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方式探究

2022-02-08 05:49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技艺遗传

李 晶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是一种活态文化,该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依赖于活态的传承方法,传统的口头传授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在新媒体时代,借助大众传媒推动宣传、传承与保护非遗显得更有必要性[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创作非遗类电视节目是积极响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号召的表现,有助于推动我国非遗类项目的创新性发展[2]。

1 非遗类电视节目主体选择

1.1 非遗传承人

在非遗类电视节目中,主要以非遗类项目的传承人作为记录或是走访对象,所以便将传承人作为节目镜头对准的对象。一般情况下,非遗类项目传承人并非以群体形式传承文化遗产,而是以个体形式传承文化遗产,因此在选择电视节目主体时,要以非遗类项目传承人作为切入点,客观与全面地展现传承人身上的故事,了解传承人的命运发展与人生轨迹走向,从而在此角度上体现非遗类项目的传承现状与历史脉络[3]。传承人自身是非遗类项目最好也是最形象的“说明书”与“活化石”,如李兴昌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传承了独特的普洱茶制作工艺,央视网也曾经进行过《李兴昌——普洱(皇家贡茶)制作技艺》的专题报道。可见,电视节目对准非遗类项目传承人,不仅可以体现电视节目自身的人文关怀精神,还能够向观众传达出较好的艺术效果。由此,非遗类电视节目将传承人作为叙事主体,能够发挥趣味故事与鲜明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1.2 非遗传承故事

非遗类电视节目多以讲述非遗传承故事的方式呈现,即将非遗传承故事作为切入点,由传承人讲述相关的故事,激发观众的兴趣,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推进,进一步向观众展示非遗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意义。观众在观看非遗类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感受故事体现的非遗魅力,所以在制作非遗类电视节目时,可以将趣味十足且引人入胜的非遗传承故事作为重要主题。非遗类电视节目一般会选择相对完整的,有诱因、有发展过程、有发展结果的故事,在节目开篇向观众抛出一个问题或是一个结果,之后吸引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最后通过对非遗传承故事的讲解解开谜团,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4]。例如,专题片《梅葛传人——郭有珍》在开篇就讲述了梅葛艺术的流传故事,之后探寻了传承人郭有珍的个人事迹,回顾了一个彝族山村农家妇女如何成为云南省民间音乐艺人、又被授予第二批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以及梅葛文化的历史脉络与传承情况。另外,因为节目中解开的谜团都会与非遗紧密相关,所以在解开谜团的各个环节中,观众也会紧跟非遗传承故事的线索,积极探索非遗的相关知识、发展脉络与发展历史,这种节目表现方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要优于传统的故事讲解模式。

1.3 非遗传承技艺

非遗类电视节目都是以传统的非遗类项目包含的手工技艺作为表现对象,这种手工技艺的特别与精巧,以及传统手工技艺中凝聚着的老一辈所要表达的哲理与智慧,正是非遗类项目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原因。所以,在创作非遗类电视节目时,以非遗传承技艺,尤其是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拍摄主体也是很好的选择。在拍摄过程中,以非遗传承技艺作为关键拍摄点,以不同传承人掌握的传统手工艺作为围绕核心,通过向观众展现精巧且令人动容的传统手工艺,并配合拍摄与手工艺相关的非遗类艺术品,随之向观众表现与传达非遗类项目的传承意义[5]。例如,《手造中国》便是以非遗传承技艺作为电视节目主体,三年采访了百余人,将景德镇制造陶瓷的手工艺作为主线,向观众展现景德镇非遗传承技艺的魅力。同时,以制瓷技艺的各工序入手,挖掘制瓷工匠人身上的精巧技艺与匠人精神,即挖掘隐藏于制瓷工匠人背后的严谨、热爱、执着而又认真的匠人精神。

2 非遗类电视节目表现手法

2.1 人物访谈手法

人物访谈手法是非遗类电视节目的主要表现手法,也是非遗类电视节目创作的重要环节。如果缺乏了人物访谈环节,仅是依靠画面堆砌或是幕后解说,将会出现拍摄者主观看法过强的现象[6]。而由非遗传承人或是其他相关人物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讲述,则可以提高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可信度。非遗类电视节目自身的题材内容就具有特殊性,多以非遗类传承人作为聚焦对象,那么对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就更有必要。例如在《与大咖有约》中,主持人通过专访“90后”非遗传承人于杨青,介绍了其传承的于氏神佛木雕,讲述了非遗传承人于杨青的学艺经历和木雕理念。另外,人物访谈手法的应用,对于创作完整的电视节目内容也有很大帮助,电视节目创作人通过访谈能够进一步了解与认识非遗类项目与传承人之间的故事,这对于清晰挖掘非遗类项目的发展脉络与轨迹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情景再现手法

在创作非遗类电视节目时,拍摄聚焦的大部分内容为已经有上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发展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该类电视节目自身就带有历史特殊性,如果仅是客观记录非遗类项目发展现状,就不能全面体现非遗类项目的文化内涵与风采[7]。而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作与推出是为了向观众更好地传达非遗的风采,更好地表达所拍摄的人物与故事,所以创作人员可以利用多种艺术手段或技术措施,综合展现非遗类项目。对此,在创作非遗类电视节目时,创作人员可以采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由此形象地展现已经发生的情景或事件,进而增强非遗传承故事的完整性,并向观众准确表达出非遗类电视节目的主题内容[8]。例如,《岭南记忆》讲述了客家山歌传承人余耀南对客家山歌精彩绝伦的演绎,尤其是通过故事形式,表达了山歌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流传过程,通过精彩的情景再现将观众拉回了那个淳朴的时代。

2.3 传统纪实手法

笔者通过梳理与分析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发现,在初期阶段,非遗类电视节目曾使用过不同的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然而近几年,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与纪录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尽管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内容有艺术魅力,但仍需要结合传统纪实的方式,展示非遗类项目的本真面貌,这也是创作非遗类电视节目所追求的重要价值[9]。目前,以纪实为主的非遗类电视节目成为发展主流,这对于展现非遗类项目发展历程而言是一种实用性强的表现手法。创作人员通过应用传统纪实手法,利用非遗类电视节目展现非遗类项目的真实发展情况,以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而更好地达到宣传、记录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例如在《寻找手艺》中,云南勐海傣族油纸伞传承者坎温消瘦的身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纪录片采取了灰色调,让整个节目更加写实,同时展现了油纸伞从材料准备到制作完成的几十道工序,将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展现给了观众。

3 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技巧

3.1 多主题表达

创作者在深入了解非遗传承人与非遗传承故事之后,可以根据拍摄目的与节目内容设置拍摄角度,深入、全面且集中地创作非遗类电视节目。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作不仅在于向观众展现非遗类项目的魅力,更担任着传承、保护、宣传非遗类项目的社会责任,所以确定拍摄主题,并以此为支撑更好地展现拍摄对象显得更加重要[10]。对于非遗类电视节目而言,选择好的主题,不仅可以提高电视节目内容的艺术价值,还可以更好地起到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非遗类电视节目多主题表达以表达人文意识内涵、表达价值诉求、表达审美情趣为主。表达人文意识内涵主题是指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财富的重要内容,在拍摄非遗类电视节目时,加入人文意识,通过展现具体的非遗故事,展现对非遗人物命运的关怀;表达价值诉求是指通过非遗类电视节目表达富有哲理、积极、正确的价值诉求,让观众在观看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也能够从中得到哲理性思考;表达审美情趣是指通过该主题提升电视节目的审美水平,真实记录非遗故事,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艺术体验。

3.2 多视角叙事

在叙事视角方面,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叙事视角选择有一定的规律,主要包括内视角、外视角与全知视角。内视角是指让非遗类故事的亲历者根据自身对故事的了解或是根据自己的回忆讲述故事。因为是由亲历者亲自讲述故事,所以可以增强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可信服性,同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将观众引入故事情景中,提高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外视角是指非遗类故事的叙述者并不直接参与电视节目讲述的故事中,而是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故事,不加入个人的思考与主观情感。所以,外视角叙事中的讲述者可能对节目中的故事并不了解,但是此种视角更契合观众的心理需求,与观众处于同一视角中,更能引发观众的想象与思考。全知视角是指非遗类故事的叙述者掌握相关的所有信息,非常熟悉非遗类故事涉及的人物,也很清楚整个故事的发生脉络与故事细节[11]。在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流程中,构建全知视角具有明显的必要性,且该视角的构建对于传承、保护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非常重要。

3.3 多场景运用

非遗类电视节目创作中应用的场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特写与全景,每个场景的应用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叙述非遗类故事时,为了能够有艺术感,有层次、清晰地表现整个非遗类项目的发展过程,一般需要合理配合运用多个场景。非遗类电视节目创作者在拍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需要根据拍摄目的选择合适的艺术表现镜头,不仅要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也要保证拍摄的画面具有美感。在非遗类电视节目中,不同场景中的镜头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也有差异。在创作非遗类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结合具体的非遗类项目与主题,选择对应的镜头语言,从而保证节目能够呈现出好的艺术效果。例如,如果在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开篇交代非遗环境与地区,一般用远景拍摄,使用航拍镜头宽广视角,拍摄出具有明显特色的画面,交代非遗类故事的产生背景,同时保证画面的艺术美感;而在拍摄更追求精致画面的非遗手工艺时,一般使用近景或特写镜头,从而稳定且精细地展现非遗手工艺人精湛的技艺。在非遗类电视节目中,长镜头是常用的艺术拍摄手段,可以真实客观地记录非遗类故事的发展情况,提高画面的可信度。

4 结语

我国进入新媒体时代后,非遗的传播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为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非遗类电视节目作为将电视节目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文化节目,以其原创的模式、新颖的内容、独特的选材,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非遗古老技艺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非遗类电视节目创作者选择合适的非遗表现手法与技巧,能够更好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类电视节目留下的影视资料,不仅在于记录非遗人物与非遗故事,更是为了有效地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非遗类电视节目在向观众展示非遗类项目的风采时,也揭示出在历史长河中非遗类项目不断浮沉的发展历程,由此引导观众在观看时更切实地感受到传承与保护非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技艺遗传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传承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