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教研共同体实施策略探索

2022-02-09 00:45尚云飞
科学咨询 2022年14期
关键词:片区共同体教研

尚云飞

(甘肃省兰州市第三中学,甘肃兰州 730000)

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各地中小学都把打造特优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1]。为了保证教师能够真正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构建有益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教研共同体来促进本地区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传统方式,主要包括研究发展取向以及场地为本取向两种基本模式。研究发展取向模式下,学校改进行动计划一般处于依赖外在力量的被动发展地位,外在力量往往在学校教学改革、教学资源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确定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体,教师及学校在学校教育改革中居于从属地位;场地为本取向模式下,主张学校教育改革权力的回归,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具有独立的主导及话语权,能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所处地区特点、文化背景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改革体现校本性以及可持续性。

一、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构建,首先要根据所在区域学校教师发展现状及改革趋向,以基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来确立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工作重点;其次,要围绕终生学习理念及解决教育教学面临的实际困难等关键点,本着共同的职业理想与信念,基于真实的教育情境,建立具有教师职业精神的相互支持、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学习型组织;再次,教研共同体的设定范围既可限定于区域内办学规模、办学性质、师资力量相近的几所学校之间,也可以基于本校自身教学力量和育人环境开展,既可以在不同学校的同学科组之间构建“大学科”教研共同体,也可以在同学校的不同学科之间构建多元化的校本教研共同体。基于此,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学校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出于共同教育改进目标,围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构成一个密切联系、共同进步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通过个人持续的教学反思及与团队的交互学习,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跨学科专业知识的交流共享、创新转化从而实现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

二、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教研共同体实施策略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及师生发展,同区域学校应加大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力度。区域教研共同体是片区学校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组织单元,是教师交流研讨教学问题、共享教学智慧、创新教学方法的专业成长平台[2]。需要学校立足于区域内教学改革要求和教学实际,大胆创新模式,积极推进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构建。

我校作为兰州市中学教育管理片区牵头校,近年在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方面,围绕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这一核心目标,积极创新片区教研机制,加强片区大学科组建设;打造多类型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良好环境;实施精准有效的校本培训,满足区域内各层次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以新课程、新中高考改革为着力点,充分挖掘片区教育资源,将区域内师资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引导教师不断走向深度的专业学习。区域教研共同体在运作中始终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开展真教研,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互相交流与合作中,积极探究、解决问题,学校骨干教师综合素能明显提升,有效促进了片区学校的共同发展。主要策略如下:

(一)以课题为支点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为了保证教研共同体的正常运作并切实发挥对教学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学校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关教研制度,构建由片区牵头校统筹管理,成员校负责过程督导,片区大教研组、备课组具体实施的三级区域教研新机制。确立以课题为支点的教研组、备课组区域教研共同体运行模式,针对课题内容、存在问题、改进方向、探究策略以及预期成果等展开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案、有评估的教研活动。在具体实施中,不同年龄段学科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发展需求,提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与质量提升的问题及困难,与学校主要领导展开探究研讨,以此作为各学科的微型教研课题,形成具有明确教研方向、有助于推动教研共同体探究与成长的系列研讨主题。所形成的微型教研课题在探究中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而展开,以保证教研与教学实践的紧密联系,使教研成果更符合教学实际,也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同时,借助教研共同体这一平台,片区学校可设计开展说课评课、读书分享以及教学案例分析等教研共同体专题教研活动,以帮助教师快速充电和持续成长,为教师创造一个呈现个人教学能力的平台,不断激发教师的教研创新性和主动性。

(二)以研训为核心促进学习共同体成长

教师专业性的提高是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也是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3]。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要提升教师专业授课及创新思考能力,学校应当立足于新高考3+1+2的改革方向,围绕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要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创新精神,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要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与学活动,实现生生、师生互动交流,以不断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入地、创新性地理解与思考。为此,学校需围绕培养教师相关能力素养加大培训力度。当前学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一是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创新,主要以听课、评课以及外请教育专家讲座等方式为主,教师缺乏参训主动性,也没有对教学形成独特、深入的思考,意识不到自己在专业和业务能力方面需要尽快提升的地方,因而未能深度融入培训中,培训效果有限;二是培训缺乏系统、严密的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缺乏可持续性,导致教师参与率不高;三是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需求相脱节,特别是对应我市新中考、我省新高考的变化准备不够充分,对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等方面的培训比较滞后,同时培训也未能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痛点堵点展开培训,制约了教师的参训积极性。针对上述情况,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不断拓展研训主题,丰富培训形式,成为目前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提升与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区域教研共同体在实际运作中,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广泛调研、精准分析的基础上,顶层设计多元化的共同体类型,用共同体美好发展愿景吸引教师自愿参与,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同时要围绕教学实际需求实现交流、共享与合作,促进教师教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共同提升。

(三)以问题为导向驱动校际教研共同体构建

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其主要价值在于围绕共同的教学疑难问题实施校际交流,以针对教学重难点展开研讨,期间共同体成员需要结合实际撰写教学反思,并对教学实践中的心得进行总结提炼,在此基础上进行有价值、有目标的深度研讨。教学研讨要以问题为驱动,问题的创设要与教师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且具有共性与典型性,这是实现区域教研共同体深度探究的前提条件。区域内各学校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共享先进教育理念与优质教学资源,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展示借鉴先进教研成果,学校间可选派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教学交流等,基于问题推动校际教研共同体的深度合作。

1.确立有效的主题教研研究方式

在教研共同体的运作中,应首先根据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确定教研主题,由教研共同体各学科教师围绕课题展开个人教学论文撰写、教案评比等,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经验推广与交流,以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思维和对教学的深度思考。还可以与区域内在研究方向上相同或相近的教师组成教研团队展开交流探讨,并围绕问题的解决搜集资料,进行资源与信息、经验与技巧的共享,以此推动教学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视野得到拓展和丰富,同时提高了其资料整合能力,以及与同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素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实施有效集体大备课教研模式

这种交流方式是指区域内教师之间围绕教学实际中经常遇到的、不易解决且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展开深度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交流方式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如,教师之间展开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这些交流方式中,教学观摩较为常见,是指教师参与旁听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从中吸收教学所长的一种观摩式学习活动。集体大备课则是指教师之间围绕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共同备课,并在备课过程中就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进行知识、经验和感悟的共享,同时就教学中的突发性事件以及学生在学习中会共性面临的问题等通过集体备课来制定解决预案。

3.进行有效的片区校本课程培训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需要学校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将教材内容与校本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展开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增强实践能力。为此,要提升教研共同体的合作质量和合作成果,教师个体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对教学改革要求及方向的敏锐把握能力、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研共同体中提出有价值的思考和探索,并与同行展开深度探讨,有效听取和吸纳他人之长用于改善自我专业技能。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具体实施中,可从区域内各学校中评选出校本课程开发最成功、且形成成熟经验的学校及教师,要求以此为标杆,为其他学校及教师介绍经验,使其他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少走弯路,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创造性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以生动的案例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帮助广大教师吸收、落实先进经验,快速提升专业能力。另外,也可邀请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家进行片区培训,指导课程开发的实施措施,以整体提高区域内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实施水平。

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构建使更多教师能够得到持续的理念优化和专业成长,是推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发展的良好平台,对于优化学校教研环境和文化变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研共同体的运作中,教师通过持续学习确保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教研组围绕教学课题展开探究,教师间就教学信息与资源进行共享与交流,完成教学目标,学校通过组建读书工作坊,开展主题读书会等形式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还可以通过开展网络培训及校际考查、外出培训等互联网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增进区域内学校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多样的共同体研修形式推进学校教育环境优化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三、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成效及思考

我校在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也产生了一些思考。一是借助教研共同体,使教师个体得以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动了学校基于师生、生生深度对话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二是片区大教研机制的构建使校际教研共同体日益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共同体成长的专业平台,促进了区域内共同体成员业务能力的整体提升,推动区域教育特色的形成。三是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利于学校基于学习规律建立有助于促进教研与协作,对话与深度合作的多类型学习共同体,对探索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构建策略与规律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区域内各教研共同体的发展水平不均衡,有些教研共同体目标定位不清晰,运作不够顺畅,学校教研主管部门对教研共同体运行过程中的指导和管理不到位;有些教研共同体成员教研创新意识不足,主动性欠缺,缺乏有效的推进策略,共同体成长缺乏活力。学校在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总体规划,同时,也要关注对教师文化及学校文化建设与传播等方面的探究,以营造有益于推动教师学习共同体不断优化和改进的学校文化氛围。

总之,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好的教师团队,学校的各项建设等于空中楼阁,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将失去重要的助推力[4]。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学校结合本校及区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与途径,积极搭建各类教研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真正促进有益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构建。

猜你喜欢
片区共同体教研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