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论析

2022-02-09 04:06吕立志
关键词:抗疫新冠疫情

邵 奇,吕立志

(1.淮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教育部强调要开设好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重点讲授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新贡献。[1]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既是习近平关于国际抗疫合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中国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策略。将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使命担当。

一、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的核心要义

自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国都已经深切感受到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严重后果。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内政外交多个重要场合,就全球抗疫合作提出“中国主张”,申明“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倡议”,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在抗疫斗争中国际社会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凝练成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

(一)中国主张:团结协作携手应对疫情危机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造成极为深重的灾难,面对严峻疫情形势,习近平指出:“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2]在国际抗疫合作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整体意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的有机统一。一是树立休戚与共的整体意识。在绵延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重大传染性疾病始终是人类公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从首次暴发到全球大流行历时不到一年,虽然各国疫情有轻有重,但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应当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这场关系全人类前途命运和生命安全的斗争。习近平指出:“病毒不分国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3]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与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同二十国集团成员一道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等支持全球抗疫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受到国际社会一致赞赏。[4]二是树立守望相助的团结意识。全球医疗资源贫富不均,各国应对疫情能力参差不齐。医疗资源丰富的国家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医疗资源匮乏国家抗击疫情,这并不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而是只要疫情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肆虐,其他国家都将存在疫情暴发隐患。习近平指出:“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5]541-542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第一时间公布诊疗和防控方案并与世界各国共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及时、公开、透明通报疫情,向34个国家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10多个国际组织举办技术交流活动,毫无保留地和各方分享抗疫中国经验,为全球团结抗疫做出了重要贡献。[6]三是树立齐心协力的合作意识。“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7]国际联防联控遵循“木桶定律”,决定最终效果的不是网络上最强大的国家,恰恰是最弱小的国家。因此,在全人类共同抗击疫情的征程中,任何国家都不能掉队。国际社会尤其要关注和支持医疗卫生体系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全球联防联控网络上的薄弱点和风险点,这些国家更易受到疫情侵扰、更难摆脱疫情影响,但却是决定全球抗疫斗争成败的关键。在新冠疫情发生的前六个月,我国就已向50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交付了大量医疗援助物资,专门派出了5个医疗专家组。[4]

(二)中国立场:坚决反对破坏全球抗疫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球抗疫合作进展总体顺利。但不幸的是,国际社会始终存在一股“逆流”,他们借疫情搞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炮制和炒作疫情“阴谋论”“源头论”“责任论”,执意采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措施,干扰全球抗疫合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疫情暴发初期,一些国家严禁本国医疗物资出口,甚至截留他国过境防疫物资。据统计,在疫情发生的前4个月,全球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个人防护装备、呼吸机或药品的供应实施了出口管控,导致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抗疫物资匮乏,处境更加艰难。[8]二是不顾疫情引发的严重人道主义危机,执意对其他国家实施没有国际法依据的各种制裁和“长臂管辖”。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对古巴等国家的封锁不仅没有放松反而进一步收紧,给古巴侨汇、疫苗研发和药品获取带来严重阻碍,导致古巴陷入严重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企,食品和药品严重匮乏,民众生活日益艰难。[9]三是借疫情鼓噪所谓“脱钩论”,人为推动本国企业从他国撤资撤厂。2020年5月15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考虑要“全面切断对华关系”。[10]前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则呼吁所有在中国的美国公司,全部撤离中国,美国政府将支付搬家费用。[11]四是在全球疫情形势极为严峻的时刻,美国特朗普政府非但不积极参与全球抗疫合作,反而于2020年7月从世界卫生组织中退出,直到2021年1月拜登政府上台后才重新加入。如此种种行径,严重干扰国际抗疫合作,使本已遭受疫情严重冲击的全球供应链、需求链和产业链雪上加霜。习近平指出:“中方反对干扰国际抗疫合作、损害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抗疫努力的行径。”[12]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人类社会陷入多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在国际上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动不动就搞脱钩、断供、制裁,人为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13]

(三)中国倡议:多措并举携手应对疫情危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采取正确的办法来解决问题。”[14]456习近平立足国际抗疫大局,精心谋划合作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国际合作新思路、抗击疫情新方案。一是凝聚全球抗疫强大力量。“病毒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国际社会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战而胜之。”[15]世界各国应当拿出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意识形态纷争的勇气和魄力,拆除不同国家、种族、民族以及宗教群体之间的隔阂,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积极参与全球疫情联防联控体系建设。二是构建合作共赢国际关系。各国应当“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恢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顺畅运转,降低关税、减少壁垒”[16],积极推进经济复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有序开展。三是发挥科学技术支撑作用。“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17]各国科研人员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摒弃政治偏见、抛开无谓纷争,联合起来、加快研发、共同攻关,用科技力量抗击新冠疫情。四是补齐全球治理赤字短板。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存在不少“赤字”和短板,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是当前乃至“后疫情时代”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国际社会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审视和处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开放合作的实际行动抵御疫情冲击,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完善全球疫病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应急机制,推进健康领域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打造“健康丝绸之路”[18]的良好契机。五是着力推动疫后经济复苏。病毒打不垮人类,至暗时刻终将过去。世界各国应当着力推动疫后经济复苏,加强疫后经济复苏的宏观政策协调和对接,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既要深挖传统领域合作潜力,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确保已定项目顺利实施,更要拓展新兴领域合作,“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19]。

二、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20]13将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既是高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创新实践,也是完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完善“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相较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理论武装时效性。国内外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及时将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补充进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冠肺炎疫情是继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1世纪全球体系遭受到的第三次重大冲击,[21]是关系各国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全球性大事件。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有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满足学生迫切希望了解全球疫情发展形势和国际社会应对疫情策略的愿望;有助于引领青年学生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扎实推动国际抗疫合作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冠肺炎疫情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严重冲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各自为战,相互抢夺、截留紧缺医疗物资,证明了资本主义世界所谓的“团结”“合作”“联盟”不过是在“作秀”,经受不住疫情考验。代表不同资本利益集团的政党把疫情视为争夺政权的良机,为了扳倒政治对手,各党派博弈争斗、互相攻讦、推诿扯皮,成为疫情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一道“奇观”。地方政府也各自为政甚至相互争夺医疗资源,紧张、撕裂的政治氛围让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应对疫情。资本主义制度的弱点在疫情中暴露无疑,也给全球抗疫合作蒙上一层阴影。反观中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抗疫力量,迅速遏制了疫情发展;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全球抗击疫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提升了国家影响力和社会主义制度吸引力;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生命至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在华外国人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一视同仁予以关心和爱护。”[22]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林娜·库利科娃指出,中国抗疫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关键的时候团结起来,动员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23]

(三)展现新时代中国大国担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遭受疫情冲击的国家,中国人民为遏制疫情蔓延付出了巨大代价。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在抗疫斗争中,有几十位医务工作者、130多名公安民警及辅警、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24]中国抗疫斗争也是全球抗疫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在对中国人民健康负责,同时也是对世界公共安全的巨大贡献”[25]。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调查组指出,中国为应对新冠病毒采取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在有效遏制国内疫情的同时也保护了国际安全,构建起防止疫情国际传播的首道防线。[26]中国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后,立刻着手援助其他遭受疫情的国家,不遗余力向世界传递“中国经验”,想方设法为各国采购防疫物资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便利,仅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中国就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口罩706亿只,防护服3.4亿套,护目镜1.15亿个,呼吸机9.67万台,检测试剂盒2.25亿人份,红外线测温仪4029万台,[24]有力支持了相关国家疫情防控,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

三、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理路

将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讲好思政课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和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要求,[27]在加强科研和教研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规律,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一)加强理论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首先要积极关注国际疫情动态,及时了解最新合作动向;其次要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理论批判阻碍国际抗疫合作的言行,揭露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以及污名化中国的险恶用心和政治企图;最后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理清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的宗旨、价值、内容,探究我国在国际抗疫合作和促进疫后全球经济复苏方面应当采取哪些有力措施。要将最新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教学资源,为教材、教案、教学大纲修订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二)开展专题授课,增进学生政策理解

采取专题教学方式讲授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增进学生对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的理解。要通过发挥专题教学知识集中和内容系统化的优势,[28]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在国际抗疫合作中的立场和观点;通过厘清事实、还原真相、澄清误区,回击西方对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栽赃抹黑,揭露形形色色的疫情“阴谋论”;通过中外疫情和防疫策略比较,阐明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致胜密码。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理论性强、概念多、知识点繁杂,涉及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多个学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使用传统的讲授法,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兴趣索然。因此,应当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首先,要运用讲授式教学法,讲清楚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概念,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整体性认知,明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要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引入日本友人向我国捐赠的抗疫物资外包装上贴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案例,来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抗疫合作中的引领作用。最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穿透事物的表象认清事物的本质。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而美国政府却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漠然视之,以至于美国成为世界上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启发学生思索“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四)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知识素养

教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7],强调“教育者先受教育”[29]。当前,各高校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既有专职思政课教师,又有政治辅导员、政工干部、行政干部以及其他专业教师,这符合“开门办思政课”的指导方针,有利于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但是,兼职教师本身还有其他管理和教学工作,投入到“形势与政策”课教研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再加上教师学科背景复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知识面不够开阔,讲好一堂“形势与政策”课,尤其是涉及国际问题的课程并非易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准备。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27]将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应当通过专题培训的方式,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增加国际抗疫合作相关知识储备,强化教学知识点掌握,充分做好各项教学准备,以实现国际抗疫合作“中国策”全面、系统、准确融入教学。

猜你喜欢
抗疫新冠疫情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战疫情
团结抗疫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聚焦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