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岷县北城区幼儿园 包 瑞
幼儿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每个幼儿不仅要掌握各类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同时还应当增强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幼儿是单纯的、天真的,且有较强求知欲和模仿力,但是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较少、社会阅历较少,安全问题也会在幼儿的身边时常出现。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当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让幼儿知道预防安全问题的各种方法、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救等。只有不断强化、不断引导,幼儿才能够形成安全意识。
幼儿每天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通常情况下,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在不经意间,只有让幼儿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他们才能够积极应对各类危险,躲避意外伤害。在生活中,家长应当为幼儿讲述一些生活常识;在幼儿园内,教师应当在一日学习和生活中关注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我保护方法的养成。例如药品、热水是幼儿经常接触的物品,药品有时候会让幼儿误认为是糖,因此会吃到肚子里,杯子的热水也可能对幼儿造成烫伤。这样的事情都需要为幼儿详细讲解,并有效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药品和热水为幼儿进行讲解,让幼儿发表意见。例如一些幼儿说,如果杯子里冒着热气水就很烫,不能喝;还有一些幼儿说,先试着摸一摸杯子的外面,如果烫手就不能喝。针对药品,教师可以用木偶演绎误吃药品导致肚子疼的情景,让幼儿知道花花绿绿的药品并不是糖,不能乱吃。由此可见,在生活中,各类小常识都应当向幼儿讲解,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教师也应当通过构建与生活案例相连的情境,帮助幼儿区别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除了药品和热水之外,对于食品、玩具、插座等,都要让幼儿提高警惕心理,让他们知道哪些东西不能碰、不能摸、不能吃,进而最大限度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幼儿在观察生活时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种信息。在培养幼儿安全意识时,教师应当善于发挥环境的影响作用,为幼儿开展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更加综合的教育活动,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都具有安全教育的作用,同时墙面布置要紧贴幼儿的认知特征,以形象生动的动画、卡通人物等作为原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例如,当幼儿在室内乱跑,有碰撞的危险时,教师就可以和幼儿共同着手进行一些安全标识的装饰,引起幼儿注意。一开始,幼儿并不了解什么是安全标识,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幼儿进行讲解,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图片,并在班级内的电视机或者门上张贴“禁止触摸”的标识,在窗台上张贴“禁止攀爬”的标识,在楼道里张贴“禁止打闹”的标识,这样幼儿处于某个区域就会时刻关注这里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在活动区域也要重视标识的张贴,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块安全区域,在墙上张贴“110”“120”“119”等相关数字,告诉幼儿这些数字的含义。在玩具柜内摆上各类急救汽车,例如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等,还可以放入一些电话模型、手机模型,组织幼儿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锻炼幼儿的安全意识和求救能力。
幼儿在园内会经常参与户外活动,难免出现摔伤、磕伤或扎伤等各种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之后,教师要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并且还要在每次开展游戏之前为幼儿渗透自我保护的相关内容,使幼儿了解到遇到各种伤害时,第一时间应当怎么做。每次户外活动开始之前,要结合前面户外活动时出现的问题“以案说法”,让幼儿提前有相关安全意识的知识储备。例如一些教师在游戏之前设计了“小猪笨笨”的游戏,教师先找到一个小猪玩偶,然后在小猪的身上贴满创可贴,让幼儿大胆想象小猪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创可贴。幼儿看到玩偶之后,会发挥想象力,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一些幼儿说小猪走路的时候摔倒了,做游戏的时候被磕碰到了,教师再顺势让幼儿说一说摔倒之后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肢体动作,引导幼儿回答。例如一些幼儿会说,试着用手撑一下,避免摔伤脸部;滑滑梯的时候要扶好扶手,排队上下。教师还可以邀请幼儿走到讲台前进行表演,让其他幼儿观察。整个过程中,所有幼儿都会积极倾听、积极讨论,并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习惯。
直觉体验活动是指能够让幼儿真正激发情感共鸣、加深印象的各类活动。在幼儿园里,教师会为幼儿准备各种器械和玩具,幼儿可以自由地奔跑、自由地游戏,但往往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忽略一些危险因素。然而,出现痛苦之后,对幼儿来说感受会更加深刻。例如,一些幼儿看到别的小朋友摔伤磕破了,这样会让幼儿自身产生真实的情感迁移,这种体验也会有助于幼儿重视自我保护。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共同剪一些大眼睛,张贴在活动室内容易出现危险的地方,贴上大眼睛的意思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够注意到。例如一些幼儿将大眼睛贴在水杯上、花架上、窗台边、户外滑梯上、栏杆上等,这样一来,所有幼儿在看到这些大眼睛之后,自然会加强警戒心理,防止出现摔伤磕伤等。另外,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幼儿体验因不注意自我保护将面临的后果。例如,让几个幼儿在教师的保护下表演楼梯口的互相推搡,让个别幼儿假装摔倒,教师利用这个体验活动说明上下楼梯互相推搡、不靠右行导致的严重后果。
通常情况下,幼儿发生一些安全问题,多数是由于自身的行为习惯不正确。为此,教师在日常引导幼儿游戏或者玩耍时,应当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尤其是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一些行为并不正确,也难以形成习惯;加之幼儿在家时部分家长错误的引导,会使幼儿将一些不好的习惯带到幼儿园里面来,久而久之,很难改变。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语言提示帮助幼儿。例如在上厕所时、喝水时提醒幼儿都要排队,不要拥挤。只有教师不断提醒幼儿,才能够初见成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线条帮助幼儿规范行为,例如贴一米线,让每一个幼儿站在线上,不允许超过线的范围;在洗手池、接水池旁边贴上小脚丫,幼儿只能站在小脚丫上,不可以站在其他地方。这样一来,幼儿的拥挤现象就会不断减少,慢慢地,幼儿还会相互监督,如果出现错误,也会对其进行纠正。幼儿在洗手时、接水时还会加快速度,希望让其他的幼儿也快速洗手或者接水。如此一来,幼儿的道德意识也能够得到同步提升,极大地减少了各类安全隐患的出现。
每一个幼儿都有好奇心非常强的特点,并且做事情也会随心所欲,不知道轻重、深浅。例如一些幼儿会趁教师不注意,故意去触碰一些有危险的物品,或者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去玩。但教师也不能因此而过分限制幼儿的活动,要寻找让幼儿活动和培养幼儿安全意识之间的平衡点,通过各种生活情景,鼓励幼儿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每一次进行游戏或互动之后,教师都应当和幼儿共同总结,首先在各种活动中要观察幼儿自身的行为,寻找幼儿出现该行为背后的原因,让幼儿知道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例如有一次幼儿在回教室时,前面的幼儿直接将门关上了,导致后面的幼儿手被挤了一下,后面的幼儿发出痛苦的喊叫声,所有的幼儿都开始关注这个幼儿。教师此时告诉所有的幼儿,在经过门的过程中,谁也不可以玩门或者关门,不然会对其他的小朋友造成伤害。这样一来,每一次幼儿经过教室门时都会小心翼翼。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帮助幼儿分析怎样关门才能更加安全,一些幼儿还愿意自我展示一下,例如一手扶门把、一手扶门框,每一个幼儿都可以亲自实践一下,培养关门的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引导幼儿学习如何避免危险、如何保护自己。例如在使用剪刀的过程中,每一个幼儿都应当知道正确的方法,教师首先要告诉幼儿不能将剪刀对着自己或别人,拿剪刀或者放剪刀时应当避免触碰剪刀的尖部,使用剪刀时也要将手指正确放在每一个孔洞内。这样一来,在每一次遇到危险的时候,教师都是实时进行引导,长期积累之后,幼儿的生活技能和安全意识都会得到有效增强。由于幼儿的形象思维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基本常识,有效利用各种生活经验,能够帮助幼儿锻炼自我保护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借助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优势,能够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现阶段信息技术设备已经走进幼儿教室内,例如电子白板、电视机、平板电脑等,教师在进行备课或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时,也可以发挥这些设备的优势,让幼儿丰富自己的感官体验。由于幼儿生活经验不足,在户外活动时,常常缺少对安全因素的辨别意识;再加上现阶段每个幼儿都成长在物质条件比较丰富的环境中,家长以及长辈对幼儿比较溺爱,往往为幼儿包办很多事情,使得幼儿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不知道如何处理。例如滑滑梯时幼儿没有排队,你推我挤,就会造成危险,但一些幼儿并不认为这很危险,反而认为这很好玩;在冬天跑步时,一些幼儿由于太冷,把手放在口袋里,如果摔倒就会摔破脸或者摔破头。为此,每一个幼儿都要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技能,尽可能避免各类伤害。但如果在课堂上只采用说教式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往往难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幼儿展示各类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新鲜的事物,让幼儿感知到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幼儿阶段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重视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保证幼儿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引导幼儿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教师和家长应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幼儿身边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一定的措施,教授幼儿避免危险以及合理处理危险的方法,从而使幼儿生活化、社会化能力得到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