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雁
作为美育和德育融合实践的最佳载体之一,美术课程不仅能够使德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能使美育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二者具有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的关系。对于教育工作而言,最终的目标是为我国培养大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当下,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应该积极践行五育并举,将德育与美育充分整合,这也是现代社会对美术课程的全新要求。
成功的课前导入是确保美术课程有效开展的前提,可以使学生在导语的引导下,赞叹艺术之美,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相关内容的好奇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前导入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的课堂环境,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增强,有效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如,在“静物写生”的教学过程中,绘画构图是此部分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主要是因为绘画构图抽象性较强,学生很难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因此,教师必须对绘画构图相关内容的教学给予高度重视,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浓厚情感氛围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全面激发,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在设计此节课的导入环节时,教师可以加强对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展示与狼牙山五壮士有关的短视频或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抓住机会向学生提问:“我们都学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你能根据视频内容和图片内容,与大家分享一下你阅读这篇文章时的感受吗?”这时,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极参与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如有的学生回答:“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被五名壮士的行为所感动,我要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也有的学生回答:“五名壮士的大无畏精神使我受到了震撼,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要学习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接着,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问学生:“作者在创作这幅作品的过程中,为了使五名壮士英勇杀敌的经典场面震撼到观众,在画面上采取了怎样的布置方式?作品整体构图形式具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其他构图形式替代,是否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观察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快速察觉这幅作品的构图形式类似一座大山,作者采用的是三角形构图方式。三角形的构图方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中,战士一只脚呈向上冲引的姿态,使人感受到蓬勃、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充分了解这幅作品中三角形构图运用的目的、方式、作用,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引入新的内容,确保学生在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能够在美术作品的熏陶下形成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的崇高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内外相关知识的充分结合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对典故、故事、名画的充分运用,为新课程的引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带领学生探究美术课堂的重点知识时,教师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美化,不仅要运用常规教学方法,还要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积极渗透。如,在带领学生欣赏《蒙娜丽莎》这幅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从作品的色彩构图、人物形态以及蕴含的思想等层面入手,给予学生积极引导,还可以结合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这幅画的感受和体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如果在年幼时没有坚持画鸡蛋,没有勤奋刻苦地锻炼基本绘画技巧,还能否创作出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呢?如果一个人仅凭借天分而不付出努力,能否像凡·高一样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师呢?”接着,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艺术大师成才的故事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主动汲取他人思想观点中的精华,树立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意识。
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与社会这两块教育阵地的优势,使美术活动课程的各项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确保学生在亲身实践、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在美术实践教学中充分落实德育措施。
教师可以制定符合学生认知需求和学习特征的“综合+探索”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方式等角度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合作精神得到培养,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借助“美术知识竞赛、黑板报比赛、书画展览、美术小论文比赛”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同时,为了确保美术教学具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校园为主要场所,举办绘制贴画、公益广告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艺术欣赏活动。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在积极、和谐、健康的环境中主动汲取精神养分,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等品质,确保德育能够借助美术教育充分发挥作用。
美术教师不仅要扮演好美育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还要始终保持高尚的师德、积极的精神面貌、健康的审美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
如,美术教师在评选职称的过程中,要确保上交的作品是自己独立创作的,切忌弄虚作假,从而使学生树立道德意识和规范意识。这样,教师不仅能够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丰富内涵,还能在开展双向教育的过程中,使德育内容得到进一步完善。
想要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师不仅要结合具体教学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校内活动,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搭建对应的社会舞台,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思维更活跃。美术教师要经常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民族民间美术艺人工作室等进行参观与学习,让学生能够接触民族民间美术,帮助学生建立对民族民间美术的正确认知与全面了解,确保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得到充分满足,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统民族民间美术手工艺传承人在向学生详细介绍艺术品的诞生过程时,其热情会传递给学生,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关注度,还能使学生充分了解美术作品背后蕴藏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内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民间艺术剪纸比赛,为学生展示剪纸传承人的作品和制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模仿、借鉴,并鼓励学生独立创作一幅剪纸作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传统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的魅力,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
在组织学生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为学生展示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而这些作品通常饱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对此,教师应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选择具有现代精神的教学内容,结合审美活动,找准德育的切入点。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方式欣赏美术作品,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还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并且形成珍惜文化遗产、重视民族艺术、尊重多元文化的情感态度。
在美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广的领域便是造型与表现,该部分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促使学生端正美术学习态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还能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内容提供帮助。
如,在开展“色彩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环境、资源、人口、健康等元素融入其中,组织学生临摹相关的宣传画,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展开创作,鼓励学生通过美术作品呈现“关心地球、关心人类、关心未来”的美好愿望。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具有深刻寓意、时代价值的生动典型的简笔画、漫画、连环画,并将相关内容融入手绘报纸,以充分发挥美术艺术手法寓教于乐的作用,从而使德育在美育中得到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