的调查研究,根据各学科教学过程和社会发展的反馈数据,梳理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引导群内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构建闭环、不断完善、协调发展的学科间动态调控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开始面临着转型升级,这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目前已具备存在专业群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不高效、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与产业链相关岗位不匹配等问题。
以建设现代职业大学的理念,满足地方政府大力培育和开发国家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型信息产业的需要并遵循“衔接行业、工程融合,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融合发展,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院校建设理念。针对地方企业就业所需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通过对地方企业工作相关要求和新发展的企业动态、研究和调查情况的综合报告,进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培养标准的确定,调整设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学科结构和相关模块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科基础内容,动态调整选课(岗位)项目,并设计筛选出相应地方企业需要的学科基础项目和学科选择限制项目,进一步完善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教育思政的基本要求和现代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课程标准,侧重于教学能力的提高方面,在课程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为本科课程知识点和课程思政知识的结合点,并合理执行合理设计素质目标。构建的课程呈现基础平台内容资源共享、中层专业基础平台功能整合、高级扩展功能互联互选的特点,构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搭建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将呈现底层基础课程平台共享、中层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分立、高层拓展模块互通互选等特征。通过构建“平台+模块”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行“大专业进、小专业出”个性化人才培养,与“岗位、专业竞赛、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四维融通。
公共基础知识平台是指公用的基础课,通常是公共必课,通常分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全教育、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英语、体育、劳动课、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理)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专业群专业基础平台是指一个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内容通常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通常分为编程基础及应用、数字电子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基础等3门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专业群对接的岗位链、专业群以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分为智能产品开发、移动通信系统管理与运营维护、智能终端调整、智能终端开发、网络工程、通信技术、传感网络应用开发等13个工种。根据“岗位-课程-证书-竞赛”一对一对应的原则,将专业群核心课程整合为13个核心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包括2-7个专业核心课程可满足相应岗位要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专业竞赛要求。各专业根据具体岗位、专业定位从专业群模块中选择本专业所需的模块进行学习,完成各个专业技术知识系统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智能产品开发应用、移动通信系统管理与运维、传感网络应用开发等3个“1+X”(初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评审内容。
专业发展课程模块主要结合学习者对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设计了横向拓展课程模块、专业高级培训模块和特色发展模板,在各教学模块之间构建了互选互认模板。横向发展模式主要分为集成电路技术应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三类教学模块,这些教学模块侧重于适应其个人需求的要求,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纵向发展高级班模式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学员获得更高级、难度更高的“1+X”(高级)技术等级证书。特色拓展模块的开设,包括智能终端调试(由电子+3D打印创新工作室、智能电子集成设计工匠工作室、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等创新平台支持)、工匠工作室、新技术、职业技能竞赛、学历提升、创新创业等模块供学生课外拓展。
公共拓展教育模块,主要设置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历史文化、哲学、社会管理与国民经济、科学素养与创新思、艺术作品与审美鉴赏、劳动模范精神与工匠精神等六个模块,每个模块一般由两到三门课组成,每门课一般在一到两节课时灵活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在“课程互认、学分互认”模式下自主选择,完成相关学员即可毕业设计。此外,目前还讨论职业教育参与全国“单位银行”的尝试,逐步推动毕业生学习成绩的认可和累积转化。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形成了适应模块化、项目任务型教学要求的专业创新型教学团队。各级教师要全方位介入培训全过程,教师要分工协作进行项目任务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同时要选用反映新科技、新技术、新标准等的精品教材,融入典型课程思政案例。教师队伍还应深入推进深度合作公司开展校企合作、产学融合,与深度合作公司共同编写活页型、作业手册型教材。
发挥政府学科专业群集群优势,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积极促进政府、学校、园、企业在人员、设施、车间等领域开展的全面深化与协同,努力促进政府学科专业集群人才供需方与行业经济应用方的全面结合,努力培养和培训人才在科技研究与服务、技术推广与咨询等领域,构建政府类校企资源共享共享的一体化服务。
在企业参与和引导下,以企业项目为载体,逐步形成基于实践性工作任务和流程的企业实习课程建设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企业实习课程和教学资源。构建专业群内实训基础公共平台课程群、职业技术要求专项作业技能课程群、不同专业岗位方向的专业拓展实践课程群,并构建相应来源于公司产品的课程标准、教材标准、教程资料、实习指导书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网络资源为了形成开放共享性的教育资源平台,促进学习途径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发展。
建设高层次产教一体化网络平台,经常开展行业客户调研和访谈,密切跟踪行业政策动向,及时优化学科专业群培养计划。充分运用智能职业教育和网络平台的教学过程信息,积极运用数字化考核方法,完善信息化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学生学习质量监控、考核和反馈系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提高学业质量。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每学期开展常态化教学质量诊断整改项目,每学期后一周定为教学整改期。认真落实本校教学、课程标准、教师成长标准、学生成长标准等,实施八个螺旋质量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质量、提高效益。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目标的业务范围,明确各主要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机制,重点研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重点学科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构建了“群共享、群特色、群相互选择”的模块化群选择模型。利用电子信息学科群互选课拓展学科视角,让学生针对自身优势学习岗位转移的技巧利用企业、创业项目、学科课外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协助学校在该学科的精准培养。
构建与我国信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深入融合的,具有“专业基础与学科核心课程共享、学科选择与限选课程互选”等特点的电子信息学科群课程体系。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政策规定,以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学科专业群体的特点,基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系统构建了专业群公共必修课教学模块,在专业群基础知识中加入专业群核心模块,区分了各专业特征和职业岗位的差异,因此,分为学科选择模块,为了应对多样化的职业要求,又分为学科专修。另外,使专业群之间的相互选择成为可能的学科选择模块,既可以进行群内相互评价,也可以进行各专业群之间的相互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