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春
(河北省玉田县第二中学 河北唐山 06410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也迎来了发展变革期。全新的教育局面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以探究当下更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手段。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领域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破传统教学带来的思想固化,营造高质量的课堂氛围。通过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将学科特征与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机结合,以达到语文知识的升华,提升教学效果。高中语文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时刻注意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科知识有效结合起来,确保语文教学能够高质量地开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教学形式,推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当中,充满着时代的气息,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教育部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新课改、新课标的相关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学科的独特性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于当下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能够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释放课堂活力,让学生打破对教育的固有认知,真正从情感需求上、心理上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学科教育方面来说,并不是单独的某一学科,但却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从意识和行为上完善学生个体,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高中教育中,不同的学科教育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责任,追求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科教育过程中依赖于学科的特性和知识的传授来进行对学生不同层面的能力培养。汉语是我国的母语,而语文承担着母语教育的责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学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做好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工作重点,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语文学科是一门较为复杂的人文性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承担着语文知识的教育,更是培养学生现代主流价值观的途径之一[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不断引导学生获取文字阅读、表达、审美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有将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科教育进行融合,才能做好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材研究的过程中,要明确学生阅读和学习的主旨,深化文章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思考来明确文章主旨,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观,引领学生进行更深度的阅读,从中体验和深化文章内涵。长此以往,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并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进行笔记的书写,这样老师就能够知道学生在学习该篇文章时阅读的深度,在后续开展语文讲解时便能够更有针对性,学生在获得自身的阅读感受后,在老师授课的过程也更能用心听课。比如,在教学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二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哈姆·雷特》《窦娥冤》《雷雨》等作品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本进行阅读。教师可以将选择同一本书籍阅读的学生分为一组,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学生自身要通过阅读进行笔记的摘抄,小组内要在阅读结束后进行读后感的PPT 制作和演讲。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自己阅读,还能够和同学进行心得体会的交流。该单元的课文内容是从上述三本经典作品当中节选的,在学生阅读之后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前后背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按照阅读的分组来进行故事情节的演绎,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当中更为深入地理解文章。在进行《雷雨》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探讨雷雨中的人物性格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知能力。在交流当中产生新的思考,促进学生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探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课本内容进行延伸。其次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形式变革来丰富课堂。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之前,要对教材进行判断和筛选,以班级内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能量,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正确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借助语文教材工具之外,还要不断地开发课程资源,寻求更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开发。例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在网络上搜集与《鸿门宴》相关的音乐、视频等资料,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系统直观地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逐渐掌握了课文阅读的方法,在后续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按照相关的教学模式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科学化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体验当中学习,为学生带来感官和知觉上的丰富,促进学生的学科意识增强,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丰富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探究[3]。教师要保障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主体地位,不能故步自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更多信息的融合,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思路,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当中进行验证,从而完善教学体系,增强学生核心素养。例如高中课文中所涉及的经典作品《红楼梦》《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三国演义》等,教师将这些经典作品列入课外书籍的清单,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两本来进行课外阅读,在学期中或者学期末进行读书活动评价。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能力,但对于书中所表达的内容还比较模糊,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指导标准,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文言词汇的讲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接受文言知识,往往导致语文课堂乏味无趣。但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的活动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文言探究活动来学习文言实词等文言知识。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从主观上掌握文言知识。例如在学习《屈原列传》《苏武传》《过秦论》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手段,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还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让学生将文言内容以白话的形式演绎出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语文知识是相对杂乱且多的,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更需要学生在生活上和课后阅读等各个环节都要下意识地进行语文内容的积累。作为高中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才能够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要清晰认识到学生进行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才能够在运用过程中做到有话可说、有理可依、有字可表。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的积累和表达,帮助学生进行语句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方式与技巧,实现自身语言建构。
例如,在《祝福》一文中就包含了大量的言语描写,是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建构的有力工具。在教学该篇文章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我”与祥林嫂的对话背后的含义分析作者是怎样借助语言来表达思想的。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词语“芒刺”“惶急”“吞吞吐吐”等词语的赏析,让学生在分析字词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自己的语言积累,体会这些词语的应用价值。在上完本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来写一篇人物描写的文章,在创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用到课文当中的词语,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语文知识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只有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内容,才能够促使学生完成自身的语言架构,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中包含阅读能力的教学、写作能力的指导、文章内容的赏析等部分,其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要想学好语文知识,就需要培养阅读能力。因此,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语文内容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结构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阅读赏析当中能更高效地理解文章。
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读,并向学生提出“小说的情节架构是怎样的?”“文章中的别里科夫是怎样的一个人?”“别里科夫的身上都有哪些套子?”等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在阅读当中探究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该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文在高中的语文学习当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甚至在语文试卷上也占有很高的分数。写作是一项培养学生语文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4]。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上存在问题,创作能力不佳,导致所创作的作品质量不高。文学作品的创作并不是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的堆砌就可以的,也不是在阅读过几本书籍之后照猫画虎地进行创作就行的。写作是需要在语句的积累基础上不断创作来提升的。因此,在语文的写作教学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帮助学生进行优美语句的摘抄和积累,让学生在不断创造中提升写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班级内学生互相赏析作文,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习其他同学创作的优良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写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后,教师可以以“中国优秀杰出人物”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屠呦呦、袁隆平等人物进行写作,让学生借助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对中国优秀杰出人物的了解来进行歌颂和赞美,并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通过课文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文字的背后是由中华民族身后的文化底蕴进行支撑的,语文教材当中所安排的文章大都是经典名篇,蕴含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文章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经典、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例如在教学《论语》十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在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修身做人等方面的思想主张,从文章教学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当中的思想内涵,做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的工作展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当下所需人才。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上述相关的教学策略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明确当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优化和完善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推动高中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