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高旺,杨琳琳
(1.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2.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教学指南》)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3]为了与《纲要》要求相适应,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21年制定《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以下简称《课程思政指南》)。《课程思政指南》对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均提出明确要求。[4]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基础阶段必修课程,具有开课周期长,教学对象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
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但就课程思政素养而言,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学科专业背景比较单一,主要以外国语言文学及其下属二级学科为专业和研究方向,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英美文学素养。然而,部分教师因为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原因,对西方文化了解甚多,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之中,造成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缺失,影响立德树人的实效。其次,由于缺乏系统的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互动也较少,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少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因而不能充分有效地挖掘大学英语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甚至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部分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事,自己只要做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就行。这与新时代对高校外语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提升刻不容缓。
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以及学生对考研英语的需求,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更多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其工具性体现在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学术英语、职业英语的教学,以及帮助大学生在未来学术研究和职业领域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力提升等方面。其人文性体现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和阐释力,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服务,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大学英语教材中课文的选题涉及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语言、生态等相关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大学英语教学仅仅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方面去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价值引领的作用,需要进行科学系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理念、原则基于《教学指南》确立,虽然在课程思政内容上略有体现,但总体而言还是基于“语言传授+语言训练”的模式,在题材的选择上偏重于英语原文的选用和改编,很少有直接选用中文题材的文章,不能很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国外题材的文章更多的是展示国外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对开阔学生的视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能较好地用外语介绍外国的文化,却不能恰当、准确地用外语介绍中国文化。[5]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大学英语教材中缺少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造成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利于“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不利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再者,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中“挖掘”出的思政元素比较单一、有很多牵强的地方,或与其他课程存在同质化现象,缺少外语课程的特色。[6]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大学英语课程要保持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必须坚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的原则,旗帜鲜明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外语课程要能够使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加尊重其他文明,对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更鲜活、更深入的理解。[8]
其他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应该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和文化认同上与思政课程保持一致。[9]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时间长,对学生的影响远。大学英语课程协同育人就是指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聚焦大学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做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知识特点和价值理念保持同步;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材料的设计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学过程要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一致,做到润物无声。《纲要》提出,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大学英语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学周期长,是十分理想的育人课程。因此,要充分发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潜能,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只有建立一套健全而稳定的协同育人衔接机制,才能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涵融价值塑造。[10]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系统性是指大学英语教学要在全面考查各个要素和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使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因素、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都能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从而进行有效的控制,保障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预期效果。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2]大学英语课程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通用英语类、专门用途英语类和跨文化交际类。通用英语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授词汇、篇章和语用知识等,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门用途英语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和职业素养。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3]三类课程要分阶段推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系统性的教学设计,促进大学英语、学科专业、课程思政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大学英语教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程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素养。大学英语教师要以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为目标,既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思政素养。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比如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阅读经典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社会、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著作,拓宽自身知识体系,做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准确把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内容和方法。大学英语教师有着自身的优势,既懂得英语,又能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多元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优势,从而坚定“文化自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出国留学,大学英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留学地国家做好民间外交,助力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对外传播,从而实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11]
再次,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指发现问题、观察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12]大学英语教师要认真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在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学生在理解和领悟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关注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得通的逻辑,帮助他们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中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从而在思想上不断走向成熟。大学英语教师在讲授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对照讲授中国语言文化,进行对比分析,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敦促学生形成尊重多元文明的意识,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的形成。
大学英语教师要因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之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为立德树人服务。《纲要》指出,要对学生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大学英语教师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进行研究,不断学习,要开阔思路、宽广视野,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要进行科学系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就教学目标而言,大学英语课程要将价值引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相结合,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隐性思政和显性教学相结合。就教学内容而言,就是要将课程思政内容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单元内容的设计、教案的编写、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就教学方法而言,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U校园、雨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英语虚拟学习社区、远程学习等方式,有效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讨活动。比如组织大学英语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磨课、举办公开课示范课、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等展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虚拟教研室等,构建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外语教材编选要充分考虑影响学生身份认同变化的情境性因素,创建以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为导向的外语教学情境。[13]大学英语教材更新较为缓慢,很多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解决好教材中“思政元素”不足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教材编写要认真贯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工作部署,推出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服务。在内容的选择方面多安排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同时保留一部分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既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又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推动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目前出版发行的大学英语思政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写的《新编大学英语思政教程》和“理解当代中国”英语系列教材。这些教材均含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深入挖掘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撰写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供同行参考,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质量。比如,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写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三版)》第四单元Text A Heroes among us(“我们身边的英雄”)为例,探讨英雄来自于人民,英雄来自于平凡的道理。该课文以平民英雄Daniel Hernandez,Dory Stoddard和应急救援人员Ryan Russell舍己救人的事迹为例,阐述“What makes a hero?”。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How do you define a hero?进而引出中西方一些平民英雄的例子,阐明平凡的人物如何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成为值得尊敬的平民英雄。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鼓励学生争做时代英雄,在平凡的岗位做不平凡的事。最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的英雄观。
高校教务部门和外国语院系要积极组建大学英语教学材料编写团队,认真编写涵盖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类课程的校本教学材料,包括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师用书、教案、学习辅导手册、音视频资料等,供教师和学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