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玲 韩泉 王东升 郭庆飞 李翔
腹腔引流术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因造成的腹腔积液、积血,在超声下或腹腔镜下放置引流管,将腹腔内的积液、积血排出体外,以减少毒素的吸收,防止炎症扩散和腹腔脓肿形成[1,2]。术后需留置腹腔引流管,管路的增加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患者走路、翻身都会牵扯引流管,引发不适,严重时造成管路脱出;睡眠时可能会使引流管受压,长期受压会引发堵管加重病情;皮肤分泌油脂,造成胶布不粘贴,患者担心管脱出,另外外出活动时会觉得引流管不雅观,带来心理上的抗拒感,导致患者不愿意下床活动、不愿意与人交流,容易造成置管后感染、非计划性脱管、延长住院时间等护理不良事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存在较高的护理风险[3]。在护理腹腔引流管时,护士操作不规范,也会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从而延误正规治疗与病情康复[4]。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我院外科研究探讨了腹腔积液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对引流管护理质量及感染的作用及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至10月实施超声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的151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根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时间顺序,按照随机均分原则,第一位穿刺者纳入对照组,第二位穿刺者纳入观察组,以此类推。分为对照组75例,男39例,女36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5.6±19.1)岁;观察组76例,男40例,女36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54.9±19.6)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腹腔引流护理常规要求,①妥善固定管路;②口头告知患者和家属管路不可拖、拉、拽,防止脱管;③标识清楚。
1.2.2 观察组:在腹腔引流护理常规要求下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
1.2.2.1 妥善固定:改良管路固定的常规方法,在留置的腹腔引流管路的根部,垫一块无菌纱布,将无菌纱布剪成Y型,垫在引流管的根部,同时使用3M胶布粘贴该纱布;将3M胶布制作成长7.5 cm、宽4 cm的长方形,并剪出Y型口,于腹腔引流管外露5~10 cm处,将3M胶布自Y型口处张开,运用高举平抬的固定方法[5], 将Y型口两端分开的胶布交叉0.5 cm对粘于清洁、干燥的皮肤上,不可用力拉长,使其与皮肤粘贴紧密即可。
1.2.2.2 规范标识管理:申请并购置腹腔引流管专用标识,记录管路名称、置管时间、更换引流袋时间、外露长度、护士签名[6],将标识对折黏贴于引流管路上,对标识的黏贴位置统一要求为:患者取半卧位时管路在床沿的位置。另外在近皮肤管口处,用记号笔做标记,方便护士查看管路是否脱出[7]。
1.2.2.3 引流装置的更换:中心静脉导管较一般材质的引流管细,经研究使用康乐保公司生产的康维引流袋和转换头,在常规要求每周更换引流袋的基础上改为每4天更换1次。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8]。
1.2.2.4 引流量的测量:改良了表格版的引流液记录表,统一引流量的记录时间,每日7∶00、16∶00、23∶00各1次,在每次测量引流量时,按照从近端向远端的方向挤压引流管,避免发生逆行感染[9]。
1.2.2.5 免费提供斜跨式小书包:为带有引流管的患者配备斜跨式小书包,患者活动前,将引流袋清空,将其放在小书包的内,保持引流袋的高度低于引流口,小书包的侧兜上也可以放置个人物品。
1.2.2.6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腹腔引流管的注意事项。落实术前、术后的宣教,鼓励患者术后24 h离床活动[10],告知患者及家属在变换体位前,不可拖拉拽,避免腹腔引流液逆流而造成腹腔感染或管路堵塞[11]。在每个病室内配备图文并茂的引流管宣教知识,并将引流管的注意事项录制成小视频发布317护平台上,分享给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1.2.2.7 规范交接班流程:有管路的患者认真查看管路标识→穿刺部分情况→查看标记位置判断是否有脱出→固定方式正确→挤压看是否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12]。
1.2.2.8 将以上七项内容纳入科室引流管管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标准中的各项内容进行逐一询证,由科室的操作小组负责人将腹腔引流管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录制成视频,并对其进行解读,采用现场演示的方法对科室负责管路质量的质控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达到质控人员标准同质化,以带动全科护理操作同质化。
1.3 观察指标 (1)每天早上由质控小组护士在交接班时查看引流管护理措施的落实及术后离床活动情况;检查腹腔引流管外露长度,若外露长度>3 cm 则为管路脱出;根据引流量及实验室指标判断患者引流及感染情况。每天统计结果,并汇总。(2)分别对负责2组的责任护士进行腹腔引流管相关知识及维护方法考核。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调查患者对引流管管理的满意度,包括引流管的安全固定、胶布的粘贴效果、对引流管的了解程度、小书包的使用感受、护士的宣教方式及内容、患者的舒适度及隐私保护等十项内容。满意情况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80~89分)、尚可(60~79分)、不满意(<60分),满分为100分,护理满意率=(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出院当天由质控小组护士使用317护平台推送满意度调查问卷。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腹腔引流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比较 观察组腹腔引流管脱出率、堵塞率、感染率为分别为0、1.32%、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7%、8.00%、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腹腔引流管不良事件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术后离床活动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24 h内、术后24~48 h的离床活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离床活动情况比较 例(%)
2.3 腹腔引流管相关知识及维护方法的掌握情况 观察组护士的理论、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责任护士对腹腔引流管相关知识及维护方法的掌握情况 n=8,分,
2.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68%,高于对照组的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例(%)
腹腔积液患者经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术后,需留置腹腔引流管,引流通畅有利于患者病情好转,妥善固定引流管、按时巡视患者并挤压引流管是保证其通畅最基本的条件。腹腔引流管一旦出现非计划性脱管,会给患者带来不可避免的伤害,轻者可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并且二次置管会使患者再一次经受创伤,带来生理与心理的不适,严重者可能会造成死亡[13]。
腹腔引流管的妥善固定在外科护理中特别重要[14]。固定导管的材质也要精挑细选,3M弹力胶布比较柔软,采用的原材料为棉布被衬,使用抗过敏性粘胶,内含弹力纤维。3M胶布存在诸多优点,如弹性超强、透气良好、能防水,很少引起皮肤发痒、发红等不良反应,很少出现不粘、脱落等现象。裁剪胶布大小为7.5 cm×4 cm,与皮肤接触面积较普通医用胶布大,使得黏合更加严密[15]。在标识贴的选用上,也选用的腹腔引流管专用贴,颜色为鲜艳的绿色,不同部位的引流管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识贴符合目视化管理[16],并规定标识贴对折粘贴于床沿位置,不容易被盖被遮挡,容易识别,有助于提醒护士巡视和交接班工作。另外在标识贴上标注管路名称、外露长度,在近皮肤管口处做标识,也有利于观察管路是否有脱出。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 观察组的引流管脱出率为0。
保持引流管通畅,是留置引流管最基本的条件[17]。腹腔积液患者放置引流管的主要目的是引流腹腔内积存的渗液、渗血等,引流管的有效引流是医护人员观察病情的基础[18]。通过购置测量容器、统一引流量的测量时间、挤压引流管的时间与手法、改良引流量的护理记录单,能有效提高引流量记录的准确性,为连续、动态观察有效引流提供依据。使用高举平台法固定腹腔引流管,既能有效预防管路脱出,还可以使管路呈自然弧形弯曲,在管路出皮肤处垫无菌纱布使管路与皮肤存在一定角度,一是可以防止导管摩擦引流口引发患者疼痛,二是可以避免导管在引流口处打折引起堵塞。
定期更换引流装置,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能有效预防逆行感染[19]。由于本研究中采用的引流管为中心静脉导管,与常规引流装置不匹配,在更换引流袋时极易污染导管。经团队研究采用了康乐保公司生产的康维引流袋,使用其中自带的转换头,连接中心静脉导管。由于中心静脉导管比较细,在常规要求每周更换引流袋的基础上改为每4天更换1次。规范交接班流程,细化了交接步骤,有效避免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管路堵塞率为1.32%,感染率为0,均低于对照组的8.00%、6.67%。
患者对腹腔引流管的认识不足、没有相关护理经验以及留置管路带来的不适感是造成置管术后出现焦虑的主要原因[20],这些因素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不愿下床活动,甚至觉得失去了自尊不愿与人交流,对病情康复极其不利。我院外科通过购置斜跨小书包,在患者下床活动时,将引流袋先清空,将引流袋放在小书包的内,保持引流袋的高度低于引流口,这样患者不再使用手提引流袋, 从外表也看不到引流袋,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患者早期离床活动率,有效促进早期康复。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拓展健康教育的形式,制作图文并茂的引流管宣教手册,并将引流管的注意事项录制成小视频发布至317护平台,通过微信分享给患者,减轻患者的恐惧感、丰富了自我护理管路的知识,使其了解并接受腹腔引流管,加强患者心理疏导,从根本上为患者解除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促进患者康复治疗。
通过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对带有腹腔引流管的患者进行护理管理,使护士对腹腔引流管的相关知识掌握更佳牢固,降低腹腔引流管的脱出率、堵塞率和感染率,改善了术后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离床活动率,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