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杰 朱其刚 任丙忠 杨金梁 张 恒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济南 250031)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授课方式、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目的是适应现阶段的社会需求,培养素质教育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把学生的核心素培养放在首位。学生和教师之间师生关系的培养、课堂的学习氛围营造方面都有了转变,变得更加自由、有活力,不再拘束和畏惧。教师的教学工作在不断优化与改进。但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教学模式的转变。构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十分关键。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在上课之前要对所教授的当节课内容认真备课,查阅相关资料并撰写教案,在上课时也是用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缺少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而仅有的师生互动也是通过提问和回答来进行的,因此,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友好程度并不会特别理想。而学生在课堂之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的思考和交流,没有对学习有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没有从内心激发出潜意识主动学习的动力。久而久之,教师把上课当成了一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也不会得到提升,反而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会产生抵触学习。
课本上的内容大多与生活是有关联性的,尤其是在专业技术课程阶段学习的一些知识。例如:当学到通信原理这一课时,在本课中会学习一些通信中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此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应用案例来拓宽学生的知识,来增加他们的见闻;而实践课程就是对原理的进一步把握,通过将枯燥的原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让学生增加体验感,目的是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知识的拓展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将课本知识照本宣科,并没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完这些知识之后并不能将其活学活用,虽然学习了相关知识但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就造成高分低能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教学不能与生活脱轨。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课本教材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有的科目有的章节需要借助教学教具来完成实验。例如,在学习基础电路课程时,关于串联和并联的电路连接,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对于串联并联的电路知识理论讲解,学生大体了解了实验所要用到的导线、灯泡、电源等材料,也对这两种连接方式有了初步判断。为了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需要在电路实验室开展相关的串联并联连接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去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多学校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导致学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不同教师教书的科目不一样,与人沟通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引导,而思想品德政治教师对于一些专业知识又不知所云,由此也就造成了能力与品德相分离的情况。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模式下,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商榷的,是需要任课老师进行自我检讨的。
学校在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时常常不能忍痛割爱、大刀阔斧地开展,总是用传统的老经验来实施,因此每一次的改革都收效甚微。因此,学校需要对教学方法进入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隔靴搔痒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是表面功夫做得比较足,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就会漏洞百出,经不起考验。
部分教师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很难调动所有教师参与其中,就使得整个调动动作陷入被动。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在给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理论知识的实施中,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正是由于上述等问题的普遍存在,才使得大多数教师的教育工作长期难以摆脱效率低、发展慢的境地;也因此导致教育教学改革固步自封,进展缓慢的现象常有发生。
在当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授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根源在于担当培训者的教师深受实体思维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自主、探索、好奇的特点被压抑和消解,才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要想破除当前困境,首先要从教师的思维方式上做出改变。让教师不再担任课堂的主体,而是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把教书和育人分开来讲。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能够将来使自己在社会的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但是在成为人才之前首先要做一个品德端正、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因此育人要排在教书之前,教师首先要将教学的价值观、教育中的人生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成才。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得以建立起来,旧的问题就会消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之后,教师就要承担起引导和启发的重要责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不能过多指导不进行主动思考的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发问能力。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就要与他人有交集,正是在相互的帮助与鼓励下,人们才不断创造出新的事物。教育学习的过程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前辈通过数十年的探索积累所得出的。现在的教育模式之所以不断创新,就是因为站在数位教育名家的肩膀上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合作教育模式是现阶段教学过程中主要推崇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汲取他人的思想。也就是“我们互换手中的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我们交流各自的思维观念,融合起来就成了两种认识”,正是在这样浅显易懂的道理中,合作教学模式才凸显出其真正的重要意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激发了一代代文人志士前赴后继,为梦想不断拼搏努力。简短的一句话也能折射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历史典故进行拓展,只有把人物的生平故事讲解得透彻,学生在理解起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心境及抒发的思想感情就会更加有把握。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仅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也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一个典故一句名言,甚至可以帮助一名正处在学习低谷的学生渡过难关,重新燃起学习的兴趣。
除了学生之外,教师之间也要进行相互的配合合作。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是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单体性的学习变为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组织磨课、赛课活动,能够促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更能帮助新教师迅速站稳讲台,对于教师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有巨大提升的作用,能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角色转变。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他们才能切身感受到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在同一个班级中的不同学生因为个体差异,在学习的进度和效果上会有参差不齐的表现。尤其对于班级的后进生,他们往往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会对学习没有热情。因此,对于班级中常见的这种现象就不能放之任之,而是要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浅显的生活常识表达出来,让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对待后进生时不能心焦气躁,而是要心平气和地去鼓励他们,在课堂提问时要格外关注他们的情绪。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后进生。回答正确之后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回答错误后不能加以批评,而是要对其作答过程和结果作出分析,并帮助其找出正确的解决思路。
任课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绘声绘色,可以给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色彩,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验中成长。当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提升之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会心情愉悦,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也会迅速增进,这样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论是作为学生还是教师,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成年人之间的交流是平衡的、对等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人要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把自己独树一帜的见解分享给同坐的传道授业的解惑者,也从他人对问题的独特分析中提高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相互交融、彼此成长。同时,这种方式能够让教师更加精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把个人能力培养和教学水平提升进行完美集合,通过教学互动,都能受益无穷。
课程思政学习是一种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思想,它注重专业技能和个体品质同步发展,也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学习观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学习是贯彻国家教育部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的主要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服务全国人民,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全面融合课程内容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必要职责。课程思政学习要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宗旨,将思政学习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实现专业技能培训和价值引领协同发展、相得益彰。思政课程学习方式既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又能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升华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情怀。
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使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发挥最大价值。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实践是现代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项,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的模式,这些都需要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去做出调整。除了知识的教授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随着近年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对德育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