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琼,许红霞
(1.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贤江艺术与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336;2.浙江音乐学院 声乐歌剧系,浙江 杭州 310000)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学者普遍认为:“有的思政元素本身就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有的思政元素则需要精加工提炼。有的课程知识天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2]就高校声乐课堂的实践教学来说,中国声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挖掘作品中的思政内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势在必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将以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和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的环节中[3]。中国艺术歌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红色歌曲和创作歌曲蕴含着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中国声乐作品内容极为丰富,民歌、戏曲改编的声乐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中国声乐作品在教学课堂的实践,可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炼思政教育元素,进而融入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当中,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去教育、启迪和滋养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其人文素养、文化自信以及高尚的政治品质,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高校声乐的学习中,许多学生,特别是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不重视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片面地认为美声唱法需要更多地演唱意大利语、法语、德语等作品,只有民族声乐的学生才需要唱好中国作品。在高校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课堂教学中注重气息、共鸣、咬字吐字等技能技巧的传授和掌握,而忽略了挖掘作品本身所需要表达的思想、精神内涵,导致演唱出来的作品无法感动自己也打动不了他人。因此,中国声乐作品思想、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所蕴含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均是中国声乐作品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
中国声乐作品本身反映着中华民族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时代的洗礼后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和民族品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英雄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前仆后继[4]。每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都会涌现出耳熟能详的声乐作品。这些作品振奋人心,至今仍被传唱:从井冈山时期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到延安时期的“信天游”《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从改革开放的《妈妈教我一支歌》到新时代的奋发图强和蒸蒸日上的《走进新时代》。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不忘初心》到建党百年的《领航》,等等。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既表达了人民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又表达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舞着亿万人的心。
歌曲《领航》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创作的歌曲,“无论多远,你都在我们身旁,信念永恒,初心不忘……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山高水长,昂首挺立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歌词深情地诉说着祖国的伟大和富强,表达着人民对党的热爱和赞美。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歌词以“鸟”为寄寓,用“暴风雨”“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来形容抗战时期祖国的土地被践踏,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情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象征着永不停歇的呐喊,直到死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这种生于土地、歌于土地、献身土地的深沉的爱。全诗凄婉而悲壮、愤怒中又交织着忧伤,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炽热的爱国之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延续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大量声乐作品体现出无数中华儿女在遇到困难后不退缩,发奋图强,为理想的实现而奋斗的决心。
歌剧《呦呦鹿鸣》是宁波市演艺集团根据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为蓝本而创作的浙江省首部民族歌剧。屠呦呦是宁波人,我国著名药学家。歌剧讲述了她从出生到童年、青年,再到中年走上药学科研之路,发现青蒿素并进行人体试验的故事。笔者有幸参与排练并演出,其中贯穿主题的唱段《青青的小草》的歌词为:“青青的小草,山野间悄悄地生,水塘边默默地长,蕴含生命的美好;青青的小草,任凭那风吹雨打,任凭那兽嚼虫咬,彰显生命的骄傲。”每次在舞台上唱起这段旋律,都会被其中蕴含的精神所感动,感动于屠呦呦在千百次努力下不放弃、自强不息的坚定职业理想信念,也感动于地方剧团克服重重困难把光辉的人物形象搬到剧院舞台的坚持和努力。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向往团结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由乔羽作词、徐沛东谱曲的《爱我中华》中唱道:“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歌词直接表达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场面。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无数音乐人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情创作了大量的抗疫作品,如《天使的身影》《最美的逆行》《武汉,不孤单》等。由史涌涛作词,柴京云、柴帅作曲的《美丽无双》“我向往春天的花香,我留恋夏日的阳光,我祈盼秋天的滚滚麦浪,在这阴云笼罩的寒冬,有你的大爱在我身旁”,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抗疫一线白衣天使们的敬意、牵挂和信任。“誓言无声使命担当,逆行的身影美丽无双,初心不忘时代脊梁,有你站立的天空如此晴朗”,歌颂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反映出在灾难面前,人民万众一心、无私奉献的民族品质与使命意识。
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灿若星辰,是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最肥沃的土壤,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其悠远的意象与丰富的情感表达,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依据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如《我住长江头》(李之仪词、青主曲)、《枫桥夜泊》(张继作词、黎英海谱曲)、《锦瑟》(李商隐作词、王龙谱曲)等均已成为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科举落榜,颠沛流离到苏州,他乘坐的船停泊在枫桥,当晚泛舟湖上有感而发的诗词,后由著名作曲家黎海英将其改编为声乐曲目[5]。歌曲中虽然没有直白的写出来落寞、愁苦的孤寂,但字里行间却都在诉说着一种“孤独”。“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满天”说明气温很低,天气严寒,从而渲染了凄冷的气氛;“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眠”,表明这仅仅只有“江枫”“渔火”做伴带着忧愁的不眠之夜;再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时,钟声本没有感情,但在这里却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最浓之处。当醇厚、悠长的钟声抵达诗人的小船,他的孤独仿佛得到慰藉。短短四句词展现了中国诗词字里行间的语言魅力和文字营造的意境魅力。而这首歌曲也最大限度地秉承了中国含蓄、优美、舒缓的旋律审美和古典诗词本身的含蓄风格。
中国声乐作品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不同类型的作品通过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专业课课堂的学习中。
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中的珍品,强调“音中有诗,诗中有音”,是音乐与诗歌的高度完美结合,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内涵丰富,多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如《教我如何不想他》《飞蛾》《梧桐树》《我爱这土地》等。在进行中国艺术歌曲教学的时候,必须首先通过挖掘歌词的意境、熟悉歌曲的旋律走向以及了解钢琴伴奏织体等因素,再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达到声情并茂,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如艺术歌曲《飞蛾》,通过音乐对飞蛾扑火过程的描写,折射出创作者本人的人生信念和追求。它的歌词是“我是一只飞蛾,请你不要笑我,远远地飞来,轻轻地掠过……”,而整首歌曲的结构、旋律、伴奏都是围绕着歌词所表达的意境创作,通过分析作品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强弱对比、情绪张力感受作品深层次的内涵,通过《飞蛾》的演唱,能使学生们体会寻求光明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尚人格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曲唱罢,歌者的精神与人格得以升华,仿佛在烈火中重生。
自新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诞生,中国歌剧史涌现了无数精彩的剧目,如《洪湖赤卫队》《江姐》《野火春风斗古城》《长征》等,这些剧目都是具有中国红色主旋律题材的作品,也体现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里面的诸多唱段经久不衰,在学期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对课程进行设计和安排,列出任务清单,通过任务分配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欣赏红色经典歌剧及其唱段。课堂上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多渠道地深入了解剧本,交流歌剧创作背后的故事。学生熟悉歌剧中的唱段之后,再进行各个唱段的精练,以及角色塑造的练习,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歌剧选段排练。比如在学习歌剧《江姐》的选段《绣红旗》时,首先引导学生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江姐》是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改编的,讲述了重庆解放前夕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故事,塑造了以江姐为代表的许多满怀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的共产党人形象。《绣红旗》唱段,其内容描写江姐因叛徒出卖被囚于渣滓洞集中营,通过绝密的途径知道了新中国要成立的消息,内心激动之情难以抑制,她们决定在狱中绣一面五星红旗,以表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伟大时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祝福。《绣红旗》就是她们一边绣红旗一边演唱的选段,通过这首选段把江姐与狱友对革命胜利的无限憧憬和对生死的大义凛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扮演江姐这个角色,深挖歌词中每一个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身临其境的二度创作。最后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演绎江姐和狱友,根据演绎的完成度,进行组合,通过释放学生的表演天性,激发她们舞台的表现力和创新性打磨作品。
随着民族艺术的繁荣,民歌、戏曲改编的歌曲越来越受到歌唱者的欢迎和喜爱,如今,已成为我国声乐艺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声乐体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内蒙古民歌《牧歌》、新疆民歌《思恋》《曲蔓地》、云南民歌《想亲娘》、山东民歌《包楞调》、贵州民歌《好花红》、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等等;戏曲风格作品有《故乡是北京》《贵妃醉酒》等。
对于00后大学生,他们接触最多的是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或民歌,戏曲对他们来说是相当陌生的,因此,在进行民歌、戏曲改编作品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不同民族的历史变革、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学生对作品的审美和人文价值在知识储备上有了认知基础之后,再进行风格和语言的学习。如笔者为学生布置新疆、内蒙古、云南、四川等各地民歌各两首,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有关各地民歌的文献搜集和演绎分配,之后每节课针对小组的学习实施情况进行歌曲演绎的探索和实践教学,通过不断的课堂打磨,最后以沙龙的形式作为期末展示。从节目单的设计到曲目的安排,从服装的准备再到沙龙节目的主持,都由小组内的成员合作、分工完成,从他们自己导学到把一首首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学生们收获满满。沙龙之后,他们表示这些民歌已深入他们的血液,且为我们国家拥有如此丰富的音乐宝藏感到自豪和骄傲,他们将了解更多民族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变为自觉。
在进行古诗词歌曲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吟诵诗词。每一首诗词都有自己的音韵和节奏,抑扬顿挫的吟诵方式不仅能让人达到情感共鸣,也能真切感受到古代文人的语调和诗词音韵之美。在学唱古诗词歌曲之前,首先按句长划分节奏和顿断,以体现诗歌吟诵过程中的自由停顿和节奏和谐。同时,应注意字音的声调区分,更好地以旋律线为基础做出不同的艺术处理,并根据诗歌的不同文体特征以及喜怒哀乐等情感特征进行强弱处理,使吟诵与诗韵美完全体现出来。例如在进行歌曲《凤求凰》演唱教学时,先让学生朗诵“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感受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慕和求之不得的焦灼内心,并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朗诵“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感受司马相如期待、惆怅的浓烈渴望之情。通过吟诵揣摩诗词的意蕴,体会吟诵的韵律感。有了吟诵的基础,再欣赏不同版本的《凤求凰》,分析、体会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后博取众家之长,加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运用适合的发声方法进行演绎。
在高校声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制定适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在教学中加大作品思政内容分析的力度,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从理性到感性理性相结合,从单纯追求声音技能技巧到思想上、技能上全面提升,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到课堂加舞台实践,全方位地提升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及二度创作能力,最终达到思政隐性教育与专业知识显性传授相结合。沉浸式的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人文素养、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