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加全
(淄博市图书馆,山东 淄博 255000)
古籍作为中国古代文献书籍的简称,重点所指的是于1912年以前具有古籍装帧形式的书籍,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记录着我国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印迹。公共图书馆被称为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中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功能性与阅读人群的数量上更为广泛,对于古籍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分析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时,也不免会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公共图书馆要更好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有效发挥古籍文献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就必须结合现实制定富有针对性的古籍文献保护与开发策略。
为了保护我国的珍贵古籍,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国家出台并实施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政府层面出台的关于古籍保护工作最为重要的文件[1]。在该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在各个环节上变得更为具体,不仅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工作体制,而且在统一思想认识、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从本质上分析,古籍保护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要加强古籍保护与传承力度,建立科学的保护方案,发挥古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作用,同时以此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和科学教育文化素质,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良性发展。而古籍保护的基本方针是要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合理利用古籍,并强化对古籍的保护与管理,在遵循这些科学理念的同时,也要重视法律和科学保护的基本原则,促进古籍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和谐发展[2]。
从上述不难发现,国家十分重视古籍保护工作,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古籍保护是我国悠久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借助古籍中蕴涵的文化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能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
公共图书馆传统的社会职能一般包括4 个方面:一是保护储存人类文化遗产,二是传递输送科学信息,三是有效开发智力资源,四是开展社会教育。而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一书中重新定义了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其中提及要借助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与优质的服务,全面提高读者阅读的满意度和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公共图书馆是古籍收藏的重要机构之一,我国的各种收藏机构古籍收藏总数量已经突破2700 余万册[3]。现代公共图书馆不但要对古籍加强收藏和保护,更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古籍的自身文化价值,延伸创建各类拓展性服务。正因如此,公共图书馆应在保护好户籍文献的同时,以馆藏古籍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深入拓展工作规划,让古籍文献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
另外,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也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明确要求,公共图书馆应该有效发挥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积极对古籍资源进行合理开发运用,并结合有效手段,加强古籍文献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传承、弘扬与创新,以此提高古籍文献利用的效能。因此,古籍保护是彰显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的重要标志之一[4]。
笔者在相关调研中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中古籍文献的收藏规模各有不同,总体古籍数量十分可观。但这些古籍文献的流通率十分低下,很多古籍被集中放置在特定的区域中,实行封闭管理,流通率几近于零,研究利用情况极不理想[5]。究其原因在于图书馆管理层和部分从业人员对古籍文献建设缺乏战略思维,缺乏古籍文献为当代社会服务的意识,“重藏轻用”根深蒂固,为了不让古籍损坏,减少或不允许其流通借阅,古籍文献常年被封存,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真正对其进行科学整理及开发利用的单位并不多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公共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种类日渐丰富,载体形式日趋多元,书籍存放量越来越大,更新周期也越来越快。纸质书籍由于常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随着空气夹杂物质酸化,纸张的纤维素聚合度降低,尤其是古籍年代久远,当时的纸张和印刷技术尚不成熟,更加脆弱易损。另外,由于存放不当,各种霉菌、小虫、微生物的侵蚀啃咬,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古籍的保存寿命。所以,国家文化部早在多年前就发布并实施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其中对古籍保存环境做出了详细规定:第一,古籍书库需要进行单独设置,并且要自成单独区域存放;第二,古籍库或者存放的区域必须要配备独立的恒温恒湿空间环境,温度在16℃到22℃之间,其湿度要控制在45%到60%的范围之内;第三,在古籍库或者存放区域建设防水、防火、防盗自动报警系统,更要配备气体灭火装置及电子监控管理装置等。
古籍只有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存放,损毁才能降到最低。然而,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缺少这些硬件设施,导致古籍的存放与保护并不理想。所以,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古籍保存的相关硬件设施,才会让我国的文化宝藏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6]。
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没有开展古籍持续征集工作,导致许多有价值的古籍文献散落到民间收藏者手中。个别图书馆馆藏的有价值古籍文献较少,更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本地区域文献进行持续征集工作,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的古籍文献收集起来,加以珍藏保护。但由于图书馆本身没有重视古籍持续征集工作的重要性,以致古籍征集工作进展缓慢[7]。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很多图书馆在持续征集工作上也较为积极,但图书馆内部缺少古籍文献鉴定评估的高水平专业人员,根本无法判定市面上的古籍文献价值,不敢大张旗鼓地开展此项工作。另外,相关文化主管部门与公共图书馆对古籍征集工作重视不够,财政资源投入明显不足,这也从一定程度阻碍了古籍征集工作的持续开展。
从整体层面来说,图书馆古籍专业人员短缺,古籍文献服务模式也单一,仅限于开展一些较为简单的咨询、整理、编目工作,对深入的学术性探究、高层次的文化研讨几乎为零。一些图书馆内部古籍收藏数量较少,基本上没有古籍研究和整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于古籍的管理也缺乏规范性。通过相关调研不难发现,在很多公共图书馆中,古籍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较少,古籍工作重保护轻利用,缺乏对于古籍保护利用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严重影响到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持续发展。
如今是大数据时代,现代公共图书馆配备了影像资料、电子报纸、电子期刊等多媒体设施,一些新出版的书籍都可实现线上网上阅览共享,而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尚不完善。虽然国家图书馆、各省级图书馆以及多数高校图书馆数据资源库不断完善,广泛应用,但市县一级的图书馆在这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8]。市县级图书馆要以国家、省级图书馆古籍数据资源库为依托,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规划建设好馆藏所独有的古籍文献电子数据库资源建设。利用网络大数据技术把国图和省图及本馆的所有古籍文献数据资源库科学合理地无缝衔接,真正实现在市县图书馆就可把所有的古籍文献资源网上共享利用。科学合理建设好馆藏古籍电子全文数据资源库,让古籍文献得到更好保存,服务于社会。
从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藏有古籍文献,正是由于古籍文献十分珍贵,才导致很多图书馆内部采取了“重藏轻用”的保护方式,这种“重藏轻用”的观念限制了图书馆对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这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势必造成一定的阻碍。多数图书馆对古籍文献缺乏深入研究、高层次学术研讨,只是把古籍专门典藏,“养在深闺”,没有把它的文化内涵、学术价值、历史地位挖掘出来。图书馆应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及更多的古籍衍生品,助力古籍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实质性传播,以此提高古籍利用的真正效率,这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所在和努力方向。
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古籍工作,对现有古籍资源认真梳理和清查、分类、编目,构建完善的古籍文献目录;对一些出现破损的文本册页进行修复还原,恢复最好状态。其次是在妥善保管古籍原件的同时,采取数字化化技术进行复制备份,做好馆内特藏的数字化与全文数据库建设,深挖传统文化价值,合理开发利用。最后要建立科学的古籍管理制度,在专业人员及现代技术保障下,既重藏又重用,实现对外开放借阅制度,开发出各类文创产品与拓展性服务,实现古籍利用与保护工作双丰收,使古籍文献在开发利用中的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对而言,古籍文献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公共图书馆除了加强馆藏古籍文献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还需要循序渐进地对外征集古籍文献,让散落在社会或民间的古籍文献回归到图书馆,这是一项值得深入实践的课题。图书馆应建立古籍文献征集工作制度,多途径建设古籍资源。一是无偿捐赠,要向自愿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与精神嘉奖,并公开宣传;二是有偿捐赠,对那些具有价值的古籍文献捐赠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作为奖励,并公开宣传;三是认定购买,对那些文化价值重大的特定古籍文献指定购买,并对其深入研究。
公共图书馆古籍专业化人才的稀缺是现实问题。强化古籍人才建设是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基础,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构建专业化的古籍保护事业大厦。
首先,公共图书馆应在脚踏实地,以从无到有、循序渐进的方式做好古籍文献的相关整理、分类、征集工作的基础上,重视建设专业化的古籍人才队伍。古籍专业人才要采取分层培养、长短结合的方式,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线,重点培养高级古籍研究与修复人才。其次是将目光转向校园或者社会人才,招聘专业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长期为古籍文献事业服务。最后是建立人才培养的渠道和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既可把馆内专业人员送到高等院校或专业机构培养学习,也可请业内专家来馆内定期授课指导。只有拥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才能推动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更上一层楼。
由于古籍文献年代久远,容易损毁,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做好“人无我有”的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以国家和省级图书馆古籍数据资源库为主要依托,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市县级图书馆要做好所藏古籍文献的查缺补漏,把馆内独有的古籍文献运用拍照、扫描、影印等技术手段,按照国家古籍数据库建设标准制作出优质的全文古籍数字资源库。同时开通国图、省图数据库资源和本馆数据库资源的网络服务链接,让读者能够免费浏览和下载,做到资源数据库的无缝衔接,实现古籍数据库资源的网上共享,这不仅能很好地保护古籍文献,还能更好地互通有无,服务社会。
各图书馆应摒弃“重藏轻用”的工作理念,深刻认识到古籍文献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强化古籍文献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延续性。首先,要在保护好原始文献的同时,做好分类、编目、整理等基础工作,将古籍数字化以及全文数据库建设提上日程;其次要进行深入研究,对特色鲜明,文化价值较大的古籍展开重点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时代特色、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力,长期积淀研究成果,形成馆藏文献特色和系列;最后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多维度开发利用,延伸开发各类文创产品及拓展性服务,全方位研发文创产品,面向社会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古籍文献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让社会公众多角度地享受古籍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按照习总书记所讲的让文物古籍活起来的方针,形成图书馆古籍征集-整理-研讨-开发-利用-服务的良性循环,让古籍文献保护工作“功在当代,惠及千秋”。
古籍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抓住机遇,有效利用好现有古籍资源,在让古籍资源得到优质保护的同时,也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久远,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使古籍资源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