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丹
(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 河南 473004)
近些年传媒产业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期,传媒类专业成为高校扩招的热门专业之一。为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输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人才培育数量的上升并不代表着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在智媒、融媒快速发展的当下,部分地方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下技能多元化、能力整合化的人才需求,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探寻解决策略势在必行。
河南省内高校又多属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和己任,这和当下的媒介人才需求要素有较高的契合度。不少地方高校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从师资队伍到教学方法等多个维度创新全媒体人才的培养路径。但应用型本科高校多位居地方,其办学条件、教学基础相对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较难适应以网络大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媒体行业发展需求。导致传媒人才的培养出现了滞后、错位和断层现象,培养质量亟需提高。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结合河南省内三所地方院校(周口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的传媒类专业(选取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三个专业)近五年(2015—2020)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试总结出地方高校在全媒体人才培育过程中的普遍困境,试给出可行性强的对策。
目标导向是人才培育宗旨的体现,人才培育的目标导向一般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样本来看,培养目标普遍滞后于市场发展。主要表现为:在这三所院校所使用的培养方案中,没有充分显示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以新闻学专业为例(周口师院和洛阳师院),尽管五年内有所改动,但只是目标细化、课程增加,并没有实质课程体系的创新。
培养目标引领培养计划,目标的偏失必然会造成人才培育导向的偏失,甚至会造成目标方向与行业脱节,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据此所培养出来的所谓“全媒体人才”,不能达到当下的融合性、复合型、应用型的行业人才需求。
根据样本分析结果显示,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自成体系”现象:三个采样专业都是分别设立,有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缺乏交叉融合。此类设置在新媒体时代缺点凸显。此外,还存在以下现象:
1.实践学时占比少
实践教学是传媒类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在课程体系中,应约有40%以上的课程或近一半的学时倾向于实践教学。但通过比对样本数据得出: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比例虽然满足了教育部的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应不低于15%),但整体占比仍较低。融媒体时代最大的实践平台不在课堂,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时和条件。
2.忽视“赋能课程”设置
融媒体时代的传媒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筛选甄别的技能,更好的进行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所以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整理、分析、独立学习和研究、以“创意”为核心的媒介审美力等素养极为重要。根据所呈现的样本来看,三所院校都缺乏设置此类课程。
资金匮乏、实践基地稀缺、实验室资源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地方高校传媒专业教学,更难以实现媒介融合所提倡的创新教学实践。此外,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难,传统教学模式改革难等因素都阻碍着专业教育改革。
1.实训条件欠缺
高校专业教育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主要是校内外结合,校内通过实践课程,校外结合实践基地。所以根据校内实验设备资产情况及校外实践基地数量就可考究专业实训条件。地方高校新闻出版教育的实验实训条件明显不足,例如样本中洛阳师范学院新闻学开办近20年,校外实践类型单一,数量是个位数,无法较好地迎合行业发展所需的教育教学改革。
2.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源薄弱
由于传统传媒行业的设置缺陷,导致大多教师只对某一媒体类型熟悉,而对其他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所进行的研究和应用相对缺失;又因缺乏行业经历,对最新的媒体技术也缺乏了解和掌握。具备行业经历、或者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甚低,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例如洛阳师范学院教师总人数23人,具有行业经历教师数量7人,占教师比例30%,普遍较低。
3.教学方法难创新
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专业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全媒体”人才,教学内容是“策、采、写、编、播发一体化”,所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亲身示范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专业教育需求,必须让学生参与创作,亲身体验,利用多媒介渠道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根据对样本数据的分析,三所高校在专业特色的阐述重点总结为“应用型、服务地方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实践性、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没有一所高校是系统、全面地阐述特色。也没有结合地域、行业特色,突出优势资源。
媒介融合发展对当下高等教育的新闻出版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其涉及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和培养方式等诸多方面。
传媒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打破采访报道、播音主持、后期编辑制作、发行推广等单科培养的惯例,着力培养成能熟练驾驭融媒体的多面手。这类专业都应该积极与媒体一线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协作,积极调研市场、行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现状及人才构成指标体系,再结合学校及专业实际,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基础上,地方高校应对传媒人才的毕业能力要求进行模块分解,进而围绕每个模块再设计一个课程体系,且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类别,最终形成金字塔式的课程构架,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及实践能力。
传统的传媒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构架缺乏统筹媒体的视角,学生知识技能不全面;割裂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难以培养出跨专业的全媒体人才。
出于优化资源,以生为本的原则,地方高校可尝试同类专业之间搭建“大理论”通课模式,设计融会贯通的“大理论课”——主要承担传媒类专业教育的技术技能部分,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区别设置高阶性的专业核心课。让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并考虑提升研究技能,培养科学人文精神,满足职业岗位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真正贯彻“学生中心原则”。
第一,校内资源。通过征文、座谈、讲座、比赛等多种校园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传媒作品创作。第二,校外资源。与地方新闻出版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以地方行业发展带动课堂教育;倡导优秀校友提供平台,共建母校;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大赛,进行精品创作。 第三,结合网络自媒体平台,探寻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模式与内容。
课程教学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逐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功能。强化专业技能和全媒体工作素养,使学生所学与岗位所需相结合。
结合传媒类专业的特殊性,教师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现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成为“双师型”教师。地方院校可尝试“业界学界”共建培养模式。让业界工作人员走进课堂,教授学生行业前沿知识;让教师走进行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了解数字传播环境下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地方高校可尝试以下做法寻特色:第一,可根据学校定位及办学思想定特色,联系学校的办学水平、层次规模,提炼人才培育的目标方向,进而形成特色。第二,可从学科发展优势和学校已有资源谋划专业特色。例如依托文科学科优势,重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新闻出版人才。第三,依托地域特色促建专业办学特色;开设地方特色文化课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群,打造掌握扎实地域文化知识的传播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新媒体时代,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传媒行业的宣传和引流,新一轮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机遇已然到来,地方高校应积极研判媒介发展形势,从多方面、多举措积极培育迎合媒介融合发展所需的全媒体人才,从而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