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彤
(鞍山市现代服务学校 辽宁鞍山 114000)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在歌曲表演过程中,声乐技巧的魅力、真诚的情感表达和良好的诠释不仅能传达歌曲的流行性,还能反映其深刻的情感内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提高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大多数刚接触声乐的学生会发现,除了要学习声乐基础技巧外,他们还需要注意情感表达和声乐技能。然而,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错误的教学方法,结果可能就不那么明显了。例如,没有正式的专业培训,学生的呼吸控制能力非常弱。一般来说,他们的呼吸会在胸部表现出来,他们的肩膀和胸部会挺。这样,他们就不能连续唱一首完整的歌,呼吸也不受控制,很容易导致音调的提高,导致声音会越来越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喉咙有时会变弱,有时会变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歌唱和呼吸的准备。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歌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情感表达和声乐技巧,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歌曲得到升华[1]。
教学表明,歌唱不仅需要一定的技巧,还需要一定的情感表达能力。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使整首歌更具吸引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用一首歌曲《送别》,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播放歌曲,让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做出的情感表达。然后,教师可以有技巧地帮助学生演唱这首歌,并将他们的感受融入其中。在这段研究期间,学生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也便于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由此可见,歌曲的情感传递是歌曲美的一部分。声乐表演需要一定的情感感染。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有必要唤起观众的情感反应,如果声乐演唱过程中只能注重华丽的声乐技巧,这样就很难向观众传达感情。因此,歌曲的情感表达不仅需要学生的情感能力,还需要社会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一定的社会文化经验和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提高情感感知和表达能力,提高歌曲的表演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歌曲作者的生活和经历,这对学生理解歌曲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阅读情景电影和相关歌曲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歌曲的情感表达,调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唱歌时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在声乐演唱时采取了适当的发声方法,使演唱会越来越被接受。因此,歌唱课应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技能,激发学生对歌唱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歌唱课的质量。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情感和声乐艺术,运用适当的方法教给学生情感表达和声乐创作的技巧,将情感表达与声乐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提高声乐效果。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有些学生很少受过系统的声乐艺术训练,所以这也往往使他们难以掌握声乐技能。因此,为了保持学生在演唱时饱满的心理状态,首先会传授演唱过程中的换气技巧。因为,演唱时换气错误可能会导致学生喉咙紧张,影响演唱的效果。比如,如果他们唱的歌旋律优美,那演唱时必须保证呼吸顺畅、平稳;如果唱一首欢快的歌,我们必须表现出足够的灵活性,教学生在表演中使用弹性呼吸、张开喉咙等。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声乐技能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声乐技能,使他们能唱出非常敏感有趣的歌曲[2]。
情感表达与声乐技巧的结合对提高歌曲的整体表演效果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大多数学生无法掌握情感表达和语言表达的技能。因此,在完成情感表达和声乐创作技能的训练后,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配合,使学生感受到情感与技巧在歌曲中结合的效果,从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大多数声乐艺术课程都以声乐技巧为基础与重点,歌唱技巧使歌曲更加优美,掌握歌唱技巧有助于学生演唱。对于中学生来说,声乐技能的练习需要很长时间,要将声乐技能转化为歌曲,教师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在这种指导下,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歌曲。例如,通过对科学规律、声音和歌唱技巧的研究,可以成为一定的生理反应肌肉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歌手可以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唱歌状态,通过熟练的呼吸和呼吸控制,确保歌曲演唱得更加自然与顺畅。所以,只有掌握歌唱技巧,整合情感,歌曲才能变得更加有趣,充满魅力,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目前,一些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相对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活状况了解不够。大多数学生对唱歌感兴趣,但这只能激发学生对声乐的兴趣,但学生很难继续认真学习。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必将导致课程的优化性降低,授课效果低下。一些教师的课程教学设置缺乏系统性、目标性,授课方式过于自由散漫,未能实现教学的成果。这样一来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声乐水平也无法提高。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在课初感受到学生的认真学习和不断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进步不再明显,教师的无助感越来越强,此外,为了及时实现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开始进行技巧填鸭式教育,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导致部分学生定位错误,音乐表演中声音技能过多,无法将情感融入歌唱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相对应的教学风格[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缺乏了解,导致声乐教学缺乏科学的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教学无法融入声学。在声乐教学中,许多学生缺乏声乐教学的基础,对音乐技巧也没有一定的理解。教师往往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加强专业训练,积累经验,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声音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观的,容易产生流于表面的情况。例如,一些喜欢民族唱法教师要求学生唱民歌,并向他们灌输错误思想,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情感感知。内容的深度和学习动机的缺乏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将情感表达与音乐技能结合起来。此外,学生在咬字时通常会有明显的变化现象,例如,当唱一首歌时,出现字音有时在前面,有时偏后一些,有时圆有时扁平或不押韵,并且字与音之间的链接没有唱到位,导致了音乐表演中自我表达能力的下降,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在歌词和发声练习上下功夫。
声乐艺术是一种直观的情感表达,开心的、失望的、伤心的情绪都可以从音乐里表现出来。对一个作品准确的认知,深入的剖析,了解作品中所注入的各个层次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歌唱技巧并得以升华,才是一个完整的演绎过程。
声乐教学的课程必须多元化,内容丰富并结合学校特色,不能依葫芦画瓢的照搬一些权威院校陈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一定要与时俱进、融会贯通。也可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融入课程,把课堂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新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划分,把参差不齐的学生按照嗓音特点、个性、声乐水平掌握分成不同的小组,实施分级教学。其次,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争取在最小范围内实施通识课的“大班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对于“一对一”的专业课也要作出相应调整,在做好“一对一”的典型示范后,更多关注全体学生。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现代化教学系统,增加任务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实现自我探索。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加班加点。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作为音乐家的教师往往不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因此,在新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进行心理转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开展学习活动,及时培养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此外,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声乐教学质量的要求较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需要加深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把握其深层内涵[4]。此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在情感上融入,以便他们能够真正展示作品的内容。
每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都有自己的背景和情感内容,表演者必须对其内容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完美地表演自己的声乐作品。只有在作品的深处,他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内在吸引力。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作品,我们必须在声乐教学中了解它的构成,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这也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环境,积极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节奏和创作意图、感受、声乐技巧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分析,确定音乐作品的整体基调,提高整体效果。
声音是歌唱者表达情感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声音教学是提高学生情感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声音、语言、旋律和节奏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声乐的阻力,促进声音和情感的融合。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练习发声的习惯,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制定符合自己的练声计划,从而,实现练习发声的目的,掌握发声的技巧,并在练习中形成生理机能发声的肌肉记忆,让参与发声的每一个环节协调运作,养成良好的发声状态,掌握各种发声技巧,让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变得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正确的呼吸方式是夯实演唱效果的基础,呼吸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演唱效果,因此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和气息训练的方法是演唱的根基,所以如何帮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正确地呼吸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在声乐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呼吸方式,提高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气息转换的专业性。结合国内外的气息训练方法,主要是“叹气、呼气、闻花”的气息技巧的训练,利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以闻花的感觉把气吸进去,然后横膈膜和腹膜放松将气叹出来,这个时候吸气肌要控制好歌唱所需要的气息,力求气息控制均匀,达到歌唱自然流畅,在练习过程中逐渐领悟气息的控制方法[5]。
气息方法的掌握需要学生们一次次反复练习,而老师更需要为学生们进行一次次的引导示范,为学生们的气息运用自如打下良好的基础。气息转换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高难度演唱技巧的实现,还可以使气息共鸣效果更好。为学生进行连音演唱的训练,使演唱和气息的连贯更加自然饱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练习并掌握,拓宽学生的演唱技能。
一首作品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驻足聆听,这是好的旋律带来的效果,但是若想印象深刻并声情并茂的演奏,就一定要了解作品的由来和内涵。若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作品的内涵,就要了解作者创作这个作品时的心境、创作背景以及想要表达的意义。在深入研究作品时,教师应教会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历史。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情感支撑,通过对作品信息的提取,可以解读其思想内涵。学生只有深层次感受到作品内涵,增加审美意识,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自身的演奏能力。因此,教师应强调声音与情感的融合,揭示作品的深层内涵,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获取作品信息,进而开展声乐艺术教学。
总之,教师在歌唱课上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歌唱技能,是提高歌唱课教学质量、解读作品内容的最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表达和声乐艺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歌唱声乐的情感能力,充分发挥声乐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保证声乐课程的质量,有效提高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