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下的高校图书馆动态典藏资源布局研究
——以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2-06-16 01:34:06
图书馆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院路书库典藏

张 玲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088)

馆藏文献资源的组织和管理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重点,如何构建高质量的馆藏体系,使馆藏结构得以优化,从而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研究的重点内容。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本馆”)建立了以政治法律为重点文献信息资源自身特色的藏书体系。截至2020年底,两校区馆藏纸质图书已达260 万余册。急剧增加的馆藏图书使得有限的馆舍空间难以负荷,老化图书、低需求图书以及各类图书的布局分配、复本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使得馆藏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大,馆藏质量逐渐下降。随着学院路校区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新的馆舍空间基础上,如何优化馆藏结构,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是目前本馆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鉴于此,笔者从数据决策视角,围绕新馆建成工作开展现有三线动态典藏制的适用性探究,通过调研以及对文献典藏的来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馆藏空间实际,做好新馆馆藏空间布局规划与馆藏动态管理,以期更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1 文献调研

利用中国知网平台,检索“动态典藏”主题词(检索时间为2021年6月3日),获得文献50篇,主要研究方向有4 个方面:第一,基于动态典藏的理论研究,如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通过分析纸本文献利用现状提出“以人为本、动态典藏”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思路[2];第二,基于多校区多馆舍的动态典藏策略研究,如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指出多校区的动态典藏策略[3];第三,基于动态典藏制的应用研究,如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探讨了动态典藏在“藏、借、阅、查一体化”布局模式中的应用[4];第四,基于动态典藏的实现与管理研究,如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以GLISENT 应用为基础,探析RFID技术在动态典藏中的应用[5]。

可见,“三线典藏”是“动态典藏”的研究基础。所谓“三线典藏”是将馆藏资源按照其利用率高低、新旧程度分为3 个层次,并依据一线、二线、三线原则分别组织布局,从而合理调配馆藏资源。而“三线动态典藏”是在数据挖据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应用前提下,基于传统的“三线典藏”提出的一种能够更有效利用图书馆空间资源与文献资源的管理模式。它不再依据主观经验来判断图书馆被利用的情况,而且是需要定期统计资源利用情况,对图书进行调整,使其进行合理流动,方便读者借阅。通过调研可知,“三线动态典藏”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典藏业务工作研究的热点,是对原有三线典藏体系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6-9]。

2 三线动态典藏来源数据分析

三线动态典藏模式的实施依据来源于馆藏纸本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结果。因此,结合本馆实际,首先对近五年来本馆纸质资源的利用情况做相关统计分析。

2.1 纸质资源利用的数据统计

利用汇文系统的统计模块统计近五年馆藏外借图书的读者利用情况。其中,具体统计时间设定:文献入藏时间为2003年1 月1 日—2017年12月31 日,文献借阅时间为2016年1 月1 日—2020年12月31日。

2.1.1 文献利用率

首先,以学院路校区为例,从学科细分的角度对馆藏中文图书的种利用率、册利用率进行分析,如图1 所示。其中,种利用率=近5年图书种借阅量/馆藏可借图书种数*100%;册利用率=近5年图书册借阅量/馆藏可借图书册数*100%。

图1 学院路中文图书利用情况统计

由图1可知,学院路校区馆藏纸质资源种利用率为34.60%,册利用率为26.05%。从学科细分种利用率来看,马列类、哲学类、社科总论、政治法律、语言文字、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和化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安全科学10类中文图书的种利用率大于总体平均水平27.64%。种利用率低于20%的仅有三类,分别是农业科学、航空航天、综合性图书。从学科细分册利用率来看,马列类、哲学类、社科总论、政治法律、语言文字、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和化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安全科学9 类中文图书的册利用率大于总体平均水平18.87%。航空航天、综合性图书的册利用率低于10%。马列类、哲学类、政治法律类册利用率大于25%,政治法律类册利用率最高,为44.60%。因此可以看出同一校区,不同学科资源馆藏利用差异较大。

其次,综合两校区总体利用情况,分析不同校区内各学科资源利用的差异。从两校区中文图书的种利用情况来看,如图2 所示,学院路校区中文图书种利用率高于昌平校区的类别有11 类,分别是马列类、哲学类、政治法律、军事类、经济类、自然科学总论、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农业科学、交通运输、环境科学安全科学。从两校区中文图书的册利用情况来看,如图3 所示,学院路校区中文图书册利用率高于昌平校区的类别有14 类,分别是马列类、哲学类、政治法律、军事类、经济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自然科学总论、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图2 两校区中文图书种利用情况统计

图3 两校区中文图书册利用情况统计

此外,由同一学科资源在两校区的使用情况也可以看出,不同校区读者类型不同,对同一学科的需求程度也不同。以政治法律类图书为例,不论是种利用率还是册利用率,学院路校区的研究生读者均高于昌平校区的本科生读者。而在种利用率相近的情况下,册利用率差异明显。此时,应对当下的馆藏复本分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2.1.2 文献符合程度

以学院路校区中文图书为例,测算文献符合程度指标。符合程度=图书入藏比-图书外借比,其中图书入藏比=某类图书馆藏册数/馆藏图书总册数*100%;图书外借比=某类图书借阅册数/借阅总册数*100%。符合程度指标为“0”时最佳,如果其绝对值越小或越接近“0”,则文献的入藏和外借之间的符合程度越高,也就是文献供求关系越趋于平衡,如图4所示。

图4 学院路校区中文图书文献符合程度统计

由图4 可知,政治法律类文献符合程度为-6.03,说明该类文献在当前馆藏地需要增加品种或复本。哲学类、数理科学和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医药卫生类、农业科学、交通运输类符合程度指标小于0,但趋近于0。其他类文献的符合程度指标均大于0,说明这些馆藏文献资源可以满足读者需求。经济类、历史地理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文献符合程度指标分别为5.2、2.39、1.28,说明在三类文献存在一定的供过于求,可能还没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减少复本。

2.1.3 相对均册借次

以学院路校区中文图书为例,测算相对均册借次指标。相对均册借次=册借次/文献借阅量(册),该指标越大,说明文献利用就越集中,有借阅记录的文献与读者的需求匹配度越高。

如图5所示,政治法律类作为学校图书馆收藏的重点文献,在学院路校区最高均册借次为5.61次;文化科学、医药卫生、历史地理、军事类、艺术、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均册借次都在两次以下。总体来看,各类图书相对均册借次差异较大,文献利用不太均衡。

图5 学院路校区中文图书文献相对均借次指标统计

2.1.4 流通藏书比

为了分析馆藏文献的流通情况,以学院路校区中文图书为例,测算了流通藏书比,该指标反映了某类文献流通量占全部文献流通量的百分比与某类文献占全部文献的百分比的比值。理论上说,该指标的理想值为1:1,也就是某类文献的流通量与其在馆藏中所占比例相当。这也是建立一线书库的目标。如果该指标大于或小于1时,则需要对馆藏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如图6所示。

图6 学院路校区中文图书流通藏书比统计

由图6可知,天文类、农业科学、交通运输类流通藏书比远大于1,需要增加这些类图书的品种或复本量。综合性图书流通藏书比远小于1,表明相关流通率较低。其他类别图书适当剔旧。

2.2 纸质资源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

以学院路校区图书馆为例,利用汇文系统,统计了学院路校区2017年(包含)前所有可借中文图书在2016年—2020年的利用情况,如图7 所示。该校区馆藏图书由于入藏年限较久、不断老化等原因,无论是图书的种利用率还是册利用率都在逐年下降。

图7 学院路校区中文图书年利用率情况统计

此外,选取馆藏重点文献政治法律类图书与复本量较大的文学类图书为例,分析其在2019年的利用情况,如图8所示。图书利用率随其入藏年限增长呈下降趋势,即图书入藏越久,其内容信息与实际外观都已老化,不被借阅情况增加,利用率下降。以文学类图书为例分析可知,2003—2011年近10年间利用率较低,平均利用率仅3.04%,但图书总量占比却高达76.4%,可想而知图书馆内大量低利用率甚至零借阅图书在架,导致馆舍空间紧张。因此,调整馆藏布局时应优先将低需求图书,特别是零借阅图书进行剔旧,调入三线书库,采取异地存放、闭架管理、委托借阅,将有限的馆舍空间腾出。

图8 可流通政治法律类与文学类图书在2019年的利用率

馆藏布局调整前,学院路校区图书馆有4个书库:学院路馆流通部(中文图书)、学院路馆西文流通部(西文图书)、学院路馆港澳台书库、学院路特藏书库。学院路馆港澳台书库、学院路特藏书库均为非可借图书。由此,可以看出书库仅按照中文、西文、港台、特藏区分四大区域。通过分析不同资源类型的馆藏与利用情况,如图9 所示,可以看出馆藏空间按资源类型不同,其占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中图法中文图书、人大法中文图书、中图法外文图书、人大法外文图书。结合不同资源类型的利用情况,可知中图法外文图书与人大法中文图书馆藏比与册利用比相悖。人大法中文图书馆藏比19.7%,而利用比仅4.29%;中图法外文图书馆藏比仅6%,利用比9.8%。因此,新的布局空间可增加中图法外文图书空间、减少人大法中文图书空间。

图9 不同资源类型馆藏比与利用比统计情况

3 三线动态典藏的调整原则与方案

3.1 以读者需求为中心,提前配置典藏文献

采用三线动态典藏制调整馆藏布局,依据图书借阅率高低、新旧程度来划分是基础,但对于如何确定三线各书库的藏书没有统一标准,需根据各馆实际情况而定。因此,可通过文献借阅率、文献符合程度、图书相对均册借次、流通藏书比等指标来综合判定读者对馆藏资源的需求情况,从而确定三线各书库的藏书范围、藏书比例、复本量等,提前配置典藏文献。

3.2 优先剔旧零借阅图书,释放馆藏空间

零借阅图书的调配是调整馆藏资源布局必不可少的工作。传统的典藏模式将零借阅图书与高需求图书混合在一起,影响读者借阅效率,增加书架空间压力。三线典藏调整时应率先将馆藏各类零借阅图书调拨至三线书库,实行委托借阅模式管理流通,释放更多的空间给高需求图书以满足读者对图书馆文献借阅的需求。

3.3 不同资源类型馆藏空间的分配依其利用情况而定

不同资源类型不能运用同一标准进行空间划分。许多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法,如中图分类法、人大分类法等,因而按所采用分类法之不同进行收藏空间的划分。不能因人大分类法是2003年以前入藏图书就将其视为年代久远图书进行划分,对于不同资源类型的文献应针对性分析,根据其实际的馆藏比与利用比进行空间优化分配。

3.4 根据需求变化,动态调整典藏方向

二线库的收藏范围应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图书馆要定期对各线书库进行馆藏利用评估,利用客观的数据统计结果,揭示馆藏调整路径。调整的依据由反映用户需求变化的数据而定。

4 三线动态典藏的实施路径

4.1 准备阶段

4.1.1 做好馆藏资源利用情况统计

三线动态典藏是以馆藏资源利用情况的统计结果作为客观依据来实施的工作[10]。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量庞大、种类繁多,要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数据挖掘技能,需要图书馆提供满足数据处理要求的软硬件设施。对于三线各书库藏书范围的确定,要依据本校的学科分布、专业设置等情况通过对数据进行清洗、分类统计、排序、比对等最终确定,一线书库的藏书尤为重要。

4.1.2 做好馆藏空间布局规划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建成新馆,馆舍面积有了实质性的增加,但随着增设开放研讨空间、视听休闲空间、特色资源空间等,实际的书库空间仍然较为紧张。因此,三线书库空间的规划仍然需要精打细算,合理规划,需要综合考量馆藏图书总量,一线书库、二线书库、三线书库实际容量,书架情况,各书库书架之间的排放距离,三线流动图书空间的预留以及相关的管理问题等。

4.2 实施阶段

一线书库收藏未来新书与调整前期综合分析确定好的一线图书,并提供自助借还服务。流通一段时间后,将一线书库中零借阅图书的一册调入二线书库,剩余一线书库中的零借阅图书复本直接调拨至三线书库,使一线书库图书数量保持动态平衡。

二线书库收藏经过前期综合分析确定的二线藏书以及未来一线书库下架的图书。二线书库要为未来由一线书库调入的图书预留空间。在二线书库可以形成全馆藏书的样本书库,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院校,需求量较大的图书可以专设书库,与其他类型图书加以区分。如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二线书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除法律类图书外所有图书的可借样本库,二是单设了法律书库,缩小法律图书周转期。二线书库发现利用率高的法律图书,及时调拨至一线书库。二线书库的可借样本图书借阅归还后回到原位。

三线书库收藏一线、二线图书剔旧的复本及破损图书。实行异地存放、闭架管理、委托借阅。三线书库作为补充书库,保证图书馆藏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果三线书库存在利用率高的图书则应及时将其调拨至一线书库或二线书库。

如图10所示,馆藏图书可以顺时针变动,也可以逆时针变动,形成闭合循环,真正做到动态循环调整,将高需求图书集中在一线书库,拉近读者与需求图书的距离,便于读者借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三线书库异地存放,在二线书库建立馆藏可借样本库,能够大大降低馆员前往三线书库取书概率,节省图书馆对书库的管理成本。

图10 动态典藏思路

5 结语

以馆藏资源利用现状作为依据,实施三线动态典藏模式,可以优化整合纸质资源体系,提高馆藏纸质资源的利用率。事实上,在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下,怎样使馆藏布局得到最大优化,还需要进步细化研究,如新书分配原则、馆藏剔旧/调整原则、同校区和跨校区的动态典藏方案以及纸本采购原则的调整等。

猜你喜欢
学院路书库典藏
“人梯书库”丛书
黏黏花
典藏
航空知识(2018年1期)2018-04-16 03:19:54
往来·典藏
航空知识(2017年9期)2017-12-07 20:07:46
典藏
航空知识(2017年1期)2017-03-17 10:34:24
黄骅市学院路小学葛典社
探析图书馆书库管理的新模式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图书与情报(2015年3期)2015-08-10 06:01:18
典藏阁
航空知识(2014年11期)2014-11-21 00:45:13
析天一阁新书库设计理念
天一阁文丛(2010年1期)2010-11-06 08: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