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锦 朱小梅
(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6)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马克思曾就教育的本质问题进行过阐述,他指出教育的本质不是单纯的文化传递,而是对人格心灵的“唤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民族复兴、时代发展需要高水平的人才,需要不断发展的时代新人。应对这种时代需求,要不断加快教育的水平和建设、较快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我国教育要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他认为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对知识强烈追求的愿望。可见,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对求知欲的唤醒,唤醒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发挥创造力的渴求。
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是承担教学任务的主阵地载体。课堂教学的模式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从而影响着育人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构建了“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有效教学对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不以学生知识的获取为目的,而是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宗旨。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堂效率,也要注重课堂成绩。高效的课堂理念也体现了OBE 的教育理念,即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力。高效课堂对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教育需求,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学科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宽阔的教学眼界和重要的课堂导向功能,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深入地探索课堂研究,完善课堂模型和方案,打造和谐人际关系,以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学习共同体”概念是美国教育家博耶尔在1995 年提出的。“学习共同体”是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师生之间强强联合、生生之间优势互补的“师生和谐”、自由互动的知识组织。
“师生共同体”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其主要目的为实现学生的教育目标而开展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交流与互动活动。“师生共同体”模式构建,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主动性、自觉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成长成才的路径。同时,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联系;通过系列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加强交流与沟通,促使师生相互探讨、共同进步。
“共同体”的概念得到诸多教育学者的认可和推崇。卡尔雅斯贝尔斯曾就“大学共同体”的概念阐述过,他认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包括学生和老师,其目的是二者共同寻求真理。
作为学者,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引路人,也是师生共同体建设的核心。教师应该秉承共同体理念的传承,构建基于“师生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遵循严格的教学规律,要深刻理解其内涵与外延。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要从教学理念出发,教师要将传统的“为教而教”转化为“为学而教”,教师的作用要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让学生积极认识到教学的目的,认识到其自身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分子。
“师生共同体”理念的达成首先要探究现代课堂教学的规律及特点,结合教学达成目标深入分析教师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角色地位,从课堂教学中抽离构建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融合外延资源,形成联合内容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框架,达成师生共同体的目的要求。承载“师生共同体”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四个回归”为主旨,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模式,以提高教师与学生共同主体意识为导向,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内容的模块网络模型,进而建立内容模块与课堂情境的双向关联,创建基于“师生共同体”原则的全五阶“教”“学”共融的教学模式。
基于“师生共同体”理念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师与学生共同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共通共融。围绕师生共同体的发展需求,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主线展开相关各项教学活动,将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素材、课堂教学、课后补充、考核评价进行深度有机融合,通过各项教学活动的调整融合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依据问题导向分析与实际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模式和效果的转变,最终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承载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手段,其理想目标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标不断发展,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人才的全方位综合培养,即传道受业解惑,而解惑是要靠学生自身实现,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授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变化,教学的模式也要不断发展,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更深发展,这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承载师生共同体理念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和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共同主体,打破传统的教师独角戏的课堂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课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符合现阶段对教学回归和人才发展的要求。
依托师生共同体理念的教学模式,需要结合课堂的主体教学内容、依托问题导向、案例引导、情境教学等不同的模式进行展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问题导向是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相对最为有效的办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就是围绕问题展开课程内容的讲授与引导,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当然,问题导向的关键是问题的设置与安排,问题不仅要结合课堂内容设置,同时设置的问题还应有针对性和价值性,即提出的问题不仅要使学生感兴趣,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能使学生积极地从问题出发展开更深度的思考与探究,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引发课堂教学,围绕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讨论,学生则会在问题的驱使下更深入地进入课堂,积极主动思考并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逐渐转换思维,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导向模式,培养创新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亲身体会课堂教学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从本质问题中明白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和学习什么的问题,从而使得原本“空洞”的课堂讲授变得意义非凡,形成了围绕问题的闭环式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讲解给学生讲明白、教会。学生作为听众,通过听取老师的讲解把内容学会,这种单纯的“教听”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惰性的学习模式,懒于思考,同时学生也很难有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更难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发展的思维。案例引导是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之一。案例引导要求老师通过设置能吸引学生眼球的信息,及时抓住学生目光,使学生更主动地把目光转向课堂,主动跟随课堂动向,主动探索并思考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案例引导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案例的选择。课程引导案例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有甄别性地进行选择,选择的案例应该是有代表性的,且能够很好地引出课堂的教学内容,并能很好地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要求,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结合课程思政的建设发展,引导案例可以更好地利用思政案例,充分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案例建设课程教学的引导案例,以引导案例为承载融入思政教育,提高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素质培养,强化课程育人的功能。案例主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案例介入后续课程介绍,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提高课堂的灵活性,也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进行案例建设,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建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境代入是针对有实际工艺等课程环节,可以将实际与理论课堂有效结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强化理论学习,选择相应的工艺或实际工程代入课堂,从工程工艺的解除中深化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情境代入的模式可以是现场的实际工艺、视频资料,或者是虚拟仿真的工艺等不同形式,有声形等具体的工艺可以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感觉效应,学生不自觉地被有声有形的内容吸引,从而以有色有声的课堂形象转入到理论问题的分析中。在这种情境代入的模式中,同时可以结合具体的问题展开分角色的参与代入,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体会,如身临其境、情境相融,直观体现个人的价值与作用,自觉形成个体意识的转化。
信息加工模式是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信息及资料的搜索与查阅,可以具体包括文献资料调研、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传递等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跟个人的认知过程结合起来,通过认知—了解—加工传递的通道途径,不仅能够个人认识问题,同时能够将个人的问题认识传递给同行者,并很容易与同行者达成共识。课堂是一个多学生集合的群体,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都具有主人翁的地位。因此,真正好的课堂教学要重视每个学生个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但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等多因素限制,实际在教学中很难真正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而信息加工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将每个学生暂时从集体中剥离开来,每个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个人的信息化整理与加工,同时以个人的观点和理解进行课堂输出,形成问题反馈,带动了学生的主体思考与问题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能引发讨论进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主体思考的强烈意识和愿望,但由于长期处于固有教学模式中,这种主体意识逐渐弱化并形成了主体的惰性,进而将主体意识逐渐转化为被动意识。信息加工模式可以很好地带动学生的主体意识,突破惰性,强化思考,开拓创新。
分组互动的模式和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其中最常用的模式是通过一定的课题展开分组互动学习,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参与到课题研究,可以从课题调研—观点提出—观点论证—结论验证等形式的环节进行。在这种分组互动模式中,小组学生参与到整体的研究工作中,并且有针对性地赋予不同的权重参与度,每个参与者都是小组整体的重要一分子,在小组的模式中学生能真正参与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真正参与到主体的研究工作中。这样也能够无形中提高个体的主体意识,并把这种主体意识延续到整个的课程学习中,在学习中继续这种参与意识,从而真正体现课堂的主体地位。在小组的互动模式中,不仅要在同一组中展开权重的参与,同时可以把这种小组的研讨结果进行课堂的分享,同时不同小组间进行互动讨论与评价,不仅提高了参与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荣誉感,促进价值塑造和培养。
教书育人、授业解惑。大学是人才的摇篮、学习的殿堂,大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要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时代发展的变化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大任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学校教育重在课堂,课堂教学重在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带动者和引领者,教师的作用重点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使学生具备不断发展的眼光和潜力,辩证思维,创新发展。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课堂,更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模式要跟随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发展,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调动为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师生共同课堂。
教育教学不仅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思想的交会、灵魂的碰撞,只有在教与学的共同影响与摩擦中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