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理论视域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分析

2022-02-08 13:10:34
新闻传播 2022年5期
关键词:一流科技期刊资助

李 航

(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术理论研究部 黑龙江 150030)

一、长尾理论

2004年10月,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在《连线》发表。其在《长尾理念》中提到“我们可以把长尾理论浓缩为简单的一句话: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1]其中提到的“头部”指的是热门产品,在其文中也用“短头”指代;“尾部”指品种多样的冷门产品。长尾理论揭示,除了拳头产品可以主打市场,小众的和个性化的产品同样可以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其对传统产业中“尾巴”产品的关注,很好地补充了二八定律的发展不足,在很多行业得以广泛应用。

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问题与机遇

(一)两极分化与寡头垄断

卓越行动展开了对关键少数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其资助的对象是已经在同行领域中具有领先发展成效的期刊,这种优先发展布局,重金资助的力度无疑会加大受资助期刊与未受资助期刊之间的差距。从《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出台到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尾部”科技期刊还没有得到相应政策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两极分化的现象会愈加显现。而极端的两极分化又极易形成寡头垄断,我们应该鼓励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秀科技期刊的不断涌现,而应避免一家独大的寡头垄断。

(二)“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

从2013年提出并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到2016-2018年的“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再到2019年提出的《意见》和卓越行动,都是科技期刊发展的“红海战略”。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的统计数据来看,2013-2019年,受到提升计划和登峰行动计划资助的期刊共计197 种,截至2019年,有139 种SCI 期刊,影响因子从资助前的1.34 升至3.62,超过全部SCI 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值2.91,而我国科技期刊近5年刊均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仅为0.664。[2]从以上数据可见,“红海战略”的收效明显,受资助的科技期刊在国际影响力上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市场占有率上却没有显现出明显优势,据蓝皮书2020年统计,我国受资助的SCI 期刊的平均年载文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降幅达到4.0%,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代表我国较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对国际稿源的占有率在不断下降。而反观国内,8000 多万的科技工作者,其对科技期刊的出版需求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优秀的科技期刊在“红海战略”中“出海”作战,且载文量逐年压缩,那么国内的科技出版的广大需求如何得到高质量的保障和服务。显然,应该推动“尾部”期刊建设,让其在国内“蓝海”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后备力量和储备力量,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三)学科发展与期刊专业化

根据《影响因子年报》2019 版显示,我国有3659 种中文科技期刊分布于65 个学科中,其中跨多个学科的期刊有401 种,仅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综合、医药卫生综合及化学工程3 个学科的期刊数量之和就达到659 种。按照“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新编制的286 个学科的分类来看,这意味着我国73.8%的科技期刊在22.7%的学科领域中争抢稿源。中国科技期刊在ESI 框架下被JCR 收录的有241 种,其中只有2 种是综合刊,其余全是以学科划分为基础的专业刊。2020年11月8日,我国举办的第二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发布了“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到“在充分参考国际主流数据库学科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课题组综合考虑学科发展现状、各学科期刊规模等因素,全新编制286 个学科的分类体系。”[3]这一方面为我国优秀的专业化的科技期刊走进国际知名数据库提供保障,为以学科为基础划分的专业期刊的科学评价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而详细的专业化发展的定位方向,为更多的还不算“拔尖”的“尾巴”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刊提供了更多专业化办刊定位的改革依据。

(四)发展英文刊与学术期刊国际化

截至2019年我国共有英文科技期刊359种,其中包括从2017-2019年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50种。卓越计划资助的22 种领军期刊中,有17 种英文刊;29 种重点期刊中,英文刊有18 种;199 种梯队期刊中,英文刊71 种,英文刊共计资助106种,占全部英文科技期刊的29.53%,远高于6.3%(卓越行动在所有科技期刊中的资助比)。从资助范围和力度来看,其具有很明显的战略布局性。因为在国际检索系统中,英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交流传播力要显著优于中文期刊,所以,资助并发展英文科技期刊对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影响力和显示度,以及在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在语言选择上,不能只认准英文期刊才能实现国际化,学术期刊出版的语种应该多样化, 这样才是尊重文化发展的多元性, 实现差异性、特色性办刊, 形成良好学术期刊办刊的竞争氛围, 承认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存在不平衡现状, 崇尚世界多极化的理性选择。我国在发展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应该发挥文化自信,加大中文科技期刊的宣传力度,让其不断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异彩。值得振奋的是我国最新公布的“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中除了覆盖了国际知名数据库中绝大部分英文刊外,还遴选了38种语言、9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万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补充了中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母语期刊。这更能体现科技期刊发展的多元化和公平性,全面性及科学性。

三、基于长尾理论的建设意见

(一)以政策为导向,落实属地责任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是遵循二八定律的重视关键少数的发展模式,而处于尾部的科技期刊数量大,占比高,对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影响很大。所以,在政策的制定上不应该被忽视。但这部分期刊的数量大,发展质量良莠不齐,需要经济资助总数多,可以考虑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落实属地责任制,加强主管主办单位的责任落实,提高拨款配比,提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的机会等,以加大地方性优惠政策的方式,积极推动属地科技期刊的发展。

(二)尽快形成发展经验,加强推广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是少数期刊的事情,而应该是所有科技期刊共同面临的一次发展机遇,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高峰而更要有高原。所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该头尾共存,协同合作,分级发展。首先,通过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的契机,提高现有优质期刊的水平,其次,在世界一流期刊建设过程中快速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让更多的科技期刊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三)尾部期刊内涵建设

1.明确定位,寻找利基市场

长尾理论揭示了小众市场可以产出更大效益的道理。科技期刊本身属性特征就决定了其面向科研人员的小众市场范畴,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专业范畴的划分。专业范畴划分指其专业化办刊方向的定位,可以学科划分为基础,也可以某一市场领域为范畴,总之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二是市场扩容。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市场渗透,挖掘潜在用户和市场,比如创办科普类子刊,加强数字化出版建设,提升客户体验反馈,高端私人订制等等。可以在保留原有市场的前提下,扩大服务对象和范围,精细化服务项目和内容,从而提升期刊的用户覆盖面和市场影响力。

2.区别发展,提升市场价值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会加剧优质稿源的竞争,同时,去“五唯”和科研评价的“代表作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稿源的数量。竞争性发展似乎已经更加显现,而卓越行动,一下又拉开了科技期刊“短头”和“尾部”的差距,优劣又显得一目了然。竞争一直存在,且愈演愈烈。在优劣明显的现状下,无论是强强对抗,还是区别发展,竞争主要集中在人、财、物和办刊思维两方面。而无论是人才竞争,财力竞争还是物质资源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财力竞争。“尾巴”期刊没有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的经济资助,仅凭现有的物质条件谋划未来发展,除了在争取稿源上被当作退而求其次的“捡漏”式选择对象,或是主动探索新的发展生机,走区别发展的路线外,似乎也没有太多选择。区别发展应该是相对于“扎堆”式发展的另辟蹊径,以学科、区域及单位为依托,走专业化发展路线,为读者提供独特的附加价值和信息,还可以充分发挥主管主办单位的管理优势,刊物所在的地理位置优势,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甚至是少数民族优势等等,探索科技期刊自身的发展优势并探索更多的发展可行性。

3.品牌经营,久久为功

科技期刊的发展要在承接传统,立足当下与谋划未来中深耕细作,仔细经营,久久为功。品牌经营上,首先,要严把稿件质量关,聚焦行业热点、难点,积极打造行业特色栏目、亮点栏目,注重前瞻性、创新性成果的传播引导科技创新活动的话语权。[4]其次,要把握一切机会,利用所有的渠道和平台去为期刊做宣传,争取为期刊获得更多的关注。最后,品牌的经营其实不仅局限于一本刊物或一个刊名,它也可以是一个领域的期刊集群的品牌经营,就像中国激光杂志社“以群育刊,以刊带群”的学科刊群品牌的打造一样,集群整体能够全面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形成品牌效应,所以抱团取暖式的集群发展对打造专刊品牌作用也会更积极。

4.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栏目

随着交叉学科的日益增多,学科界定的模糊性,也给期刊栏目的设置的提出了难题,这一方面需要编辑为期刊提供更多元化的栏目,毕竟多样化的栏目更有利于期刊整体稿件的扩展度和传播度,另一方面要根据期刊专业特点、地域特点及出版单位的优势等,设定能够凸显刊物特色的精品栏目、品牌栏目。

5.重视人才培养,提升编辑素质

Science 的前任执行主编Ellis Rubinstein 说过,一流的科技期刊需要一流的人员。如何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术期刊发展中的重要问题。2020年9月24日,发布了《关于印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通知》,为了保障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权益,不断提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能力,《通知》明确要求出版单位要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将继续教育的学时增加到90 学时,其中网络远程培训每年最多不超过40 学时,并提供了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式,明确了学时管理标准。[5]《通知》的发布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起到了去形式化的重要意义,意在让继续教育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更新起到真正作用。“短头”部期刊编辑从来就不缺少专项经费进行对外交流和学习,这就会让其在行业发展中,对信息的获取度上占领高地。而与之相反的“尾巴”期刊编辑受制于出版单位的经费限制或重视程度不够,在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关注度及与同行业的沟通和交流上都很欠缺。《通知》的发布,能够满足受条件限制的“尾巴”期刊的编辑也能得到最新的专业知识更新,而且也在另一方面作为硬性指标督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职业素质的提升。

结语

我国学术期刊筚路蓝缕一路走得艰辛而昂扬,在时代的脉动上不断探索最合拍的发展模式。但不管怎样,都尽显被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提出,其实为很多科技期刊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标杆和目标,相信在国家相关部门及业界同仁和学术共同体的积极努力下,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同时也希望“尾巴”期刊既能发挥主动追赶的驱动力,也能发展自己的长处变弱为强。■

猜你喜欢
一流科技期刊资助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科技期刊”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技期刊的分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6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