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播报亲和力提升及主持人心理素质培养

2022-02-08 12:46:08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9期
关键词:亲和力新闻节目心理素质

张 莉

(作者单位: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1 新闻播报亲和力提升的意义

1.1 增强亲和力有利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影响日渐广泛。手机都在播报各大媒体平台的新闻,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新信息。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媒体的职责越来越重要,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提高新闻播报的亲和力,积极开展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唱响主旋律,充分采用多样化的播报方法及报道形式,向人们传递正能量,使每一次报道都能深刻,有价值,让受众满意和喜爱,才能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

1.2 增强亲和力有利于媒体的发展

如今,随着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喜欢阅读短小精悍、内容真实、贴近生活的文章,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要提高媒体的亲和力,就必须考虑多数人的想法,尽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让受众满意,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信任。由此可见,提高新闻播报的亲和力,传统媒体才能处于有利地位并不断发展。

1.3 增强亲和力有利于带动新闻产业优化升级

在全媒体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更关注精神世界,自身观念开始觉醒,更有主观意识和想法,开始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更倾向于选择能引起共鸣的新闻内容。增强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亲和力,不仅有助于媒体的创新,也能更好地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把人们的生活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减少理解上的困难,更积极地鼓励受众进行交流,提高其认同度[2]。这就要求媒体创新传播形式,多途径、多形式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促进信息产业的优化升级。

2 全媒体时代培养新闻节目主持人心理素质的意义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节目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也随之弱化,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也在逐步降低,其新闻播报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传统的新闻播报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创新。新闻节目主持人作为与受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节目质量和提高受众收视(收听)兴趣的关键。要做好这一点,就要求新闻节目主持人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3 提升新闻播报亲和力的策略

3.1 培养优秀主持人

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受众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保持与受众的和谐关系,也是新闻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在节目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与受众的情感沟通。比如,当出现受众有可能听不明白的时候,应放慢播报语速和语调,耐心播报,尽量避免过于僵硬的面部表情,借助肢体动作、眼神等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要从听众的角度出发,培养过硬的专业素质,从声音、用词、情绪方面增加亲和力,带领听众融入节目节奏,更好地实现节目与听众的沟通与共鸣[3]。

3.2 在访谈节目中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在访谈过程中,要尊重被访者,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促进访谈的顺利进行。对访谈对象表现出亲和力,可以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迅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访谈顺利进行下去,甚至能达到更好的访谈效果。每一个好的访谈都需要主持人和节目团队用心创作,尊重访谈对象。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要注意对节目节奏的把控,让受访者根据你的引导,有效地进行沟通,从而达到较好的访谈效果。一般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首先要了解访谈对象的背景资料,然后与受访者进行“聊天式”沟通,消除访谈对象的紧张情绪,抓住谈话重点,适当随和地提问,保持情绪平稳,才能让受访者在开放的情境中敞开心扉。

3.3 以人为本,加强受众本位意识

只有当新闻到达人们的内心,才能赢得广大受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我国的卫生防疫部门、基层组织,以及新闻媒体能否赢得民心、守住民心,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一个考验[4]。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否会受到疫情的困扰,市场上柴米油盐价格是否上涨,疫情防控措施是否到位等,这些受众关注的焦点,就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

3.4 关注民生,聚焦社会生活热点和难点

新闻播报要聚焦社会生活的热点和难点。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一方面要让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另一方面聚焦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将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给党和政府,并将党和政府的决策与人民的意志紧密结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5 报道真实可信,体现人文关怀

主流媒体是社会的预警机和发言人。真实有可信度的新闻报道,不仅能赢得受众,也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媒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的桥梁,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报道感人的故事是非常必要的。主流媒体的报道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比如,媒体应关注抗疫医疗救护队和志愿者,如实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真情实感的挖掘,传递社会正能量,以更好地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5]。

3.6 采用“讲述式”新闻播报方法

媒体作为传播者,通过“讲述式”的新闻播报方法,可以避免平铺直叙的表达,加深受众对新闻节目的认知、理解。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采用“讲述式”新闻播报方法,会有不同效果,有利于提高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主持人在节目播报过程中具有亲和力,不仅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人们对媒体工作者的要求。对于主持人而言,“讲述式”播报可以让自己显得更加自信,可以将自己和善的主持风格和自信的魅力表现出来,充分树立良好形象,让受众真实体会到自己的独特魅力。如今,央视新闻节目的许多主持人,如海霞、康辉等的形象以亲民为主,新闻的播报风格也体现了这一点:更贴近生活,平易近人,对受众更有吸引力。

3.7 深入一线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播报稿件

主持人作为媒体从业者,应积极参与新闻采访工作,提高新闻写作水平。首先,要深入新闻现场。不能仅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的素材来写文章,要深入新闻现场,采集第一手信息,保证信息准确、无误,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播报稿件,提升受众对其的信任度,传递正能量,实现良好发展。其次,要深入生活,挖掘生活和工作中有价值的信息,并发现新闻点,分析事实,提炼深入的主题,确定写作视角。再次,要善于思考,善于积累,善于写作,多学习,通过观察、提炼、挖掘、总结、修改和理解,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播报稿件。

4 主持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策略

全媒体时代对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提升表现力、亲和力,还是凸显个人特色,都要求主持人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因此培养主持人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其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必须依托于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6]。

4.1 保持自信,摒弃胆怯和恐慌心理

保持自信是主持人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节目的时候,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有效调动主持人的思维,积极思考,也能在对节目的掌控中做到“心平气和”。

如果主持人非常紧张,则会有短暂的呼吸、紧绷的声带、迷糊的思维和不稳定的状态。这种心理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思维错乱,忘记一些非常熟悉的事物。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要先排除镜头(话筒)前的干扰,然后正确呼吸以保持精神状态的放松。自信是主持人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要提前熟悉材料,在节目开始前,可以依次设想整个节目播报的过程,并考虑到在播报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时做好预判及处理。

4.2 培养应变能力,增强意志力

每一次节目进行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但主持人对此不能心怀惧意,每一次的遭遇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考验着主持人的心理素质。如果主持人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意志力,通常可以有效灵活地处理紧急情况。主持人要锻炼应变能力和意志力,就要做到“变”与“不变”。“变”是指及时应对播报时的突发事件,“不变”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保持播报的冷静和不惊慌。

4.3 加强训练,多了解新闻第一手资料

主持人应加强心理素质和逻辑思维方面的培训,并用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和立体思维等思考问题。此外,主持人应该在日常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并更多地学习、应用专业知识。同时,主持人不仅要播好节目,还要参与节目过程的各个方面,找到相关信息中提到的知识点,以便在镜头前冷静准确地掌控节目过程。国内外许多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有很多采访实践经验。例如,董卿、白岩松、朱军、康辉、撒贝宁等,他们在工作中不断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学习总结基层经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新闻事件有更理性的看法,这些素质让其新闻播报更有深度和特色,值得广大新闻节目主持人学习借鉴。

5 有声语言的表达

5.1 广播节目的语言表达

广播节目主持人在新闻节目播报中,语言、语态要温和、平易近人,这样会得到更多听众的青睐。广播节目与电视节目不同,广播节目主持人不出镜,无法用自己的表情和肢体等副语言来进行思想的表达和内容的传播,这就需要广播节目的主持人更加合理地利用自己的声音来进行情绪的表现,需要自己积极主动调整语言样态和情感氛围,打造鲜明的语言特色,准确定位自身角色,使节目风格得到更突出的体现。

5.2 电视节目的语言表达

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观众在观看节目过程中感受到与自己心理相契合的部分,就是节目的整体节奏。假如观众在观看节目过程中感觉到节目节奏和自己的心理相契合,或者观众在节目暂停时还有继续观看下去的欲望,那么就说明节目的节奏是观众所想要的节奏。而如果观众已经不想继续观看节目了,那么节奏就不对了。有研究认为,受众是广播电视节目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但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求者,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念等因素去寻求、选择和理解信息。因此,节目主持人在开展节目播报工作之前,就应提前了解观众喜爱的节目节奏,与观众进行互动,找准平衡点,使节目达到预期的播报效果。这里所说的节奏,是指观众对于节目的兴趣和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主要由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决定,而只有当观众感觉到自己和观看节目的节奏相契合时,节目才算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

5.3 话语样式的多样性及特点在作品中的体现

话语样式,就是话语的基本态势和主要形式,主要有讲解式、宣读式、朗读式和谈话式。

(1)讲解式。这是一档节目中占比较大的话语样式。讲解的意义在于“解”,解释、说明。目的是解惑,要把讲的内容讲清楚、解释明白,激发受众的收视(收听)兴趣。在节目中,节目主持人不仅仅要告诉受众“是什么”,还要很有趣味、有条理地说明是“怎么回事”,要循循善诱,有交流感。

(2)朗读式。更注重与受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和非表面上的互动。这种播报样式的艺术特色最鲜明,且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能够较好地烘托和渲染节目的气氛,展现积极向上的节目主题。

(3)宣读式。宣读式传达的内容要求准确、严谨、完整,多为新闻、报告、通知、注意事项等文本。表达特色为逻辑清晰、声音爽朗、语势稳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

(4)谈话式。谈话是日常中最普遍、基本的一种语言交流方式,和以上三种话语样式相比较,谈话式是最自然、最生活的一种话语样式,也是节目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形式。例如:节目主持人在每个版块的开场白;记者和嘉宾、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节目尾声的总结式话语等。主持人在播报时,像是在生活中跟自己的老朋友聊家常一样,亲切随和,有声有色,表达模式自然流畅。

广播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经常要根据需要在不同的环节转换话语样式。当节目中某一语境因素需要变化时,语言的播报和交流方式也会随境而变。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之中也会有新的变体。每一种话语样式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不同的话语样式之间却存在着亦此亦彼的中间地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广播电视节目中,播说结合、诵读结合、亦讲亦说、亦读亦讲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7]。这是语境的需要,也是语言多样化的需要。作为语言传播的主体,主持人不仅要适应语境,还要能够驾驭语境、构建语境。语言来自社会,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理应承担传播良好语言的功能,并起到示范性作用。所以要求主持人在节目中能够运用好话语样式,一方面要适应语境,另一方面要通过语言(形式和内容)构建既贴近百姓又有一定文化品位、审美品质的语言环境。

猜你喜欢
亲和力新闻节目心理素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新闻传播(2018年8期)2018-12-06 09:03:00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新闻传播(2018年11期)2018-08-29 08:15:30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新闻传播(2018年11期)2018-08-29 08:15:30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新闻传播(2018年13期)2018-08-29 01:06:52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34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3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5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新闻传播(2015年7期)2015-07-18 11:09:57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