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维祥
实施幼小衔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思维认知上的转变,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提升,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正确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做好学习数学的准备。
幼小衔接是面向大班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一项教学工作,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过渡,教师要对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教育差异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找准衔接的基点。
首先,在教育目标方面,幼儿教育也涉及数学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虽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非常重要,但是需要将兴趣的培养建立在学生智力、能力提高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要形成更加全面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在每一个方面的发展。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育主要涉及数字、量、数量关系、形状以及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而小学阶段的教学教育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分成了数、几何图形、统计和概率等板块,和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重合,不同点则在于内容更细,而且也更加重视教学的结构。因此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原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转化,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框架。
最后,在教学方法方面,幼儿园阶段大多是使用游戏的方式来实施教育,如唱歌、角色扮演等,强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则重视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并且增加了讲解式、练习式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有必要联系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已经习惯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使用游戏化、情景化的教学手段,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让学生逐渐掌握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
在学生进入小学之后,由于与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不同,他们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有的学生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比较多,甚至会超过一年级的应有水平,而有的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因此,为了真正达到幼小衔接的目的,让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环境,需要教师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否则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为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并且使用询问的方式整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教师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大班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几何图形、人民币、时间、10以内的加减法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和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合,需要学生从原本的记忆式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而学生之前学习这些数学知识时,幼儿园教师大多会采用游戏的形式,如让学生扮演小动物,数一数开始有几只小动物,之后又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了解10以内的加减法相关知识,这种方式契合幼儿的心智特点。在进入小学之后,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计算原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脱离教具、手指等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真正获得提升。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学生之间的差异情况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教师讲解的数学知识大多会和幼儿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为了实现幼小衔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也应当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从生活的视角看待数学知识,获得数学学习能力上的提升。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细节。
首先,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中,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意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对数学学习的必要性产生正确的认识。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素材,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从而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如,在教学“分类与整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都会产生哪些垃圾,怎样对这些垃圾进行区分,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地了解分类的知识,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
最后,教师要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从而让学生获得持续的发展。因此,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让数学教育发挥应有的价值。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回到家之后帮助父母买东西的任务,让学生复习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体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幼儿园阶段,游戏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对游戏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运用学生熟悉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后对数学产生畏难的情绪。教师应当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特征,从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这一角度出发,使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一,教师要重视对游戏内容的合理设计。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适用于数学课堂,教师过度地应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教师要选择既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能够达到数学教学要求。例如,在教学“0”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五只小狗钻狗洞”的游戏,对学生说:“有五只小狗想要钻进狗洞里面(张开五根手指,代表五只小狗),一只小狗钻进去了(收回一根手指),接着四只小狗都进去了(将全部的手指都收起来),那么现在还有多少只小狗?”在教师讲完了故事之后,可以让学生也自己动手来做一做,从而让学生清楚地明白“0就是没有的意思”,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掌握知识。
第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回答问题,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习过一年级的数学知识了,但是他们仅仅是认识了这些知识,没有形成“这是数学知识”的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增强学生使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小花猫,小花猫,现在几点钟了”的游戏,让几个学生一起用自己的身体来扮演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以表示现在是几点钟,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教师要注重使用多元化的游戏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结合学生幼儿园阶段的经验,适当地使用构建游戏、表演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进入小学之后,很多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而难以适应,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并且心理上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和家长大多会采取包办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如果教师强硬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容易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让学生自觉地发生改变,接受全新的自己,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取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初期尽量使用学生熟悉的幼儿化的语言与其进行交流,避免使用枯燥乏味的语言讲解数学知识。同时,教师也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肢体语言的使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教师也不能斥责学生,而是要用鼓励的眼神、温和的话语等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避免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抗拒情绪。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优异时,教师也要及时表扬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这样,通过点滴的积累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工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营造学生满意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顺利地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用适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