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沈阳何氏眼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0)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自身的业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客观全面地审查和评价的一种独立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可以完善企业的组织管理,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促使企业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一次革新,如何在新时代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新型内部审计模式是各大企业内部审计改革和发展的难点。各企业要重新调度和优化企业内部审计资源配置,加强新型内部审计信息软件技术应用,推动内部审计模式精细化、信息化,积极探索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能力的有效路径。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各个部门都在推动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朝信息化发展,部分转型升级后的内容会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产生冲突,从而影响企业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部分企业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却没有较好地跟进新型审计模式的构建,导致内部审计模式落后,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信息处理能力不足。信息化工作环境下,企业各个部门的各个经营管理环节产生的信息开始相互融合和传输,数据信息的类型变得更加多样,数据信息量更是呈指数爆炸式增长。审计部门往往不再只是面对单一对象的数据信息,还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完成收集全方位的数据信息。在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下,传统内部审计模式信息收集能力不足的弊端日益凸显,无法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功能。
2)内部审计信息对接不融洽。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发展使得企业一部分信息的载体从纸质转移到了电子文档。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为每一个业务部门配置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方便各个部门进行信息数据处理。但部分企业在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时并没有将审计部门纳入建设范围内,导致审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部门的信息化发展,造成审计部门的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无法衔接配套。因此审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开始出现信息壁垒,审计部门工作人员没有权限访问其他业务部门的关键信息,难以获取到全面的信息数据,甚至无法核实信息的真伪。全面准确的信息数据是审计部门的审计依据,审计信息的客观不对称性会严重阻碍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导致审计结果出错。
内部审计方法单一、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能力不足。多数中小企业采取的内部审计方法只针对具有高度组织和整齐格式的结构化数据,并通过关联关系进行收集、存储,但无法有效收集如网页、音频等非结构的数据。这种松散的、格式不一的非结构数据产生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包含有企业的大部分的信息。如果不能高效采集、处理,并加以利用这些非结构化数据,无疑会导致企业审计信息完整性的缺失。
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许多企业的网络信息系统都具有数据共享、平台开放等功能,不法分子很容易侵入企业网络系统,散播错误信息或是窃取企业数据资料,误导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判断。在数据分析和利用方面,目前多数企业在分析数据信息时采取的是关联规则,即通过查询、汇总、取值等操作分析出采集得到的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的关系以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单一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方式并不能适用于每一个环境或每一个分析对象。一旦出现特殊情况,企业审计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审计算法,重新开发审计模型,从而给审计人员平添工作量。
2)数据可视化应用能力不足。数据信息可视化可以直观展示不同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方便审计人员寻找规律,抓住数据信息关键点。但可视化技术并没有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许多企业依旧采用Excel工具中柱状图、饼图等粗糙的数据图像功能进行粗糙的图像展示,难以为审计人员提供足够的信息引导。审计人员只能凭借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审计经验对数据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判断未来数据信息走向,这会极大地消耗审计人员的精力。
3)审计模型构建能力不足。审计模型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由于缺乏优秀的审计人才,企业从数据信息收集到搭建审计模型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跨度,但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具有实效性,审计模型构建能力不足的企业无法实现对企业业务的及时监控。
只有将审计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举措才算是真正发挥了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部分企业缺乏内部审计成果转化意识,空有一套业务活动实时监测和审计体系,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风险预警以及审计成果运用机制,难以及时处理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无法对问题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效果不明显。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将经营管理和内部审计两手抓,构建出一套与信息化工作相匹配的新型内部审计模式,优化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推进内部审计体系的持续创新。
1)要保证数据信息的质量。原始数据信息的全面和准确是企业内部审计效果的保障。大数据时代,企业各个部门每天都会产出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源于不同的部门系统,类型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部门需要设立数据信息筛选模块,对各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上传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引进问责机制,一旦发现数据信息造假、瞒报问题,直接追本溯源,查出相关数据对应的责任人进行惩处,从而提高企业各部门对于数据信息质量的重视程度。
2)须搭建企业大数据内部审计平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搭建起稳定、安全的大数据内部审计平台,用以处理企业的审计信息数据,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针对数据信息完整性,企业可以直接将大数据内部审计平台与企业业务部门信息系统对接,经由相关审计人员审核,分类存储至审计信息数据库中。审计工作人员可以实时通过大数据内部审计平台访问全部的审计数据信息。同时,为了防止数据信息意外遗失,审计人员必须定期对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备份,以便在事故发生后能立刻恢复数据信息的完整性。
3)应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大数据内部审计依赖于企业信息化工作模式中产生的数据信息,企业信息化工作体系的出现才造就了大数据内部审计模式。因此大数据内部审计的应用必须具有与之相应的信息化工作环境。企业要加快推进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各个部门的行政管理、生产销售、资金流动、市场营销等各个经营管理环节的信息数据化,经由信息化系统收集、筛选、分析、加工成为内部审计的原始数据,为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提供信息支持。
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实效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企业要转变内部审计方法运用策略,采取多元化的内部审计模式,根据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高效的审计方法,使得审计方法贴合审计对象,从而减少内部审计成本,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数据收集、挖掘、分析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加大可视化工具的开发力度,选择公司中信息素养较强的审计人员学习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技巧,安排其前往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借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经验,培养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从而使企业审计部门有能力利用可视化工具建立体系化的数据信息图像,更加直观地展示不同部门、不同类型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以便审计人员发现数据信息中隐藏的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及时制定应用措施。在审计模型构建方面,审计模型的开发思路离不开企业的实际业务,企业可以从具有丰富业务经验的工作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参与审计模型构建工作,提升审计模型的构建效率,扩大审计模型的覆盖范围,从而实现对企业各项业务的实时监督。
为了体现内部审计的真正价值,在原有内部审计流程的基础上,企业应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审计预警和审计成果转换机制,通过内部审计平台测算企业各项数据信息,构建风险模型,并设置相应的风险阈值,借助计算机系统实时监测企业的数据变化。一旦某项数据超过了企业设置的风险阈值,大数据内部审计平台会直接发送预警信息,显示具体风险内容和风险等级。相关工作人员根据预警结果启动现场审计程序,明确风险成因,找出相关责任人,实施整改方案。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层要重视审计人员上报的审计成果,参考审计人员提出的整改建议制定完善的整改方案,明确工作细则,尽快调度各类资源推动整改方案落实,并依据落实效果决定是否更换、整改方案。
创新内部审计模式是各大企业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环境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提升企业的内部审计效率,支撑企业平稳长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企业要将大数据技术与内部审计有机融合,不断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功能,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