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副刊,在坚守品位中体现思想担当

2022-02-09 00:24王小琴
传播力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春江副刊江苏

◎王小琴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社全媒体新闻采访部,江苏 南京 210000)

江苏经济报作为经济大省唯一一张经济类行业报,在20世纪80年代开办之初,就开设了“春江”副刊这一个体现人文性和精神性的阵地,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进入新世纪,由于报纸改版等原因,春江副刊停刊了十多年。2017年,为了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给读者带来更优质的阅读体验。江苏经济报编委会决定重新复刊《春江》副刊。复刊后的《春江》副刊设有人文江苏、春江观潮、杂谈随感、风物志、边走边唱、流金岁月、心灵驿站、美丽乡愁、城市笔记等多个栏目,其内容涵盖的社会面广,主题丰富,聚焦国家政策热点、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反映地方风土人情,同时对读者起到滋润心灵、凝聚力量的作用。版面内容巨细结合,既有宏大叙事,也有短小细微;作品雅俗并举,既有一定学术性、理论性的文章,也有颇具生活性、通俗性的作品。版面设计清新典雅,给专业性强、注重经济深度报道的行业报开辟了一个清新自然、雅俗共赏的平台,因此,重新受到众多读者的关注。

一、以坚守品位提供一方心灵净土

“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1]”显然,早期报纸由新闻和评论两大部分组成。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出版了附刊“清闲报”,报纸从此有了副刊这个新成员。从诞生之日起,副刊就是正刊新闻更高品位的延伸和更细腻的补充,一直发挥着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春江》复刊以后,首先主打文化品位牌。副刊所拥有的文化特质和所承载的精神,是读者所渴望追求的,也是一份优秀报纸所必须具备的品位。“名家之约”是春江副刊精心打造的栏目,主要是约请国内一线著名作家撰写原创散文,并独家首发。著名散文作家红孩的《如果我们不曾相遇》,以真挚的情感首先打动了编辑。在信息传媒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最远的往往是最近的,最近的则有可能是最远的,这不仅发生在朋友、同事之间,也发生在亲属之间。红孩的这篇散文,讲述了文学界朋友的真实交往故事,文章中许多人物细节是确定的,是作者的直接经历,很容易引起联想共鸣。生老病死折射出人性的复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更呼唤对生命的珍惜,对真善美的珍惜。作品娓娓道来,看似随意实则精心,情感真挚,感同身受。“杂谈随感”栏目文章《麋鹿记》通过对麋鹿这种珍稀动物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到作为国运兴衰活的象征——麋鹿经历的一场浴火重生的悲喜剧,从而希望大家保护珍稀动物,让麋鹿与人类共享自然的日子尽快到来。全文内容丰富,精炼有序,全篇娓娓道来,读来亲切感人,又不乏哲理思考和理性升华,此文获得2020年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风物志”栏目约请江苏知名作家赵培龙写的散文《每片叶子都在讲述故事》,从300年前沙皇特使的嗜好入笔,由《恰克图条约》进而引出晋商,再水到渠成地谈到武夷红茶,并由茶的种植、繁育、采摘、制作、分捡、包装、运输、销售等全过程,鸟瞰式拉开那条连接欧亚的万里茶道、经营盛况和人文交流。表面看,作者在写茶和茶的交易,其实是在写茶的文化、茶的历史和文化交流,以及欧亚文明的交融、渗透与撞击,此文荣获江苏省2019年度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除此以外,副刊“心灵驿站”栏目,主要都是情感随笔,真实再现寻常人家烟火味;“流金岁月”主要刊发忆旧散文、随笔作品和纪念文章,“西窗烛影”则是读者发来的读书随笔,散发着浓浓书香。这些作品释放了迷人的魅力,春江副刊的品位也因这些优秀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深度和文化高度而日渐提升。

二、以思想担当引领新时代刊物方向

报纸副刊在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从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副刊,即附属于《字林沪报》的《消闲报》创刊迄今,累计已有超过五千种报纸副刊存世,它们是中国新闻史上一道夺目的光芒[2]。中国的报纸副刊有着“铁肩担道义”的传统,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副刊一直是举旗者、弄潮儿。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副刊要重新高举起弘扬优秀文化,引领时代风气的旗帜,这是百多年来副刊的优良传统,也是副刊责无旁贷的使命。《春江》副刊开设的“春江观潮”等栏目便担起了弘扬优秀文化、观察时代引领生活的使命。栏目作品所表达的话题和感受主要聚焦当下国家政策热点,反映当下社会现实,切中人们当下所关注的事物。如“春江观潮”栏目刊发的作品《棒冰的“文化味”》关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蝶变,因为这是时代的大课题,也是发展的真难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正纷纷对此探寻出路、求索新路。《棒冰的“文化味”》以一支小小的棒冰为例展开评论,通过讲述扬州瘦西湖五亭桥图案棒冰、以大运河为灵感设计的大运棒冰的热卖故事,透视这两款文创“网红产品”的成功之道,进而提出“文化人要有市场意识、商业思维,生意人也要具有文化情怀和使命担当”的核心论点,指出用文化去引领,靠创意去创造,千方百计提高产品的“含文量”,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新路。整篇文章讲故事娓娓道来,讲道理鞭辟入里,语言生动活泼,行文丝滑流畅,一经刊发,广受好评,新华社新媒体等诸多平台广泛转载,阅读量突破百万人次,起到了很好的启迪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实体书店的存亡一直牵动着文化人、爱书人的心,对于近来各地涌现的网红书店大家也褒贬不一。“春江观潮”栏目刊发的另一篇作品《实体书店与网红路线》,剖析和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线下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之道,提出“走网红路线,已经成为实体书店的自救之道”的观点,同时,通过自身的体验以及观察,表明经济市场的规则决定适者生存,把书与书店神圣化,解决不了书店的生存问题。这对于当下厘清文化与商业的关系、转变文化发展误区、戒除浮躁意义深远。文章观点鲜明、切中肯綮、论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文字平和简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文获得2020年江苏省好新闻(副刊作品)三等奖。总之,“春江观潮”等栏目刊发的作品不是静态呈现文化表象、简单阐释文化现象,而是坚持从社会热点、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上寻找热点话题,这样的内容,就既具新鲜感又具分量感,让“春江”副刊的思想性凸显,成为一块吸引新老读者的精神绿洲。

三、以内涵挖掘体现地方人文特色

副刊作为报纸富有地方特色的板块,本土文化是其人文“富矿”。本土文化对广大本地读者而言,浸身其中,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和亲近感,读之在目,会然于心,自然会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珍惜之心。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历史悠久,自然景观、物产资源丰饶多样,拥有缤纷夺目的民俗风情和广博深厚的文化积淀,《春江》副刊的主打栏目“人文江苏”就是对江苏各地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进行全景式报道的好栏目,栏目开设的主旨是不仅要办出鲜明的本土特色,表现江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文化味,也要有高境界的精神追求。栏目开设后涌现出一批内涵深厚、文风雅致的散文力作,这些涵盖江苏名山、名楼、古镇、古村、古寺的文化散文精品,以小切口关注城市和乡村文脉的变迁,既有理性的凝重又具诗意的激情,更散发出现代的气息,让读者读出了美好江苏的独特韵味。散文《红 色 李巷》写了被称为“苏南小延安”的南京市溧水区李巷村的前世今生,通过村中的石径串起了一个个红色记忆,为读者展现了一批新四军将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光辉形象,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从抗日烽火中一路走来的李巷,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前行。

《铁轨公园的流年》叙写了昆山的高架路下一个绿荫遮掩的口袋公园,小得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它有着鲜明的主题。这个铁轨公园见证了从曾经掌握在英国人手里的铁路、到现在国人的“黄金通道”、沪宁沿线一百余年间的深刻变化。“自然,真正发生巨变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奔驶于原野上的动车组,恰似时代潮流滚滚向前,而今天的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交通上同样有赖于此。”

《小徐庄遗址:尘封的记忆》则是写了江苏徐州新沂棋盘镇的一个小村庄小徐庄村在1998年发掘到黄淮地区大汶口文化早期偏晚阶段遗址,面积3.5万平方米,墓葬近100座,房址多处,灰坑70余个,史前龙窑遗址一处。出土文物1 200余件,国家珍贵文物近百件……在一个平常的小村落发现的这个遗址古老而厚重,让人们对江苏的远古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自己的历史、民族和国家更加充满自信感和自豪感。《延续千年的文脉》写的是江苏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坐落在泰州市海陵区迎春西路历史上著名的安定书院。历史上江浙一带著名的安定书院有三所,即泰州安定书院、扬州安定书院、湖州安定祠。这三所安定书院以泰州安定书院影响最大,在历史上谈到安定书院一般都是指泰州安定书院。泰州之所以最早建安定书院,是因为北宋教育家胡瑗是泰州人。他主张“明体达用”,且首先在泰州进行讲学实践。如今的安定书院旧址上也建了今天的江苏省泰州中学,这里承传源远流长的“教育基因”,贡献了一大批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企业家等栋梁之才。《延续千年的文脉》一文,让读者穿越千年漫漫时光,重温了那段书香浸润的沧桑岁月。

四、以唯美诗意呈现平凡生活中的小美好

普通人的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能将日常生活写得新鲜有趣,富有诗意和激情,会给读者耳目一新或有所启发。尤其是近年来美食作为一种文化,在我们这个和平美好的时代里被彻底放大。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美食讲述家乡故事,成了传播地方特有文化的最佳途径,“因为爱美食,所以更爱生活爱家乡”悄然兴起。《春江》副刊的栏目“风物志”介绍了多个地方美食。作品《一团江 南青》以优美的文笔将江南的青团描摩得细腻可人,形象而有生气,读后感觉这就是春天的味道,“软软的、韧韧的,还有那抹不去的江南回忆”。《大地有声“侧耳”听》一文将俗称鱼腥草的侧耳根写得充满诗意富有激情,文字优美细腻,它的生长过程宛如一场春天的盛事,读之便是美的享受。《推浪鱼》一文写的是江苏苏北沿海咸水与淡水交汇处的湖泊河汊中常见的头大身圆的鱼,因它们常在翻滚的波涛中忽隐忽现却绝不退缩,所以被称作推浪鱼。作品详细地介绍了几种推浪鱼的烹饪方式,氽汤、红烧、清蒸、油炸、盐焗等等,鱼肉洁白光滑,独具风味,让人难以忘怀。

怀旧是一种诗意化的时光追忆,一种情感化的生命体验,《春江》副刊也推出了一批怀旧类的散文,不仅情感真挚,而且深具历史意识。一些民俗风情、民间传说,或具有独特性,或具有普遍性,其中又含着积极向上、向善的人情事理,从时空方面拓展了作品的广度与意义深度。“美丽乡愁”栏目作品《茅窝子》中的茅窝,是江苏不少地方的人就地取材、巧妙编制的一种草鞋,用来取暖抵御寒冬。在农村普遍,城市少见,穷人穿得起,富人不嫌弃,老少皆宜。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茅窝早已从生活中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生活艰难、贫困交加的流年岁月,茅窝所给予人们的温暖,是享受过的人铭记于心的乡愁。《冬寒喝羊汤》中对羊汤的生动描写“几片羊肝、数条羊肚和羊头肉,再加上些许羊血,用沸腾白汤,高冲入碗,略烫后滗掉,再舀一勺羊汤注入碗中,再滗,如此三次后,羊肉馆里的肉香,已是绕梁不去……”,贴切细腻,让人读后垂涎欲滴,同时还有一股柔软的乡愁扑面而来。《遍地荷花是我家》呈现了宝应这个荷藕之乡万亩藕田与百里荷花的天然之美,那荷叶上的水珠、鲜嫩的莲蓬凝结了很多前来游玩观江的城市人的故园情结。

五、结语

诚然,《春江》副刊在强调坚守品位和思想性的同时,并不是固步自封,拒绝拥抱新时代,而是要与时俱进。如何借鉴新型网络传媒的成功经验,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将音频、视频、官网、公众号、APP等新技术新手段引入到当下的副刊编发中,是副刊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春江》副刊在复刊之初便首先实现了纸媒上网,与新媒体共舞。江苏经济报的官网开设了副刊频道、江苏经济报入驻的第三方平台今日头条头条号等也同步推出副刊作品,放大了作品的影响力。下一步《春江》副刊在考虑紧跟新技术发展步伐,利用新媒体技术突破内容瓶颈,加大有效推送力度,增加作品的阅读量和“爆款”量。如利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H5技术将“人文江苏”等栏目内容配上相应的音频或VR视频,或者通过对作品涉及的景点的直播,让读者享受沉浸式阅读的便利;利用手机扫二维码等技术实现传播的移动性。必要时可坚持移动优先、先网后报的传播路径。在纸价不断上涨,纸媒版面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新媒体平台为副刊增加了更大的生存和发挥空间,可以增开内容更丰富的网络版,实现报网的互补和融合。如创办“春江在线”网络主页,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对报纸《春江》副刊的内容作大幅的延伸。网络主页除了转载《春江》副刊的文章外,同时也可选摘江苏经济报所属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以及与其他有版权协议的报业集团的品牌文章。这样可将这些品牌的读者吸引到江苏经济报的线上自有平台上来,提高江苏经济报及《春江》副刊线上平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要加强与读者在互联网上的互动。如查看留言,把编辑想说的和读者想看的很好地加以结合。开展线下活动,如组织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予采风和观光活动,组织小作者夏令营,增加作者读者对副刊的黏性。

总之,在当下全媒体的业态环境中,副刊在编辑手段与传播渠道上需要加以改造和创新,但是副刊作为独特气质的文化种类和文化产品,依然要坚守的是它的思想深度和文化高度,创造独特的版面,开辟独特的视角,体现一份报纸的审美及情怀,培养一批忠诚的读者。

猜你喜欢
春江副刊江苏
最特别的树
数读江苏
春江水暖鸭先知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真诚善意做人 精致完美做事——访绿城·春江明月项目执行总经理 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