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人人健康和长寿

2022-02-08 11:54田地
百科知识 2022年21期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率素养

田地

2016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制定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简称健康中国)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中国同样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

简单地讲,健康中国的目标是要让每个中国人远离疾病,与健康相伴,且更长寿。2019年,国务院发文推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今年7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消息称,健康中国行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健康风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能力明显提升,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全民参与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个死亡率”降低

健康中国阶段性成果的一个重大标志是,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这表明中国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能力明显提升,且集中体现在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降低上。

人均预期寿命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要提高人均预期寿命,首先要从生命的起点努力,即降低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简称三个死亡率)。人在出生后,经过最为脆弱的婴幼儿期并顺利成长,才有机会迎来未来的健康生活。如果婴幼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高,自然会降低总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由于婴幼儿主要是由母亲来照料和孕育,如果孕产妇死亡率高,也会增加婴幼儿死亡率。

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8.1‰、10.7‰,孕产妇死亡率为20.1/10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不过,健康中国行动进一步降低了“三个死亡率”。《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婴儿死亡率已下降到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7.1‰,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6.1/10万。

健康中国提出,要降低“三個死亡率”,必须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且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等。在这些方面,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母婴安全计划包括妊娠风险防范水平提升、危急重症救治水平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妇幼专科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诊分娩满意度提升5个方面。其中,危急重症救治水平的提升特别有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中国各地医院针对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常见危重症,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专项技能培训和快速反应团队急救演练,要求紧急剖宫产时间(自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努力控制在30分钟以内并逐步缩短;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救治医患沟通机制,在救治抢救期间,医疗组应当指定一名产科医师负责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

同时,推进孕产期全程预约诊疗,引导孕产妇在助产机构建档时确定主管责任医师,鼓励由一名产科医师或一个产科医疗组为未转诊转院的孕产妇提供全程系统保健服务;规范开展专业陪伴分娩等非药物镇痛服务,鼓励开展药物镇痛分娩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家属陪伴分娩。

导致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出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肺炎、原因不明事故、意外事故。针对这些因素,中国各地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妇联和基层政府通过推广窒息复苏技术和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强化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培训、提高农村儿童保健质量、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等,推动围产期、产前产后一体化和多学科诊疗协作;加强新生儿筛查、评估、管理、救治和访视,推广儿童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评价,加强0~5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和0~6岁儿童残疾筛查等,有效降低了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

重大疾病防治获得成果

在人类生命的成长期、成年期和老年阶段,减少疾病、降低重大疾病导致的死亡不仅是增加人均预期寿命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公众健康生活的重要措施。

健康中国的目标之一是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加强常见病防治。如今,我国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7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分析了近30年来导致中国居民死亡的十大疾病,分别是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肺)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癌、道路交通伤害、胃癌、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新生儿疾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脑卒中位列“十大疾病”之首,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如果能有效防治脑卒中,就能减少死亡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我国,脑卒中呈现明显的“四高”特点,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约有50%~7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情况。脑卒中一旦发生,就会对脑部造成损害,脑卒中的后遗症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给患者及家人带来极大负担。

在每年10月29日的“世界卒中日”,全国各级疾控机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卒中中心的医护人员都会组织科学传播,开展公益义诊、技术推广、送医送药、患者随访等形式多样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活动。在诊治技术上,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邀请全国300余位专家分52个小组赴全国330余家医院,围绕脑卒中诊疗技术、工作流程和多学科协作模式等问题开展现场指导,培训推广先进的管理模式,推动我国卒中中心规范化、同质化建设,提高诊治水平。

自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以来,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开展了“中国千县万镇卒中识别与分级诊疗行动”,旨在提高区域内脑卒中识别、诊疗及科学转运能力,提高脑卒中患者溶栓和取栓治疗的比例,健全区域内双向转诊、上下联动、防治结合的脑卒中分级诊疗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推动区域内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减少因脑卒中导致的残疾和死亡,节约医疗资源,减轻社会负担。

再加上对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干预,如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控制吸烟、喝酒、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等,使脑卒中这一导致国人死亡的头号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2021年的数据表明,在2011—2020年的防治期间,我国共筛查和干预脑卒中高危人群和患者1223万人次;根据测算,减少新发脑卒中患者约5.9万人,通过项目开展减少直接医疗开支约47.2亿元。

缺血性心脏病也被称为心血管病,中国对这类疾病的有效防治也降低了人群的死亡率。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发布。一级预防是指在心血管事件发生之前,通过控制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临床事件发生风险的预防措施。

同时,中国的心血管内科救治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冠脉(供应心脏的动脉)手术数量仍快速增长,每年超过100万例。心血管外科救治能力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手术量持续增加,手术死亡率稳步降低。冠脉搭桥患者住院死亡率从2013年的0.9%降至2018年的0.6%。

在健康中国行动中,中国高血压控制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现在的16.8%。据估计,这延长了728.9万人的生命,节省个人医疗费用高达30亿元,避免产生1100万因病致贫人口。

針对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肺)癌症,主要是肺癌的防治,同样维护了中国人的健康并延长了国人的寿命。在中国常见的各类癌症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第一”,为此中国国家癌症中心联合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每年都有更新)。该指南建议在50~74岁的人群中开展肺癌筛查。2010年,在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之前,农村癌症筛查计划已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已经有6个省完成肺癌筛查,对1.3万高危人群进行了低剂量CT胸部扫描,肺癌发现率为1%。我国城市人群癌症筛查计划(CanSPUC)于2012年启动,现已发现约有52.1万名受试者患肺癌风险高,其中约16.4万人进行了低剂量CT胸部扫描,随访结果仍在进行中。

尽管由于中国吸烟人口较多,肺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球的35.78%和37.56%,但是经过肺癌筛查及随着治疗水平的提升,现在中国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提高了5%。

对于中国人“十大疾病”中的其他疾病,我国也采取了与防治脑卒中、心血管病、肺癌类似的措施,减少了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规划做出了贡献。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4%

健康中国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是全民的健康风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其中的一个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公众的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4%。这意味着,每100个中国人中就有25人具备健康素养。预防大于且重于治疗,维护公众的健康、防止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发生、延长寿命都离不开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

过去,人们认为疾病和死亡主要取决于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但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渐意识到人的行为方式对健康、疾病和寿命有决定性影响。人们影响健康的行为、习惯主要基于人的健康素养。提高健康素养能在更大程度上避免疾病,维护健康,延长寿命。

提高健康素养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和极力提倡的。因为,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卫生服务占8%,生活方式占60%。显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个体健康的首选策略,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又来自于居民高水平的健康素养。

目前,在我国人口的死因构成中,有86%的人口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针对慢性病发病率的居高不下和严重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3450慢性病防治策略”,即养成不吸烟、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三种健康生活习惯,至少可以预防80%的心脏病、80%的脑卒中和80%的2型糖尿病以及40%的恶性肿瘤的发生,避免50%的人因慢性病而死亡。

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应从改变观念做起,即提升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一般而言,健康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现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细分为6个部分:安全与急救素养、科学健康观素养、健康信息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和基本医疗素养。

为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我国相关部门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首先,在立法和立规方面做出规范。《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明确提出,国家要建立健康教育制度,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因此,提升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依靠专家、各种媒体对全民进行科学传播。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公室组建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来自健康教育、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30多个领域的1000多位专家成为首批成员。如今,全国所有省份都建立了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后续还将根据情况不断完善,让专家成为健康素养理论和知识的“生产方”。

此外,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持续向贫困地区倾斜资源。结合健康中国行动,2018—2020年,国家卫健委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为贫困家庭发放健康工具包,培养“健康明白人”。

同时,国家卫健委持续开展脱贫地区健康促进行动。全国各省市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入村镇集市指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河南把“健康素养66条”画进年画,青海、甘肃、广西等地通过民歌、山歌传唱健康知识。各地都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让健康知识和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现阶段中国人的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4%只是初步成果,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目标,中国将努力实现到2030年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的目标。这也意味着,健康素养得到极大提升的中国人将不仅能更健康地生活,而且将进一步提高预期寿命。

青少年健康与全民健身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的健康关系未来中国的健康,因此,少年健康则中国健康。在健康中国行动中,我国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有效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

健康中国行动实施后,中国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几个明显的标志:一是目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优良率达到33%;二是中国青少年身高大幅提升,成为东亚第一;三是儿童及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年均下降幅度基本接近预期目标。

2020年11月7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1985—2019年,中国和韩国成为5~19岁儿童及青少年平均身高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19岁男女的平均身高(男性175.7厘米/女性163.5厘米)均超过韩国(男性175.5厘米/女性163.2厘米),位列东亚第一。

促使中国青少年身高增加的因素有很多,如增强了学校和家庭的食物营养,每天一杯牛奶的计划逐步实现,促进学生进行更多的体育锻炼。从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以来,截至2021年,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教师配备达到77万人,有力带动了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以上这些因素不仅让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优良率达到33%,而且让中国青少年的身高达到东亚第一。

同时,健康中国行动取得进展的另一个体现是,儿童及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年均下降幅度基本接近预期目标。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开展引导学生自觉爱眼护眼,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落实视觉健康监测;改善学生视觉环境,提升专业指导和矫正质量;加强视力健康教育;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覆盖率达到91.7%。

科学研究结果证明,孩子每天在室外自然光线下活动(如散步、游戏、读书、闲聊)至少1个小时是较好的预防近视的方式,中国学校广泛采用了这样的方式。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一部分,明确要求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因而促进了青少年的近视率下降。

健康中国行动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全民参与的氛围日益浓厚,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全民健身运动。

国家体育总局每5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和国民体质监测。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比2014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合格率达到90.4%。

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参与不仅要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让人们认识到锻炼可促进身体健康,各地政府也应努力让公共体育场馆得到充分利用,让公众有更多的健身场地进行锻炼。国家体育总局和财政部每年拿出近10亿元补助低收费或免费开放的体育场馆。2021年底,全国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41平方米。2022年,接受补助的体育场馆超过2100个,覆盖全国300多个地市及1300多个县级行政区域。

现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已经启动,推动体育公园、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县级体育场、足球场等的建设,逐步解决公众难以找到健身场地的难题。未来,根据《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国将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

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持续推进,会有更多国人认识到健康素养的重要性,相信“预防大于且重于治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未来,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将不断提高,平均预期壽命也会进一步延长,向实现“人人健康和长寿”的目标稳步迈进。

猜你喜欢
孕产妇死亡率素养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孕产妇死亡24例原因分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