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晨
(作者单位:合肥经济学院)
2021年6月,媒体人王左中右(网名)在微博上发文,题目为《你们那好好说中文得判几年》,内容主要是对当下滥用网络用语的批判。该文主要矛头对准了当下流行的拼音缩写流行词和“XX子”格式流行词。文章一出,引发了众多讨论,有的人认为这些网络用语非常尴尬,不明白为什么会流行;还有些网友认为博主有些小题大做,网络语言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种娱乐形式,没必要上纲上线。无独有偶,2021年9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文章《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也谈到了网络流行语滥用造成的语言功能退化现象。
网络流行语何以在这两年引发众多争议?本文先从它产生的背景、类型、特征说起。
网络流行语是什么?又该如何界定它呢?《网络交际与网络语言》一书中提到:“网络语言就是网民们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网络环境中通过文本形式进行交际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功能变体。”[1]从定义中可以清晰得知,网络流行语的诞生一定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汉民族语言的特色分不开的。
网络流行词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国内兴起时就有了各种互联网流行词,如“伊妹儿”(E-Mail)、“网上冲浪”、“新新人类”、“GG”(哥哥)、“MM”(美眉)。这些词汇在20世纪90年代到千禧年之后的网络聊天室中经常出现。但当时网络远远没有现在普及,城市里拨号上网价格昂贵也非常麻烦,网速也不流畅,所以当时熟知网络流行语的多为都市白领和城镇青少年群体。2009年后中国迎来了第三次互联网大潮,这次浪潮表现为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入口从电脑逐渐转移到手机上,手机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通信的愿望,各种即时通信软件的开发让人们更加习惯于用手机在网络上与人交流。微博的诞生预示着自媒体时代的正式到来,自媒体时代造成了语言使用习惯的巨大变革,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拥有自己的空间,自媒体时代的开放性、包容性、流动性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迅速传播。
汉语是世界公认的比较难学的语言,它作为一种表意文字符号,承载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内涵。汉语中各种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都非常常见,民间的歇后语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幽默和智慧。2013年春晚小品上的流行语“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就有典型的中国民间歇后语的结构特点。一个刚刚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即使能看懂这句话的每个字,他也不一定知道大家在笑什么。除此之外,网络语言的流行也与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社会有关。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T·Hall)提出高语境和低语境的概念,在高语境文化中,传播的意义相当程度上需要根据语境揣测而不是明确的语义符号,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中国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语言表达较为含蓄、隐晦、委婉,这种语言方式无形中也造就了中国式的语言幽默。2020年的网络流行语“一起爬山吗”会令许多不爱上网的人摸不着头脑。此流行语来自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主人公在爬山时将岳父岳母推下山崖摔死,“一起爬山吗”便演变成了网友互相调侃的暗语,意味为“死亡邀请”。
网络流行语来源非常广泛,有的是网友的原创,经过众人的模仿而走红,如“白富美”“高富帅”就来自百度李毅吧网友的原创;还有的来自新闻人物,如“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来自广西一个偷电动车被抓的小偷,这句话就是他在接受采访时爆出的雷人语录;来自电影的流行语也很多,如电影《流浪地球》就带火了“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句台词。网络流行语来源各异,结构也各不相同,以下是网络流行语按结构的分类。
2021年是网络用语井喷的一年,反映社会现实和民众心理的流行词语特别多,如“内卷”“躺平”“佛系”“996”等,还有曾经反映物价上涨的“蒜你狠”。
“我也是醉了”“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等。
2021年最流行的“蚌埠住了”(绷不住了)、“芜湖起飞”(呜呼起飞)和城市没有关系,就是利用了谐音的幽默。除了这种直接的谐音梗,还有一种独特的中英文套层结构谐音梗。比如,“duck不必”此词来自2019年12月11日李佳琦的微博,意思为大可不必,英文单词duck本意为鸭子,与大可不必的“大可”有着相似的读音,懂英文和中文成语的人会在瞬间看懂这个词的幽默,会心一笑。
“××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来自冯小刚导演电影《天下无贼》)
“很×很××”(来自一位新闻节目被访者)
“××子”(来自粉丝圈,后被综艺节目广泛采用)
这种网络流行语本来是一句话,但流行了一段时间后变成了缩写继续引发第二波流行。比如,“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爷青回”(爷的青春回来了)。
拼音首字母缩写网络流行语并不是新鲜事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初期就流行过GG(哥哥)、MM(妹妹)等聊天室用语。而近几年拼音缩写流行语在网络又开始流行起来,yyds(永远的神)、u1s1(有一说一)、awsl(啊我死了)是网友常用的拼音缩写词。
文字是一种符号,它的诞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网络流行语有极强符号化传播的特点,熟知的人能迅速了解其含义,从而进行快捷的沟通。网络流行语有时会被称作“梗”。“梗”来源于相声里的专用词汇“哏”,意思为笑点或桥段。“哏”字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异化,变成了“梗”字。许多网友把使用网络流行语叫作“玩梗”。在神秘的“玩梗”中,传播者仿佛掌握了当下最流行的信息符号密码,传播者通过这些符号化的“暗语”或“黑话”就能够在网络世界里迅速找到“同类”,网络交流带给人的愉悦感也会骤然增加。因为和有共同语言习惯的人交流能使人获得极大的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网络流行词的出现可能是源于某个偶发事件,但短时间内能大规模引爆网络,引发网友的群体模仿是有其深层原因的。首先,风趣幽默的网络流行词具有释放压力、宣泄情感的作用。其次,网络流行词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彰显了年轻一代网友的身份标识。再次,网络流行词在网络媒体和众多网友的频繁使用中会营造出一个被“感染”的环境,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慢慢发挥作用,许多对网络流行语不感兴趣的人也会知道当下的流行趋势,继而跟风模仿,因为谁都不愿意被时代流行文化所抛弃。
冯·诺依曼曾说“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很多网络流行语就是一段时间内民间舆论的集中体现,比如:曾经的“蒜你狠”“姜你军”反映了物价飞涨,是民生问题的集中体现;“楼脆脆”反映了豆腐渣工程对建筑行业的负面影响。近年网络流行语“内卷”“躺平”“佛系”“打工人”均反映了当下社会年轻人对社会竞争压力的无奈和不满。
有些网络流行语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朝气,如“正能量”“打call”“给力”等词语。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是官方主流媒体第一次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网络流行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网络流行语,还有些网络流行语较为粗俗、低俗。例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现为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在2015年曾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此份报告中对低俗网络用语进行了盘点,排名前三的就是网友经常挂在嘴边的“尼玛”“屌丝”“逗比”。
自从微博诞生以后,开始流行一种圈层文化,在当下被俗称为饭圈文化或粉丝文化,指在一个具有共同爱好的群体内流通的行为习惯。许多网络流行语几乎都来源于饭圈文化,这些粉丝本意是希望其他人看不懂他们所说的“黑话”,从而营造出一种心理优越感,但通过微博这样的开放式信息平台,无形中却又造成了饭圈文化的传播。比如,“yyds”最初就来自游戏圈,“绝绝子”也来自粉丝圈。而粉丝圈常用术语“颜粉”“路人粉”等词也逐渐走出粉丝圈层被所有网友熟知。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汉语更是充满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一些不符合正常汉字读音和语法规范的网络流行词语在青少年、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流行,而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规范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滥用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会使得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退化。网络上曾经有人调侃我们的古人看到美景会长吟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但现在的青少年很可能下意识脱口而出一句“绝绝子”,这就是一种被网络流行词洗脑后造成的“失语”症。在自媒体短视频的狂轰滥炸下,人的大脑很容易丧失理性思考,下意识地接受这些频繁出现的流行语。除此之外,毫无逻辑的网络词语也会闹出笑话。比如,演员杨洋在微博发问:“yyds是什么意思?”这个汉语拼音缩写的意思其实是“永远的神”。但假设不知道这个约定一致的“翻译”就会让人陷入迷茫。想要破译此密码首先则是确定这些字母缩写是英语缩写还是汉语拼音缩写,其次汉语拼音缩写具有不同所指,yyds可以是“永远的神”,也可以是“永远单身”,于是许多网友在杨洋的微博底下评论“yyds”是“杨洋单身”的意思。这样一场网络互动体现了网络用语走向越发让人费解的趋势。毫无逻辑、牵强附会、生拉硬造的词汇很难让人体会到网络用语幽默的特质,反而令人尴尬。如果频繁使用,会让人丧失正确的文字表达能力。
上文提到网络流行语是良莠不齐的,那些充满负能量、低俗甚至脏话的网络流行语给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粗鄙词汇披着网络流行语的外衣,会让很多年轻人放松警惕,以为这些“词汇”会给他们营造出一种“时尚弄潮儿”的幻觉。“出口成脏”在网络上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一言不合就说脏话,进而用恶毒的语言进行网络暴力,可见负能量的网络流行词非常不利于健康和谐网络环境的构建。
泛娱乐化的媒介环境下,媒体尤其是自媒体迎合网友格调不高的需求,造成一种全世界都在玩梗的媒介“拟态环境”。无论是微博还是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多数的博主、网红都在滥用网络流行语,不管合适与否、健康与否,只要能够吸引眼球,就能带来流量,巨大的流量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那些有内容深度的优质博主可能会黯然退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的报告中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从网络空间思想引领、网络空间文化培育、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网络空间行为规范、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网络空间文明创建这几个角度进一步对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作了重要部署。可见加强网络文明的建设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网络用语是新时期互联网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年轻一代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产物。但是,在资本竞相逐利的当下,每个人都要对网络文化中的糟粕保持警惕。首先,媒体要具有道德感和责任感,要弘扬既积极向上又充满正能量的词汇,不能一味地迎合某些网友不入流的低级趣味。其次,当代网民要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行为习惯,努力提高审美修养,对无营养的网络流行语有自己的分辨能力,要从经典的文艺作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汲取精神财富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后,社会、学校、家庭都要为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作出努力,严格监管网络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当下年轻人正确的引导。