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松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融媒体中心)
农业新闻面对的是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记者如果未能选择恰当切入点,就无法深入挖掘农业新闻背后的含义、价值等,导致新闻报道失去意义。因此,记者应当明确采访新闻报道的必要性,采取恰当切入点,提高农业新闻报道价值。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得新闻,对采访对象进行询问、观察、思索、倾听和记录的活动。农业电视新闻采访不同于传统平面采访报道,体现的是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声音、图像方式表达出来,具有以下特点。
(1)原生态性。在农业新闻采访中,记者可利用镜头深入现场,提高新闻视觉冲击力,通过现场直播,将新闻事件真实性体现出来。因此,在农业新闻采访中,受众的直观感受是采访现场和采访对象的真实可感,具有“原生态性”[1]。
(2)专业性强。农业新闻采访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在现代化农业推进中,面对各种新农机、新农技、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记者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对农业技术、产品、工具有较深入的了解,准确选择切入点,配合录音笔、摄像机等,方能为观众准确传达农业新闻内容。
(3)便于理解性。农业新闻报道中,由于农民群体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记者如果全程用书面语言和农民交谈,则难以走进农民内心,了解其真实感受。因此,记者需使用通俗的语言,选择恰当切入点,将农业现场农民的感受、数据传达给观众,加强新闻的便于理解性,如通过天气情况引入农业种植,通过收入问题引入采访。
切入点是指着手之处,农业新闻切入点对于稿件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一篇报道选择了合适的切入点,则代表成功了一半。农业新闻工作者可以在复杂纷繁的工作和日常见闻中寻找恰当切入点,写出吸引受众的稿件。切入点为事物的某一点,存在“大”“小”之分,切入点选择较小,则事件内容较小,可以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抓住细节采访;切入点话题选择较为“宏大”,则可能会出现新老材料掺杂,降低农业新闻报道效果的情况。
诸多农业新闻事件表明,千篇一律、不加选择地正面报道人物或事物,通常存在涉及面广、切入点大的问题,新闻采访内容也庞杂繁复,新闻可读性差,显得呆板臃肿,难以使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选择一个事物的侧面作为切入点,则切入点较小,材料相对集中,篇幅小有深度,适用于报道农业发展中的典型人物。
记者需明确任何事物均不断变化发展,选择新闻切入点需结合事物变化情况,明确切入点是事物变化的某一点,而不是通讯员、记者的主观臆断,记者需时刻注意农业发展的新问题、新情况,保证报道具有时效性。
通过上述可知,农业新闻工作者选择良好切入点,是开展新闻采访的重要环节。记者为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农业新闻报道质量,不仅需拥有敏锐性,能够选择优良素材,还要在采访中选择独特切入点,展现独特见解[2]。特别是不同人视角不同,新闻采访切入点不同,报道效果也截然不同,对于相同的农业新闻事件和任务,有些记者进行的新闻采访引人注目,有些报道却索然无味。因此,记者必须选择能够挖掘事物本质的切入点进行采访,避免仅从单一层面切入,记者还要掌握正确新闻观,加强生活沉淀,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事物发展规律与本质,挖掘农业新闻背后的故事,多层面、多角度地报道新闻事实。
涉农电视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都要坚持党性原则,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拥有高度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如此才能够找准政治要求和专业工作结合点,才能将党的方针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准确地传达给农民。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农业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更新观念,转变过去唱四季歌的报道方式,要学会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采用新的表达方式,给受众以不同的感受。
作为农业电视新闻记者,除了要高度关注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之外,还应该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农民群体当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了解农民群众的实际想法,利用媒体宣传的优势向社会展现新农村的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涉农电视新闻记者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寂寞。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相较于城镇地区比较落后,个别地区交通不便,农业记者要想找到有价值的农业新闻,就要深入农村地区,深入农民群众当中,深入生产一线开展采访。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新闻记者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顽强拼搏的意识,通过深入基层,通过不同角度切入新闻事件,形象生动地报道农村所发生的一切,更好地吸引受众。
农业新闻采访过程中,选择题外话作为切入点是很常见的。很多农民通常是第一次接受采访和记者接触,出现拘谨、紧张等情绪情有可原,有经验的记者会和采访对象闲话家常,以题外话为切入点,缓解受访者的紧张情绪,这种方式被称为“拆墙”。例如,笔者于2020年底,对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进展方面的问题进行采访。某天上午通过专家授课、放映PPT的模式开展了乡村农民培训,现场到达约50名农户学员,整体课堂气氛严肃。记者借助课间休息时间采访,提问农户:“你觉得培训如何?是否有收获?”农户回答较为简单,多以“我觉得挺好”“还行”作答[3],难以准确了解培训效果。为此,下午参观农场、庄园中,记者特意选择“田间种植”话题进行切入,“师傅,今年种了啥?”“种了几亩?”通过边和农民边聊天、边参观的方式,看苗情、长势,引导农民表达自身对培训的感悟。此时,记者也应当注意,尽管处于闲聊情境,能够放松状态,却不能放松脑子,应当时刻绷紧“主题”,掌握聊天主动权,做到有放有收。“放”是能够将话题说散一点、放远一点,便于农民能够放下包袱;“收”是指记者应确定聊天方向,捕捉农民的“话头”,将话题引导至采访主题,以免话题过远,难以收回。
农业新闻采访中,记者不仅需要拥有观势谋局的视野,增强文章立意,还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以新闻事件的细节为切入点,能够在保证新闻可信度的基础上,使得现场氛围更具感染力,也可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使新闻饱满生动,吸引受众注意力。
选择细节作为切入点,做到以小见大,通过细微之处的挖掘使整个新闻内容更加生动饱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例如:在进行新春走基层关于土地确权颁证相关新闻内容报道时,记者可以从土地确权证的发放细节入手,抓住土地确权证发放与土地改革以及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明确农村土地改革的核心,即对土地进行确权处理之后,农民群众土地方面的合法权益就会有法律保障。细节的选择一定要做到以小见大,能够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
新闻场景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农业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选择的典型场景,另一个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在农业新闻采访中,选择恰当场景切入,能够增强采访感染力,提高新闻趣味性和价值。记者对采访现场的选择需以典型现场、真实发生新闻场景为主,在报道中通常以“这里是……”“我是在……”为开头,引出报道内容。这属于常见报道方式,时效性、现场感强,直奔主题,保证观众对新闻一目了然。采取此种方式,记者必须跟受众交代发生事件内容、情况等,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共鸣。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动起来”,走到农民鱼塘鸭舍、田间地头,做情景式采访,以收获生动、丰富的内容。
(1)走入现场。随着科技的发展,尽管记者已能够利用无人机、摄像机等了解百公里内的农田情景,却不能将其作为采访主要方式,要想获得新鲜素材,还要走进田间,走近农民[4]。例如:在第1个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深入基层,开展了一系列的走基层采访。多路记者在我国由南到北,依次开展不间断的采访,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当中,深入农作物收获的一线,真正走入农业生产现场,利用文字、影像记录中国的第1个农民丰收节。并通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农业生产景象,更看到了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2)记者选择情景式采访,是电视新闻工作的良好传统。尽管和农民坐在院落中聊天也能获得所需信息,却仍存在交流不充分的情况,记者可在聊天之后走到鸡棚、猪舍、田地看看,和农民共同劳动,在获得感性体验的同时,也能有更深刻的认知。而且,农民走入劳动场景,也会更为自信、放松,更能还原更多细节,记者也能得到精彩素材。例如,直接与农民谈农业补助、农业政策性保险、惠农政策话题过于抽象,记者可以和农民走入田间地头,让农民忘记自己在接受采访,他走在路上自然地说出:“放心走,去年政府拿钱修路,即便农用车装载1万斤也能行驶。”还有农户侃侃而谈:“这是湿润灌溉法,田里无须漫出更多水,能够增强土壤透气性,镇里在政策、资金均予以支持。”通过体验式、情景式采访的模式,探索农业生产细节,能够加强对主题的认知,将枯燥的农业名词转变为具体认知,农民也能在熟悉场景中更为放松,回忆更多细节。与此同时,“存在什么”“发生什么”是观众最感兴趣的,所以,可以在情景式采访中加入细节描述,与画面形成互相呼应,可以与观众之间产生共鸣。
农业新闻以往的报道、采访千篇一律,难以吸引观众注意力,笔者认为农业新闻采访应当在新、特、奇中寻找切入点。以独特内容为切入点,从观众的角度考虑农业问题,并利用观众的好奇心,抓取新闻中的新奇内容,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例如:在进行森林防火内容报道时,如果仅仅是新闻记者采访森林专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单纯地宣传森林防火的相关知识点,则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对森林防火工作的作用也较小。在这类新闻采访过程中,如何选择报道方向,明确创新点,保证新闻报道形式、报道内容不落窠臼是当前新闻记者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该类新闻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以从新的方向入手,选择专业人士作为采访对象,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森林防火内容有效结合,增强内容新颖性,避免老生常谈。例如:出镜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可以与森防公安和森防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到森林火灾预防演练当中,并在演练过程中进一步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配置的新科技设备,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受众,让受众掌握当前森林防火的要点和最新科技。
以声音为切入点开展农业新闻的采访和报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采访和报道形式。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通常会在新闻视频当中加入现场同期声,从现场同期声当中选择恰当的切入点,烘托气氛,强化报道主题,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生动,吸引受众。农业新闻存在季节性、区域性特点,记者采访应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为提高新闻采访的吸引力,可“先声夺人”,从农业生产声音的角度,拉近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5]。例如,在报道秋收的新闻时,可以以秋收的机械声音、丰收相关音乐、人物谈话、风雨声等作为新闻的切入点,予以观众立体的听觉“笼罩”,营造立体现场感与空间感,以此提高新闻的代入感。
农业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只有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农业、农民,以恰当的采访方式,对准一线农民,选择恰当的话题、细节、场景、声音作为切入点,报道农村变化、农业发展、农民心声,才能提高报道的价值、吸引力与新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