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琪捷
(厦门轮渡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00)
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并通过以创新为驱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式推动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收入增加、政策扶持、市场庞大等多种因素的支撑下高速发展,但部分旅游景区过分依赖旅游资源、缺乏系统规划,给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经济新常态下,旅游目的地需要转变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结合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特征,探讨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从而合理应对经济新常态带给我国旅游经济的机遇与挑战[1]。
旅游产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停地发生变革。经济新常态下的旅游产业也根据人们的需求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变化。目前就旅游业来说,我国旅游市场已形成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足鼎立的格局,旅游业发展前景可观,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是人们进行消费和放松的一种方式,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发生变化,对个性化的旅游消费越来越重视,旅游行业开始有了新兴的旅游活动,如冒险、蹦极等,部分游客相对比较喜欢,由此,旅游新常态便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业的营销模式逐渐转变。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比较普遍,旅游业基于信息技术,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下进行了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营销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的旅游业有很多营销模式,比较常见的就是景区与各地的旅行社展开合作,通过这种模式,对不同游客的需求进行满足,实现共赢。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旅游营销模式,就是景区之间的合作。比如,通过联合的营销方法,景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合作的基础上,对景区资源进行共享,达到经济提升的目的,通过这种形式,不但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成果,而且可以避免景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时,对互联网的有效利用,也是旅游行业的重要营销模式之一。旅游景区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从各个角度对旅游景区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这样既能降低营销成本,又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增加旅游经济收益。另外,旅游景区要想加强宣传,游客本身的宣传就很有说服力,同时加强对游客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可行性措施,推进人性化的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为旅游景区创造较好的口碑。旅游景区还可以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对员工的服务质量进行提升,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并对旅游环境进行优化,提升景区的美观度,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2]。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态逐渐丰富。经济新常态下的旅游业,虽然还是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核心,但是在整个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行业进行有效的结合,涌现出文化旅游、民宿旅游、生态旅游、美食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并形成了新的旅游环境和产业结构,更好地满足游客所需。其中,乡村旅游是目前的一大旅游业态,乡村旅游产业与城市旅游有所不同,更侧重浓浓的乡村情。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更能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助力乡村振兴。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心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这也是旅游产业的新业态。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业态。发展文化旅游,可以让游客在文化氛围里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彰显区域文化价值,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与其他行业结合,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目前,中国旅游业已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需求,我国必须加快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构建新型的旅游产业格局。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及旅游地应该直面出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措施。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一些旅游地通常根据历史遗迹或者自然景观,设计对应的旅游产品,但其开发思路受限,对地方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缺乏创新性,而且存在相互模仿、照抄照搬的现象,导致产品类型单一、内容单调、同质化明显、文化内涵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在旅游产业供给方面,一些旅游地对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相关要素考虑与规划不够周到,缺乏天花板式的设计,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加之相应的基础设施、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公共服务不到位,还有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都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3]。
动植物的资源价值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而逐步形成。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群落。这些独特的动植物资源,既能满足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需要,又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有利条件。植物和动物均是具有美学价值的生物。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古树名木、灌木森林等自然资源将会让游客领略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并能为其带来更多的探险乐趣。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动植物的资源价值在野生动物保护区、森林公园、采摘果园、水族馆以及其他旅游胜地中得以显现。这些景区凭借各种动植物,获得游客广泛青睐。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企业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与生态平衡,盲目利用动植物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忽视了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造成对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采,景区内外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地的动植物种群数量锐减。而且,动物被局限在观光场所内,其生存技巧和习性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长此以往,野生生物数量将会减少,而生态环境也会变得更加脆弱,威胁人类安全。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游客的体验至关重要。然而,经济新常态下,一些旅游地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不了解游客的实际需求,更没有建设配套全面的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电、公厕、网络、公共停车位等一系列的设施,服务接待能力较弱,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使其旅游体验感大大降低,重游意愿不强,对当地旅游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加强市场调研对于旅游地锁定目标客源群体,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经济新常态下,游客的消费理念开始转变,在旅游消费方面倾向于个性化消费,更加喜欢多元化的旅游资源。旅游地在开发一款产品、推出一项活动之前,应组建专业的调研团队,由其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锁定目标客源群体,具体明确这一类人群的实际需求,之后针对于此,将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旅游产品、推出旅游活动,获得游客认可,拓展旅游市场,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一方面,为解决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的问题,旅游地应加强创新,转变过去僵化传统的开发思路,杜绝照抄照搬的做法,依托地方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各式精致的旅游产品,并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地要与相关行业进行合作,与其相互配合、共同发展,交流分享行业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产品的持续更新换代,带动相关行业共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除此之外,旅游地要增强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时刻以游客的合理需求为重点,结合地区文化与环境特点,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旅游项目,带给其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保证。旅游地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就需要充分完善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既包括卫生、医疗、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也包括旅游信息设施、旅游规划等。其中,交通是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而运输的便利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旅游地必须从增加旅游线路容量、增设旅游专线等方面着手,改善旅游景区内外的交通条件,同时要通过融资、土地利用、资本政策、交通枢纽建设等方式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智能手机、上网本等设备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游客而言,旅游途中,他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个人照片上传至微博、朋友圈等,与亲朋好友分享旅游体验,也希望迷路时在智能设施的支持下快速找准方向,而类似的行为都需要信息网络的支持,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影响其旅游地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为满足游客的社交、信息查询、投诉反馈等需求,旅游地要加强旅游接待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管理系统,保证景区内外的信息网络畅通无阻,及时回复解决游客遇到的问题,并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快速锁定游客位置,保护其人身安全[4]。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与行业专家要结合地区旅游发展实际与环境资源现状,制定相应的旅游开发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套完善的旅游开发标准体系,兼顾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企业及景区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依据开发标准,明确自身旅游开发方案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作出调整,重视环境效益。要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低污染或无污染的旅游产品,淘汰落后的产品、设备和技术,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5]。
经济新常态下,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重视其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提升措施,如加强市场调研,拓展旅游市场;加强创新,与相关行业加强合作;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兼顾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刺激游客消费,促进旅游业的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