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岩
(山东省垦利实验中学 山东垦利 257500)
现在的教学方式都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都在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我们教师也需要进行适应。教师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多融入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多采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先产生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很多。本文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授课模式,来谈谈该如何采用生活化教学,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的知识必须要结合生活实例开展,因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跟生活实例相结合。因此,教师应该让我们的教学课程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获取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让教学变得实际化,也让学生的学习跟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更加有动力。另外,教师通过结合生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知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课本理论跟实际的关联,并能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能把生活的实例当成素材来理解课本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化繁为简,值得教师渗透到教学当中。
综合上面的内容不难发现,采用生活化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完全符合学科的实践要求,对学科教学改革的作用也非常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把生活有效的融入学科中,并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再加上由于生活化教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和广泛,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不知所措,导致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点。
生活化教学模式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并且在各个学校各个学科使用率也是越来越高,有的学校积极效仿名校的做法,给学科教师分配任务,要求教师尽快落实生活化教学,这种死搬硬套的做法严重影响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并没有在课堂上发挥真正的作用,也就导致了生活化教学只流于表面的形式。还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敷衍了事,他们习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和枯燥,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只讲解简单的理论知识,并且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比较落后,教学过程比较机械化,完全忽略了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都是包办课堂,全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课堂教学形式,对生活化教学完全忽视,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逐渐下降。
大部分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认知不够,还有一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差、教学经验不足,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理解不够全面,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总是直接套用教学模式,并没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也没有结合学科特点,课堂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导致在上课时很多学生表现的没有兴趣。其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比其他学科要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也比较高,但是,很少有老师能够明确这一点。并没有针对生活化教学做好系统的规划,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
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一定要先培养他们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观念,只有意识提高了,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学生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需要懂法、守法的人来维护,教师要善于结合身边的事物对学生进行道德法治的讲解和渗透。
教师要对班级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情况有所了解,尤其是班级的后进生,对于一些班级的后进生,他们大多数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不爱说话、自卑、自暴自弃、认为上学没用、还有一些逆反心理等。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他们,在课下的时候不要着急离开教室,要走向讲台去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多跟他们沟通,让他们敞开心扉、放下芥蒂,对我们也能做到坦诚相待。当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教师可以针对这样的性格做一个调查问卷,教师要多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样才能真正为他们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2]。
在讲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规》的课题时,教师一定要把交通规则跟学生讲解清楚。例如,在交通法中有有关“车让人、人快走”的交通常识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正确了解国家交通规则。还有平时学生放学过马路时,应该从人行道通过,在通过时要做到自觉排队,不在马路上打闹,不要跟车抢路,要做到“宁可让三分,不抢一秒”。此外,教师要提醒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在骑行时要靠右边行使,在行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做一些危险的动作,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同时,教师还要拉近课堂跟生活的距离,多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体验不同的精彩内容。
课本中的道德与法制课程内容都比较枯燥,教师如果单纯理论讲解,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听进去,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将理论跟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就是另一番情景了。因为生活中的实例都是跟他们息息相关的,在讲解生活实例时,学生的情感也能跟生活产生共鸣,更能从生活中感受到真实的法治场景,也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生再把生活中的体会和感受带入课本中,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也能加深他们的记忆[3]。
我们教育的宗旨就是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服务和改造生活。在初中阶段,教师一定要将道德与法治变得有意义。教师要多挖掘教材的理论,然后跟生活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避免照本宣科,跟生活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阶段,虽然很多学生已经是中学生,但是他们自制力还是比较弱的,在上课时也有少部分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起来,再加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课本知识,更让他们容易走神。然而,教师此时如果能将生活情景融入教学中,就能让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感,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例如,在《学会交往》这节课上,教师一定要在班级中进行角色的分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在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探索力,构思一个完整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4]。
教师要把生活引入课程中,在课堂上多举一些生活实例,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设计这样的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课下备课的时候也要多把教材内容跟生活相关联,每个问题都要有真实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多设置一些提问环节,每个问题都要跟生活相关,让学生整堂课都兴趣不减,长此以往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例如,在讲解《做守法的公民》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举一个真实案例,让他们各抒己见,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5]。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主要是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在发挥学生的动力方面多下功夫。很多时候教师把梳理知识点当成了首要任务,却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跟生活的管理、与自我的关系。学习知识是我们大课标的要求,我们教师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创新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和发现。我们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内在的认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中,教师要重点强调问题意识,围绕一些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索,这样学生心中的很多疑惑就会在探索时得到解决,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来还原案例的真实性,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对案例的道德层面进行深层剖析,在经过分析之后,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质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所以,教师通过围绕实例展开教学,学生的学习就由理论转向了实践,真实案例的实战性较强,也让师生、生生之间增强了互动,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6]。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法制栏目,带学生观看法律热点,巩固学生的法律思想,让学生逐渐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教师可以让学生多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
教师实施高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应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多布置一些有价值的生活作业,让学生在课下都积极地参与其中,也使得每个思想都能得到巩固。例如,学生可以早晨起来整理房间,给父母做一份爱心早餐,主动对父母嘘寒问暖,多理解父母的不易。教师进行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人才[7]。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法律相关的事情,一定要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还要把生活化的作业当成习惯,每节课后都布置一些生活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来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并且通过理论又作用于生活,让知识达到升华。教师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的彻底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能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更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参观,为学生讲解英雄们的革命事迹,通过这些历史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把革命烈士的爱国精神渗透到教学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非常普遍,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能通过这样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记忆深刻,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一定要跟生活相结合,多去生活中寻找素材,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以后的工作中,教师还要融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和品德双丰收,鼓励他们全面发展,将来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