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彦荣
(甘肃省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陇南 742300)
中等职业学校是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自己主要的工作任务的。这一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就成为衡量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生具体学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学,学得效果怎么样,都脱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指导与评价。教学活动就教师“教”的方面来说,其实质是教师如何应用物的要素,创设一个最适宜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环境,并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去利用这个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说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在教师有效的控制之下。技能教学与一般的教学活动不同,实操性更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技能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技能的实践者;教师既要通晓理论,又要能够具体展示高超的技能示范动作。教师懂,不代表他能使学生懂;教师会,不等于他就能让学生会。教师怎样理解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怎样看待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否清楚技能的分类及不同技能的特征,如何看待学生在技能学习中的体验与感受。即教师秉持有怎样的技能观。它影响着技能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
教师是学生技能学习的指导者、评价者、促进者,教师的技能观,直接影响到学生技能的培养及形成。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中职学校教师持有的技能观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在人们通常的认知中,常把技能与技术这两个相近的词语等同看待,或者相互替换。比如,人们常说某人开车的技术很好,某人打篮球的技术非常棒等习惯用法。这实际上是在用技术一词指代了技能概念。还有一种更为错误的看法,认为技术是科学知识,而技能不是知识,基于此而产生出一种愿意去学习技术,而不愿去注重技能培养的态度及想法。事实上,这两种看法都是不正确的。技术与技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看待,相互替换;技术与技能是不同知识范畴的概念,各自应用的领域也不尽相同,更不能说哪一个更重要。
技术是人们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根据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性状、功能、用途加以改变,让事物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而总结出来的方法或方法原理。技术是可被记载下来的静态的书本性知识。每一种技术都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一种技术可被不断地丰富发展,也可能由于不再适应于实际需要而被淘汰或被其他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例如,由于电子存贮技术的发展,现代的电子化的相机、摄像机取代了早先的光学感光相机、摄像机;高效快捷的激光照排技术取代了传统的铅字排版印刷术。
技能是人们为了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通过练习获得的自动化的动作或动作系统。技能是行为和认知活动的相互结合,是操作性很强的知识,是把技术以合理化的方式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解决具体的问题的能力,它的实践性更强。比如,同样技术参数的同型号相机,训练有素的摄影师会拍摄出比一般人有艺术感的画面,这是摄影技能的不同造成的差别。
技能是包含技术的,人要掌握技能,首先要掌握技术。获得某类技术的知识或认知后,人才能获得技能。技能是以技术为应用基础的。举个例子来说,为解决汉字的输入问题,人们根据电脑程序的编码原理和汉字的书写规律及笔画特点,发明了五笔字型输入技术。学生在学习了五笔字型输入技术后,掌握了汉字拆分方法及相应的字根键盘分布后,能够熟练地在电脑上处理汉字文档。这个过程就是将技术转化为可操作的动作技能,使技术变成了真正可以实际应用的技能。
技能在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比如:读、说、听、写、算这样的基础技能是人学习任何知识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只有掌握了某些技能,人才能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教师对技能概念必须有一个准确完整的理解与认知。只有这样,在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时,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师心里才能清楚地知道是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才会在方法、手段、途径的选择上做得恰当合理,使整个的教学活动变得井然有序,教学行为才会是高效的。最糟糕现象是,有些教师不懂得技能的分类,不清楚不同技能的特征,搞不清楚不同技能活动对象指向及活动结构的不同,不清楚不同技能形成过程及所需要阶段的不同,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不断地练习。学生是不清楚怎样的练习才是有效的操作练习。机械地重复,耗时费力,反倒会使学生越练越迷茫,直至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对技能概念的理解认知,直接地影响到了学生的技能形成与发展。
技能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动作技能,一类是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是指人们为了完成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或为达到某种目的,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时,借助于自己的身体,所表现出来的高度协调化自动化的身体活动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人在某种活动过程中,那些外显、可观察得到的动作或动作组合(动作系统)。一个人越是能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身体动作完成任务,那么他的动作技能水平就越高超。人的这种能力不是先天性的,是需要在长期练习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地形成的。比如说打球、开车、操作电脑、跳舞等动作技能,都是在一个较长时间的练习中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把人的各种基本的动作整合成一个自动化的动作系统。
智力技能可以这样来理解: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头脑中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知觉、表象及概念。这些知觉、表象、概念是被概括化抽象化了的,我们将它称作为映像。人脑中贮存的映像能够使人脱离开具体的事物来进行认识活动。因此,智力技能活动中,人仅凭眼、脑来进行活动,活动对象不是指向外部事物而是头脑中内化的映像;智力技能在活动结构上不是外部的动作而是人的内部语言,即智力技能是借助人的内部语言来实现的。(平常人们使用的语言是用于交流沟通的,是外部语言。)基于智力技能的活动特点,我们就可总结为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智力活动的方式,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本质上说就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包括感知、记忆、想像、思维等认知因素。比如写作、计算、分析数据、广告创意等活动就属于智力技能活动。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在活动对象,活动的结构、活动的要求上不同,但两者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相辅相成的。人的任何动作行为都是受人的头脑的控制、支配与调节的,也就是说在动作技能的操作或练习中必然有智力活动相伴随。智力技能在最初的形成时,常常也伴有明显的外部动作,在不断地练习之后慢慢脱离了外部动作。智力技能的发展能推动动作技能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动作技能得到更好地迁移。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这两方面技能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够促进学生技能的全面发展,为其今后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做到信息传递的明确与高效,不应有含糊不清和错误的存在。尤其在技能教学中,学生动作模式的建立,操作动作的准确规范,是要尽可能地去避免信息传递中失真现象的存在,或努力地纠正由于信息失真而造成的错误。如果有信息失真的存在且得不到及时的纠错,那么技能教学就不会是成功的。
人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一种加工过程。依据人脑对信息加工方式的不一样,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成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不同的表征形式,其获得过程,学习的条件也不相同。作为教育者,教师应对两类知识的不同特征有细致的了解,根据两类知识的不同,选择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组织形式;指导学生时,也要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不同,具体学习的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来进行指导,方能做到指导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不注意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去实施教学,教与学恐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陈述性知识表述的是事物及事物间关系。就是通常学科意义上所说的概念、定义、原理等。命题和由命题构成的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复述是获得陈述性知识主要的方法;其提取是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再现。
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是“如何做”的知识。产生式是这一类知识的表征方式,其获得要经过模式识别和大量的动作练习来完成,其外在表现为自动化的动作或动作系统。程序性知识是输入信息的变形和操作。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两类知识虽有不同,但在很多活动中,却是结合在一起的。掌握了陈述性知识就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建立起了前提,铺垫下了基础 。技能培养的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先对相关的概念、操作原理、事实、行动步骤等陈述性知识进行理解学习,再将这些陈述性知识与对应的动作、行为联系起为,形成一个个产生式。第二个阶段是程序化阶段。不断地练习,将一个个产生式联合形成产生式系统,脱离开陈述性的知识。于是陈述性知识就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第三个阶段是自动化阶段。
在专业教学中,这两类知识学生都必须掌握。只注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忽视对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即重操作而轻概念理论,这种错误的观念在教师和学生中广泛地存在着。许多学生学理论时,急着要去实训,而实训时却不知该如何做,或操作中动作有卡顿,或动作执行不下去,动作的连锁、转换、协同性不够好,技能结构层次低,自动化程度不高。
中职学生对学习技能是抱有热烈的期望的,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丰富和发展自己。虽然这种热情并不能成为他们掌握专业技能的条件,但教师却要保护他们这种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情境、学习性质和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为学好专业技能铺垫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具体实训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达成目标,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满足感,强化他们把练好技能作为自我实现与发展需要的途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原始的热情转变成学习技能的持久动力。
技能实训中,学生能否做出准确规范的动作,是需要教师做以示范与讲解的。教师的示范讲解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动作的模式。也就是说,教师的讲解、示范具有导向作用。
教师要一边做示范一边做讲解。动作速度要慢,便于让学生观察、模仿。复杂动作或动作系统必须分解示范,操作步骤清晰,让学生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以及动作之间的执行程序、执行方式,防止因信息量过大而导致学习进行不下去。
在示范讲解之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动手,可先要求学生复述相关概念、操作原理、操作步骤,描述示范动作,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活动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便于准确地把握动作的结构与特点,有利于他们理解、模仿。
练习是掌握技能的最基本的途径。根据实际情况及学习进度,灵活地选择练习方法。有实训条件时,进行实地操作练习;当实训条件受限制时,要求学生进行心理或身体练习;针对性训练时,要进行程序训练。
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操作,随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或组织学习小组相互观摩,互相评价。通过这些外部反馈手段,学生才能辨别自己动作的正误以及是否达到要求。练习到一定的程度后,要求学生在操作中通过自我感受来进行反馈。通过反馈不断地纠正错误操作,才能促进技能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专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不但需要学生本人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发扬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而且要求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