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寅
当前,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应急救援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承担着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职责使命,跨区域灭火救援即是处置重特大事故灾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中,消防救援队伍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控制灾情的发展,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调集不同地区的各类救援资源,形成精准、齐备、迅速、畅通的战勤保障线,不断提升战斗力。
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军争篇》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了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的重要思想。当今,只有持续抓好跨区域灭火救援战勤保障能力建设,形成科学高效的战勤保障网络,实现全天候全功能保障,才能有效应对我国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频发的挑战。可以说,抓好跨区域灭火救援战勤保障体系是保证消防救援队伍战斗力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包括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维修、保养,医疗救助,以及现代化战勤保障信息平台建设等,是一项符合“全灾种,大应急”需求的全新保障模式(图1)。
图1 消防救援队伍战勤保障车辆
国家消防救援队伍自组建以来,承担的灭火救援任务日益繁重,尤其是近年来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各类跨区域、重特大灾害事故对消防救援队伍的战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仅2021年上半年接报火灾就达38.1万起,死亡837人,受伤702人,损失达30.4亿元。多次跨区域救援任务,如河北沧州鼎瑞石化油罐爆炸、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对战勤保障的装备、战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专业、高效的战勤保障体系,能够在第一时间满足作战的人力和装备物资需求,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真正实现“1+1>2”的效果,确保跨区域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
应急管理部对消防救援队伍提出“全灾种、大应急”救援处置要求,但随着中国城市化率和人口密集程度的提高,储能电站、新能源汽车火灾等各种新型火灾频发,极端天气导致洪涝灾害不断出现,如2021年7月发生的河南特大洪灾,造成直接损失超过1337亿元,300余人遇难,1453万人受灾。在现有应急管理体制要求下,处置突发事件遵循“属地原则”进行管理,而消防救援队伍全体指战员不到20万名,仅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二左右,同比远低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千分之十以上的平均数值,在人员编制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要应对成倍增加的工作任务,以装备物资为核心的战勤保障能力建设就成为了提高战斗力的关键环节。
建立现代化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就是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解决战时的资源分配效率和协同问题。当前消防救援队伍后勤保障在“三转变一提升”建设思想指导下,实现了“灾种全面覆盖、力量全域辐射、区域相互补充、管理高效规范”的保障新格局,有效改变了当前跨区域战勤保障物资投放效率低、后勤保障不到位、通信指挥不畅的现象。但在遇到重特大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发生时,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增援往往呈现出距离远、规模大、时间长、消耗多的特点,而现代化战勤保障体系具有科学运转的优势,可以把作战力量、各种资源有效调配并利用起来,保障初战力量拥有科学有效、数量充足的装备物资,通过充分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做到既能坚持在灭火救援行动中自成体系,又能与增援力量资源互补协同配合。
全国消防战勤保障体系从2007年开始布署建设,按照“完善体系、健全机制、平战结合、警地融合、提升效能”的总体思路,各省消防总队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此项重点工程,通过近15年的时间共建成全国性战勤保障中心9个,省级战勤保障基地100余个,市级战勤保障大队近300个,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战勤保障基地为龙头、省级区域性战勤保障中心为枢纽、各战勤保障大(中)队为骨干、各作战单位战勤保障班(组)为基础的消防战勤保障力量四级网络,保障功能初步具备,运行机制初见成效,为圆满完成多样化的灭火救援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支撑(图2)。
图2 “应急使命2022 ”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
总的来说,由于改变了原来部队自主保障的模式,当前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战勤保障能力在战勤保障队伍、装备物资、体制机制建设各方面比之前都有了明显改善,如在抓好四级战勤保障网络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社会化合作模式,开展依托地方专业救援力量、与供货商共同研发更贴近实战的器材装备、利用现代物流网络投放物资、与技术过硬的公司签订器材与车辆修改和改装合作协议等工作。同时,与地方政府建立了资源共享的联动模式,联合公安、医疗、化工、环保等地方单位共同参与灾害事故处置并提供技术咨询。
1.社会部门联动制度亟待加强,跨区域战勤保障协同合作困难
消防救援队伍与地方应急部门协作与融合不充分,存在信息、物资等资源共享上的壁垒,与卫生、交通、环保、供水、供电等部门“联而不实”,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同时,社会化保障难以满足复杂救援条件要求,造成消防指战员既要开展抢险救援又要进行后勤保障,牵制了紧急救援中的力量和效能。巨灾事故发生后,当属地消防救援队伍力量不足时,跨区域增援模式成为了常态,但远距离、长时间的跨区域增援,缺乏现代化、高效率的远程投送装备物资措施,往往会出现战勤保障不足的情况,如民航客机只能运送救援人员和轻便装备,而救援现场急需的车辆装备、重型设备只能通过陆路运输,使得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内的救援能力和效率大打折扣。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利奇马”台风、河南特大洪灾中,都出现了“通信、电力、交通三断”的现象,而人员和物资运输渠道单一,导致应急人力和物资调集不及时,严重影响了灾情处置的效果。
2.提质强能的发展目标尚未完成,跨区域战勤保障专业化不足
当前全国各地战勤保障建设与地区灾害特点、灭火救援需求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物资、器材的配备没有根据灾情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储备工作的合理性、针对性、有效性不强。消防改制落编定岗后的战勤保障大队、基地等单位受编制所限,人员数量无法满足开展战勤保障任务的实际要求,大多数指战员在跨区域救援时都是临时抽调履行战勤保障职责,平时没有开展有效的教学训练、考核评比,以及实战化演练。由于战勤知识和技能缺乏,战前无法对人员配备、特种车辆、器材装备、医疗救助、饮食油料等需求进行预估,并且实战中操法的不熟练,导致无法发挥出战勤保障队伍应有的科学、专业、高效素养。同时,由于当前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岗位调整大,真正能做到熟练开展战勤保障工作,掌握战勤保障车辆、器材装备的使用和维护的指战员不多,造成相关车辆和器材装备没有得到按期保养维修,在灭火救援行动时“不会用和不能用”的情况频发,无法实现在救援现场修复救援装备,履行保障职能时效率低下。
3.装备物资储备缺乏针对性,跨区域战勤保障预案不够科学
灭火救援总体预案在执行中的有效性和操作性有待优化,在跨区域增援时各级战勤保障预案缺乏衔接,救援现场战勤保障工作缺乏统一、科学有效的指挥机制,基本是各增援队伍各自为战,自给自足,并且存在上下级预案衔接不畅的情形,难以实现救援力量间顺畅的联动保障。同时,现行战勤保障预案没有实现数字化,物资储备的种类尚不能覆盖大部分灾害事故类型,水域救援、泥石流、地震、洞穴救援、森林火灾等专业救援器材不多,尤其欠缺便于运输、携带,动能多样、科技含量高的“模块化”应急救援装备。此外,没有制定与灾害类别、灾害等级、作战力量编成相适应的装备编成,现有装备物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且存在物资储备量不足、装备老化破旧情形,在跨区域增援中不同队伍使用的装备型号、规格、性能也不一致,不能将资源有效整合,实现科学有效的联合作战。
当前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呈现出复杂性、突发性、耦合性、跨区域的特征,使得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增援的灭火救援任务日益增多,无论是处置的时间还是难度都大幅提升,这一现实情况对跨区域战勤保障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只有不断对战勤保障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专业化、实战化、现代化、模块化的战勤保障体系,才能在巨灾风险发生时迅速做出科学的战勤保障反应。
加强信息共享,提高战勤保障的效率,理顺各级应急保障力量的有机互动关系。一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紧急状态下发挥出强大的动员力量,有效开展战勤保障社会动员,建立辅助性社区救援组织,在跨区域救援中积极鼓励广大公民协助救援人员配置应急资源。二是要打造统一的战勤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在跨区域增援时要由消防局指挥中心统一调配战勤资源,在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战勤保障能够快速反应、联合行动,既能统一调度又能单独应对。三是高效整合保障资源,加快形成内外协同、平战结合的消防战勤保障工作运转机制,在建好各级消防救援战勤保障网络的同时,完善与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开展横向的战勤协同配合工作。
牢固树立“后勤保战”的意识,针对当前跨区域灭火救援任务多、规模大、周期长、消耗快的现实特点,不断提高跨区域灭火救援战勤保障能力。一是要通过专业培训、短期轮训、业务考核等途径提高战勤保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一批会维护、会管理、懂维修的装备技师,熟悉操作饮食保障车、多功能宿营车、淋浴车、装备运输车等战勤保障车辆,并能够在救援现场对器材装备进行维修保养。二是要配齐各类基础性装备器材,要对标对山岳、水域、地震、石化等国家救援队建设标准,在危急时刻能迅速为这些尖刀救援力量提供战勤保障。三是要牢固树立“实战化”保障理念,通过实战演练确实提高保障能力,跨区域战勤保障预案制作、调度机制、快速响应能力、装备物资投递能力都需要在实战中进行锻炼和检验(图3)。
图3 2022年云南消防救援总队战勤保障比武
提升跨区域战勤保障能力,要积极采用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大胆探索实践,提升能力水平。一是要加大现代化战勤保障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将最新科技研究成果推广运用到跨区域战勤保障工作中,敦促战勤保障中心、基地、大队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针对灾情特点储备装备物资。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如引入RFID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物资管理、机器人物资配送等新技术改善当前装备物资状态、分类不明晰,紧急出动时无法快速调配的现状,为战勤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在社会化保障模式上要从采购、制造、储备、运输各个环节上做好科学的规划,发挥我国制造强国的产业优势,协同研发适合我国灾情特点、高效好用的先进器材装备,并提高跨区域救援时的装备物资运转速度,实现“小保障自给化,大保障社会化”(图4)。
图4 消防救援灭火机器人
因地制宜地根据四大类突发事件需要,制定科学的跨区域救援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年度计划,推进模块化储备、精准化调运。一是装备物资储备要着眼实战需求、灾情需要两个基础,研发高科技的“模块化”应急救援器材装备,实现不同灾害事故所需装备物资分类保管、集中存放的模块化管理模式,在跨区域救援时能第一时间做到“集装箱”式的快捷调用和运输。二是深化推进内外储备相结合的协同模式,开展饮食、装备、卫勤等方面的战勤保障能力模块化教育培训工作,与连勤单位开展协同训练演练提高联勤保障水平。三是在跨区域救援中推进装备物资的社会化投送,与民航、铁路部门建立运输联动机制,并与大型物流、快递、饮食公司积极开展服务保障合作,利用其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保障效率(图5)。
图5 战勤保障装备模块化管理
当前跨区域灭火救援战勤保障体系存在着物资储备、装备配备、联勤联动和现场指挥等方面的不足,只有遵循科学有效的资源配置原则和方法,不断提高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灭火救援战勤保障的现代化水平,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总之,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物资储备区域化、保障功能多元化、业务训练实战化、指挥调度一体化”的战勤保障体系,以满足消防救援队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类跨区域灭火救援任务的保障需要,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应急救援队伍,实现由单纯灭火向综合应急救援转变,为消防救援队伍“召之即来、战之必胜”奠定坚实基础、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