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厚,刘 鑫
(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一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年来,我国地质环境治理中地质灾害治理是首要任务,如何恢复与治理地质环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作为地学研究领域的重点,水工环地质勘测有利于真实、客观地掌握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条件和变化规律,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方式。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其中地质灾害危害性极大,一旦出现大规模、大范围的地质灾害,势必会给人民群众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国家及人民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水工环地质技术是地质灾害治理的主要方式,水工环是工程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20世纪20年代基于地质学基础发展而来,目前已成为了地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水工环地质是3种地质的统称,即水文、工程、环境。水工环地质技术是指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地质雷达技术、瞬变电磁法、遥感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详细勘察地表以下地质结构,科学防范地质灾害,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在地质勘察中,卫星定位技术即GPS应用较多。卫星定位技术是指通过双向通信方式,即卫星、接收机进行接收机位置的判定,从而达到全球、全范围、实时地提供精准的位置坐标。若使用差分技术,精度更高。在地质灾害防治中,GPS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提升检测的精准度,对于地质灾害定位、测量作用良好。
作为一种通过高频电磁波技术进行地下物体探测的电子设备,电子雷达的探测能力很强,通过示波器是否存在反射信号,判定被测目标的存在。按照反射信号达到时间或目标物体平均反射波速,从而推算探测目标的距离。
目前,在地质探测中,地质雷达适用于探测短距离物体,可以准确判定地质特点,保证探测准确性。因此,在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尤其是地面塌陷、裂缝等探测方面,地质雷达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瞬变电磁法是指通过不接地回线,或者接地线源向地下进行一次脉冲磁场发射,在一次脉冲磁场的间歇过程中,通过线圈或接地电极进行地下介质引起的二次感应涡流场观测,这是一种介质电阻率探测技术。简单来讲,电磁感应定律是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衰减过程分为不同时期,早期阶段的电磁场基本上与频率域中的高频成分相同,衰减很快,但趋肤深度相对较小。相反,晚期阶段,基本上与频率域中的低频成分相同,衰减较慢,但是趋肤深度却相对较大。通过对断电后不同时段二次场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测定,能够获取深度不一的地电特征。
在地质勘查中,瞬变电磁法是一种新型勘察技术,适用性较强。主要应用原理为通过电磁设备发送的脉冲电磁波,判定二次涡流场的变化规律,并描绘出内部的地质情况。通过瞬变电磁法可以迅速、灵敏地找出地质隐患,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作为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一种探测技术,遥感技术基于电磁波理论,通过相关传感仪器收集、处理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反射的电磁波信息,最终成像,以此探测、识别地面各类景物。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收集到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在地质灾害治理中,遥感技术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收集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将勘察到的地质情况给予详细的反馈,并出具相关资料。在地质灾害治理中,遥感技术的作用很强大,在整个系统中基本等同于“眼睛”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遥感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光谱分辨率、造影等方面,对于地质环境勘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
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地质构造存在必然联系,为此,想要保证地质灾害治理效果,需要做好水工环地质技术研究,这也是治理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通常来讲,地质灾害的出现,都会破坏地质结构,严重影响灾害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或工程地质。因此,通过水工环地质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真实的地质信息、资料,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信息数据支持。
每一个地区的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地势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每个地区的水工环地质条件存在很大区别。一般地质灾害的发生想要查找原因,需要从地区的地形地貌或地质构造出发,找出关键的诱因。通过水工环地质发展变化,可以很好地了解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措施。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破坏力大小取决于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房屋等破坏力。对于同一地震,地区不同,则烈度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与震源距离越近,地震破坏力越大,烈度也越高;反之,与震源距离越远,地震破坏力越小,则烈度越低。表1为不同地震烈度的危害性。
表1 不同地震烈度的危害性
由表1可见,地震烈度达到一定级别后,会造成震区地质地貌的改变,损害房屋、路面、桥梁等构造物。通过水工环地质技术勘测地质灾害,应根据不同灾害类型,合理选择相对应的勘测方法。在实际地震勘察过程中,可以做好地震预测工作,利用微观、宏观信号变化,准确获取地震信息,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前做好地震预防工作。
地震灾害监测时,可以利用GPS进行地震监测预报,GPS技术可以分析板块的运动与闭锁情况,从而预测断层所处状态及相应的危险区。地震波反射法量测地质情况,可使用炸药对勘测地区制造震源。当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地震信号将持续传递,遇到岩溶发育带,将会有部分信号被反射,其他部分信号则会持续传播,地震波接收器可吸收反射信号,通过分析、处理反射信号,可以全面了解地质情况,判定是否存在地质灾害,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地质灾害治理。
地质灾害还包括地面崩塌、塌陷,危害性很大,严重影响交通出行安全,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一般来讲,地面崩塌、塌陷与地震灾害存在密切关联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此类地质灾害。当发生地震灾害后,一旦出现地面崩塌、塌陷情况,势必会阻断交通,加大救援难度,对于及时抢险和灾后重建影响很大。对于地面塌陷来讲,通常以预防为主,在资源开发中,应利用水工环地质技术做好地质探查,保证制定的开采计划科学、合理,尽量减少因为开采不当而引发永久性不可逆损伤。对于已经出现的损伤,须及时修复,通过地质详细调查,最大限度降低对地质环境的危害。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水工环地质技术,比如GPS进行地面形变监测,掌握地质发展规律,检测危险区域的基本情况,预测路面塌陷的可能性,便于制定科学、可行的应急预案;或使用遥感技术进行路面崩塌动态监测,以高精度,由遥感图像内进行塌陷地提取,通过遥感技术结合 GIS 技术,利用光谱特征、地学特征与信息、领域和专家知识及其他统计数据,做好遥感图象处理及提取有效信息工作。
地裂缝属于一种区域性的地质结构断裂,是裂隙的一种特殊形态,当发生地震、断裂活动时,往往会出现地裂缝,地裂缝作为一种新型、独立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发生频率、灾害程度不断加重。中国是地裂缝频发国家,分布较广。据不完全统计,地裂缝多出现于西安、邯郸、天津、保定等地,其中最典型、严重的以西安为主。一旦出现地裂缝,便会横穿农田、厂矿区、道路,导致建筑物被损、农田被毁、道路开裂、管道损坏等。为此,必须重视地裂缝防治。地裂缝治理中,通过水工环地质技术,比如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裂缝,了解地裂缝诱因,做好监督检测工作。比如通过地下水状态监测,可以判定地质是否稳定;或者在地下水开采环节,可以通过先进的勘测技术,保证地下水开采适度、合理,避免损坏区域水文环境,设置地下水合理预警方案,有效防范地裂缝产生。
在地裂缝治理中,还可以通过地质雷达技术进行地裂缝勘查,当地层因剪切、张力作用影响,会出现开裂及位移情况,此时可通过雷达技术进行成像勘查,在图像上会出现同相轴错断现象,一般来讲,错断程度越严重,则说明裂缝宽度越大。目前。在地裂缝勘查中,地质雷达的应用,可以监测小规模、超声波测量难度大的断裂缝,且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地质灾害,比如地震、地面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出现,将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会破坏自然环境。水工环地质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地质灾害勘察结果的准确性,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奠定基础。因此,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水工环地质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